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安
离家的前一天,一只布谷鸟落在我的窗前。
从前窗外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树丛中居住着许多布谷鸟,落日时鸣叫。我小时候尤其喜欢听这种叫声,“咕——咕——”足以抚慰少女的烦恼——“那谁真是装腔作势喔。”“好出头啧啧。”初中全班同学都说家乡话,只有我一人讲普通话。小小年纪因为同学不经意的嘲笑而心生郁闷,心思逐渐细腻便觉得那叫孤独。
之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一直没学好说家乡话,过年走亲戚遇见听不明白普通话的老人,就别扭两句方言,还说得不伦不类,倒有点邯郸学步的味道。
街猫半夜三点从上海给我打来电话,隔着话筒我都能感受到上海阴冷的凉气,甚至能想象到她在便利店瑟瑟发抖的样子。她说的粤语版的普通话我愣是没听懂,那姑娘还声称她说的是标准的国语。我尤其喜欢听人的口音,那是他们从小到大干变万化中的不变,一张口就满是家乡的记忆。
小Z有张可爱的娃娃脸,冬天穿三层保暖裤腿还是细得好看。我们两人的家乡离的很近,但方言却差别很大。有天我们对比各自方言的差异,她突然问我“学校”用我家方言怎么说。
“School。”我张口就来,想都没想,就像回答高中英语老师的提问一样自然——这是资本主义英语对中国传统学生的迫害啊。笑。
上铺的姑娘谈着异地恋的男朋友,两人感情甚好。每次她与男友打电话时的甜言蜜语,对我们这群单身狗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后来她做了件十分感人的事,让我们很是欣慰——她改用家乡话跟男友聊天,我们就再也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了。那是一种语言上的归属,让隔着万水千山的人在耳边听着熟悉的乡音入睡,在骨子里根深蒂固。
合友小P是朝鲜族人,母语是朝语。小P精通韩语、日语、英语,但唯独说不好普通话。刚来大学那阵她汉语表达不好,还为此烦恼过。而如今在汉语环境的熏陶下,她不仅普通话没问题,还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山东方言。然而某天她发烧头晕,躺在床上浑浑噩噩,我们吓得不轻,赶紧围上去,没想到昏迷中的她说出一串韩语。
“你怎么样了?”我们问。
“小P你说汉语。”我们急。
后来她说,她当时昏头转向烧得难受想要喝水,在最情急的时候只记得家乡话了。
也许只有乡音,才是最贴切的安全感吧。即使离家千里,就算舌灿莲花,但也终是未改乡音。
家乡已经到了穿薄衣的时候了,而我在离家很远的海滨城市,裹着羽绒服还被冻得发抖。这儿的人喜欢吃海鲜,辣炒蛤蜊凉拌海蜇,干锅鱿鱼芙蓉蟹肉。然而海鲜美味面前我偏偏就怀念故乡一碗朴素的手擀面,那是我妈做的——放学后,黄昏里,声声布谷鸟,一碗素面汤。“闺女,吃面。”她说。
后来有许多人喊我吃面。“亲爱的,吃面。”“宝贝儿,来吃面。”“小熳儿,趁热吃面。”然而我最喜欢听见她用方言喊我,甚至那碗面都为此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午后,我在宿舍煮了一碗漂亮的泡面。突然听见楼下一声乌叫。
对于我这个至今都说不好家乡话的人来说,一声布谷鸟,疑是故乡人。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