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人做过一个小猪抢食的实验。
把一批小猪和几头大猪关在一起,实验人员在门外放了十个菜团。
按照计划,如果小猪先行打开门,它可以吃到三个菜团。如果开门很费力,小猪就会浪费一个菜团的力气。
那么,小猪率先行动的最理想结果,是吃到两个菜团。
可实验结果往往是,小猪刚打开门,大猪就来了,小猪不但浪费了一个菜团的力气,还什么都吃不到。
但如果由大猪来开门,小猪跟在后面,它至少可以吃到一个菜团。
多次实验之后,小猪的普遍反应是——等候大猪行动。
在“智者博弈”中,小猪具有后发优势,大猪开不开门,小猪的损失都不如大猪的多。
大猪不开门,双方都没有吃;大猪开门,小猪必有所获。
小猪这般伺机而动,就可以获得“后发优势”。
“十一五”期间,重庆经过不懈努力,总体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艰巨任务。
尽管重庆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离国家“314”总体部署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重庆这样一个后发地区,要完成国家“314”总体部署重任,就必须不走寻常路。
改革开放及直辖以来,重庆从融入经济全球化到获取全球化红利,就跟小猪一样,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
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经济,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由先发者承担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后来者通过学习和模仿取得竞争优势,少走弯路。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最为经济实惠。
但进入“十二五”后,面对全新和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重庆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差距的不断缩小,通过向外学习获取的后发利益会越来越小。因为,凭借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代价为竞争筹码的模仿学习的后发优势,只能让我们始终徘徊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下游。
重庆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模式就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驱动——从模仿学习的后发优势转向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从“跟随型发展”迈向“引领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重庆大胆探索“引领型发展”路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014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增速皆位居全国第一。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赴渝调研时强调:这次调研,意在梳理、总结重庆的经验。
如何从“跟随型发展”迈向“引领型发展”?重庆的探索可以为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这正是我们解剖重庆创新探索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