短文两则

2016-09-10 07:22:44陈德彰
英语学习 2016年1期
关键词:漫展发卡动漫

陈德彰

头上长草

2015年9月,大街上的男女老少纷纷“头上长草”(growing weed on the head),甚至“长”出树叶、豆芽、蘑菇、苹果、樱桃。“头上长草”的时尚一夜之间星火燎原(like a spark starting a prairie fire),迅速蔓延,尤其在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中间成为流行的超萌神器(supercute artifact),也成为“萌文化”方兴未艾(be on the rise)的新标志。很快“头上长草”出现了“升级版”(up-gradedversion)。去年国庆期间不少人头上插起小国旗,表现出爱国情怀,这可以理解。但是竟然有人戴上了五花肉(streak pork)、红烧肉、鸡腿和蟑螂等古怪的头饰,这就让人觉得太恶心了!

“头上长草”其实不过是一种塑料的发卡(hairpin),质软色艳的幼苗在乌黑的头发上摇曳生姿(withflickering grace),却是别有一种风情(with a particularromantic charm)。这种一夜流行起来的发饰,多数佩戴者图的就是“好玩儿”,并不知道真实的寓意。

话说,中国古代类似“头上长草”的发饰早已有之,含义也颇为丰富。一是“待字闺中”(not yet married)。汉民族的少女很早就开始佩戴一种叫做“笄”(a special hairpinfor girls who came of age)的发簪(a long hairpin),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表示自己到了待嫁的年龄。这种发饰曾在几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足见其历史的久远。后来,人们也常用“及笄”代表15岁少女。插“笄”可以算得上女性的成人礼(reaching adult ceremony)。二是“插草卖身”。头插草标卖身的说法见于古典小说、戏曲中的描绘,是一种民间的习俗。三是“衔草报恩”(crampa grass knot to show ones’gratitude)。《左传》(ZuoqiuMing's Chronicles)中记载,结草起源于春秋,在秦晋交战时,晋国一老人为报魏颗救女之恩,用草结成的绳子绊倒秦国大将杜回,使晋军大获全胜。因此,结草最早的含义为报恩。后来有人卖身葬父,头上佩戴小草也是“报恩”含义的演化。中药鹿衔草(一般称Chinese Pyrola herb,学名为HerbaPyrolae)的传说中也有报恩和关爱之意。四是“爱情信物(token of love)”。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少女到了婚嫁的年龄就会梳起高高的发髻(wear one's hair in a bun orcoil),并且在发髻上插一个簪,或为银质,或为木质,或为雉羽,到了部族的聚会,有意的男子就会拔下发簪作为信物。虽然最近迅速流行的“头上长草”与这些说法都直接关联,但这种发饰更多的像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有一种说法认为“头上长草”的前身是“头上带字”,即戴着写有“萝莉”、“正太”、“腹黑”等文字的发卡,戴上它们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个弹幕,可以让旁人知道自己的属性。2014年一些动漫展上已经有类似的发卡出售,但当时并未成为流行。可能因为这种带字发卡不太美观,所以它最终进化成了只有两片嫩叶的豌豆苗造型,但追根溯源,“头上长草”的流行与动漫文化密不可分。很多动漫为了表现人物的“萌”,都会在头顶画一棵草或几片叶子。微博红人“伟大的安妮”绘制的青春漫画《安妮与王小明》(Annie andWang Xiaoming)的男主角,在说一些很萌的对白时,头上就会长出两片叶子:“暴走漫画”王尼玛的经典造型,也是夸张的面部表情加两片草叶;《宠物小精灵》(Pet Elf)和《喜羊羊与灰太狼》(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中,也有头上长草的设定。周杰伦、杨洋、权志龙、张艺兴、李小鹏等明星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头上长草”的照片,引起了不少粉丝的追捧,一些演艺明星的粉丝组织也通过让会员佩戴个性头饰作为标志,无形中助推了“头上长草”的风靡。2015年9月7日,“头上长草”被列入了百度百科词条,被归为“萌文化”中的一种。

Coser

Cos是英文costume的简略写法,可用作动词,cos的人则被称为coser(亦称为cosplayer)。而cosplay是costumeplay的縮写,指的是通过穿上商业作品里各种角色的服饰,扮演成作品中的角色,范围包括ACG(anime、comic、game,即动画、漫画、电玩)、视觉系乐队(visual rock bands)以及台湾独有的布袋戏(sack puppet show)等,还有电影中的某些人物,比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还有一些另类的,从COS机器人到汽车都有。一些名Acos也被视为另类,但往往有明显的恶搞痕迹(trace of abusive imitation;spoof)。可以说这一领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流之一。

其实cosplay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舞台上就有人穿着特制的衣服扮演神话中的人物。现代动画cosplay发源地应属米老鼠(Mickey Mouse)的故乡美国。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里米老鼠装扮者是全世界cosplayer们的真正始祖(the very beginner)。cosplay伴随着日本ACG业中GAME业的急速成熟以及视觉系乐团的层出不穷而开始步入正轨(geton the right track),成为一个极具规模的ACG业界的附属文化。日本ACG业界每年都要举办动漫画展、游戏展,各个展位的漫画商或游戏产商都会雇佣一些展台小姐扮成自己公司的ACG角色以吸引观众,而漫展小姐总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靓丽的风景线(pretty scenic splendor),每年都会评选各种展会小姐奖。

Cosplay在中国的发展以香港和台湾为龙头(play theleading role),相比之下,直到1998年大陆开办的漫展中才出现零星自发的(spontaneous)个人cosplay秀。中国内地于2000年8月成功举办第一届cosplay大赛。不过,上海、广州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年来频繁开办漫展及同人(peopleof similar interest and aspiration)会展(convention andexhibition),使现今大陆的cosplay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涌现出黄山和河童等cosplay装效师(professionaldesigner of costume and decoration effect)。

2015年10月2日,一场万人参与的动漫嘉年华(carnival)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亮相。开场主唱的是一位来自琴岛学院、艺名为“汐梨”的大四学生,她以一首劲爆的(stunning)动漫舞曲,点燃了二次元(quadratic element)粉丝们的激情,这是她签约国内cosplay圈里小有名气的Coser后的首秀。

人们一般直接用coser一词而不用中文,一般意义上来说的cosplay,其最早的中译“角色扮演”出自台湾,但是戏剧、影视里都有“角色”,演员都要扮演某个角色,所以这样译太笼统而不确切,而且一些coser是从事cosplay的服装和道具制作的,本人并不扮演某个角色,翻译时最好加以说明。

猜你喜欢
漫展发卡动漫
彩虹发卡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10
要戴发卡的小男孩
10.1 何以解忧,唯有漫展
励德漫展,要做中国的NYCC
纽约漫展靠什么迅猛发展
环球时报(2016-10-14)2016-10-14 07:49:45
动漫二次元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48:27
漫展火爆背后的一点反思
中外会展(2016年8期)2016-09-21 00:58:56
锋绘动漫
看天下(2016年23期)2016-09-02 18:45:06
开口笑
故事大王(2016年1期)2016-04-21 17:49:25
锋绘动漫
看天下(2016年5期)2016-03-14 22: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