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史料中寻找数学教育的因子

2016-09-10 07:22邵汉民沈国灯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6年10期

邵汉民 沈国灯

【摘 要】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与之前学习的直线图形相比,具有更加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教学时在收集、整理关于圆的各类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能够体现数学教育价值的内容,设计了本节综合与实践课:以圆的知识回顾为出发点,以车轮发明的三个阶段为线索,让学生在回顾、解题、欣赏、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感受“圆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史料 圆的知识 圆的应用 圆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理性的科学,它渗透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中,不论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还是日常的生产生活,都与数学息息相关。用数学的视角可以分析自然界的美,用数学的思维可以探究自然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可以创造新的事物。同时,数学家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融合数学素材,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开发专题式的课例。下面是笔者开发的一则数学教育课例——“圆的魅力”。它适用于六年级“圆”的单元教学之后开展活动。

一、教学构想

为让学生对圆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想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沟通圆的知识与圆的应用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像书本中所呈现的和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那么简单;欣赏自然界中的“圆”,赏析人们制造的圆,思考富有寓意的圆,感受到“圆”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二、教学实践

(一)复习回顾,梳理圆的知识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大大的圆,问:看着这个圆,你能回忆起有关圆的知识吗?

生: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

师:对!你还能说出圆的其他各部分名称吗?

学生依次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在课件中演示。

生: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C=πd=2πr。

生: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πr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课件中的圆上逐步演示。当总结完成后把它整体移到左上角,同时出示“圆的知识”这几个字。在屏幕上形成如图1的板书。

(教学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回顾所学的圆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辅垫。)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对于圆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有无数的数学家对它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才让我们在短短的三节课中学到了这么多关于圆的知识。下面老师向大家特别介绍一位数学家,因为他发现了圆的许多特征,并且为了研究圆,献出宝贵的生命,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这时在课件中的圆中出现了一幅阿基米德的图片,如图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专心地研究圆,而被士兵残忍杀害的故事。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依次出示图3、图4。

教师讲完故事后继续说: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以后在学习数学时,同学们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理来学习,因为,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公式的背后都可能包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教学意图:讲述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起到数学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一条基本准则。因此,为了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教师可以把很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诚然,这是学校数学学习的特点。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数学知识就是从课本中来的,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这就如我们问城里的学生,我们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会天真地说:是从超市里买来的。这样的回答当然没有错,但可能不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背景知识,感受到数学形成过程的曲折与艰辛。)

(二)介绍车轮的历史,了解圆的应用

1.介绍车轮的历史

(教师在课件中把圆变成了一个车轮)

师:在学习“圆的认识”时,了解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车轮又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在学生无法回答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录像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古埃及人用圆木滚动搬重物,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的车轮及以后不断改进的历史)看完后学生概括车轮的历史,教师把学生概括的内容在课件中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进行演示,如图5。

2.关于圆木的问题

(1)用圆木滚重物

教师点击圆木图,出示如图6的问题。

首先让学生推测。绝大数学生认为重物也是向前移圆木滚动一周的长度,即3.14×1=3.14(米)。学生推测后教师用教具演示。

接着教师用教具演示重物在圆木上平移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到结论:圆木向前滚一周,上面的重物向前移动了圆木两周的距离。

学生纠正后教师引导:看来,对于一些数学结论,我们不能只是想当然地用公式做,也要动手实验。

(教学意图:学生有一种习惯,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找数量关系或用公式计算。因此,往往根据条件想当然地得到一个结果,这是常有的事。我们想通过本题的公式推测与实践验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动手实践验证结果的意识,养成一种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形成一种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精神。)

(2)地球上赤道的周长与直径

教师演示地球模型,得到如下的图示与信息:

首先尝试用计算的方法来做,当学生感到计算困难时,教师再对题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思路。

(D-d)÷2=(-)÷2=(+-)÷2=÷2=2(米)

由此可见,一个身高2米以下的人不用弯腰都能通过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再进一步进行推算,发现不论原来的圆周长是多少,如果增加的是同样长的一段,两圆半径之差还是一样的。

最后总结:像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无法解决。但如果综合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并进行合理推理,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论。

(教学意图:这一题与前一题形成一个显明的对比。为验证上面一题的正确性,容易通过实验验证。但这一题,不可能通过实验验证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推理来完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流程: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再通过实验来进行检验。但是,有些情况下不可能进行检验,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发现数学规律。)

3.关于车轮的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车轮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对圆的特征发现与利用的历史。你还能再举出应用圆的特征所制作的物品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后出示图片:窨井盖、锁芯。并请学生说一说各是应用了圆的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刚才我们所列举的物品,它们都是应用了圆的特征来设计的。边说边投影出如图7的板书。

教师接着进行总结:我们掌握圆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圆的特征。而在对圆的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又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圆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来自于生活,只要我们爱观察、勤动手、会思考,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以上的教学环节,就是试图让学生更好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观赏圆形物品,感受圆的美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都是人们应用圆的特征所做的物品。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圆也无处不在。教师逐个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波纹、向日葵……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正因为圆是最美的图形,所以人们用圆作为基本的形状,做出了各种以圆为外形的各种东西。

教师再出示以圆形为基本图形的建筑物和艺术品。

师:正因为圆独有的寓意美,我们国家的古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圆形物品与图案。

教师先后出示月饼图与太极图。

出示月饼图后,问月饼是在什么时候吃的?它有什么寓意?

生:月饼是八月十五吃的。它代表着“团圆”。

师:对。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出示太极图后,先请学生观察外形,再由教师讲解它的基本寓意:圆寓意整个世界或一件事物,黑白两色寓意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分成正与反、好与坏、生与死等相生相克的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好的事情中包括着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事情中可能也包含着好的一面,正如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教学意图:“圆是最美图形”这是古代的哲人与诗人对圆的最高评价。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圆的美又是通过圆的什么特性而体现出来的呢?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就有了我们以上观赏自然界中的圆与圆形物品这两个环节,以及关于月饼、太极图的寓意解释的教学。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对圆是“最美的图形”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四、活动总结

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下,这节课中我们学习的过程。你能给这节课起个课题吗?学生回答的部分课题可以写在黑板上。教师最后在课件中板书:圆的魅力。最后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整个课件板书,并结束本课。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二小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贺知章学校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