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产品供给角度来说,互联互通的最重要作用是规模经济效应。互联互通,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突破区域一体化面临的基础设施瓶颈,使规模经济能够在更大区域内实现。
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了他参观一个针厂的情况:
第一个人抽铁丝,第二个人拉直,第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便安装圆头……
其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在这种专业化工厂之外,还有很多私人作坊。
“如果工人选择独立工作,而不是一个团队来工作,每人每天肯定不能造出20枚针,或许连1枚也造不出来。”亚当·斯密说。
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针厂可以比小针厂实现更高的人均产量和更低的产品成本。
自此,人们开始关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分工水平和模式决定市场上的供求,而各种经济现象都与分工的水平和模式有关”的理论逐渐成为共识。
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分工已不仅仅限于一个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人们认识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能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等,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于是,诸如WTO等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组建或加入区域性自由贸易来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成为一种潮流。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有380多个。
但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会自然而然地增长,甚至还会有“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出现。
造成这种现象,一般有两个原因。
有可能制度上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诸如道路等基础设施上并没有连通。
抑或是道路上是畅通的,但在制度上并没有做好对接。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必须首先做好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而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齐头并进”。
也就是说,重庆要获得“一带一路”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要借助“中新项目”搞好“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