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美,由来已久,这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深入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数学学科教学. 源于此,学生希望将美的“方程式”代入数学课堂,而教师也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用美的教学艺术装点数学知识在学生面前的呈现方式. 这体现在教学的内容、过程和语言上. 在美的艺术形式下,课堂教学具有感染力,学生得以有效地学、趣味地学、欣赏地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美;内容;结构;语言
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人专注,而美便是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最佳法宝. 对学科教学来说,何以做到美,这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的内容、结构、语言,要使其疏密有度、错落有致. 换句话说,教师需要使各个教学环节具有美的特点,使教学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没有断痕性,气脉一致,使知识赋予艺术而避免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仅如此,美的渗入还使得课堂富有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于种种,教师有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美的冲击力,进而有效学习.
美在初中数学知识内容中的
渗透
数学学科更像是一个多面镜,它的丰富性不可小觑,这种丰富性很大部分体现在内容上. 其内容并不仅仅体现在数与符号的概念上,它自身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各个学科,这就为我们进入数学提供了很多途径,我们可从历史、建筑、美学的视角进入,又可就地取材,从更显的生活进入. 因进入的方式不同,所以知识表现的方式不同,美的感觉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由此变得多面化,具有美的特点. 如同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 ”所以,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自然呈现传统化,枯燥乏味,但其实这并不是数学知识真实的本质所在,如果正确地看待它,它便显现出至高无上的美,这种美由数学知识“基因”中自带的艺术性决定,其中的数、公式、方程、定理等,很可能潜在一些具有深刻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散发美的光芒,扩大数学知识内容的横切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并感染学生,使学生不具压迫感地轻松愉快地进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此外,在美的旗帜下,教师及学生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使教师走到台下,使学生走向教师,师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融为一体,这是教师有效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依据. 因此,对数学知识内容美的挖掘极其重要,它决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数学知识也具有美的维度,对美的挖掘可以增强数学知识的感染力,而知识所具有的感染力也能美化课堂,使课堂呈现一种美. 在这种美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容的冲击,教师也会因此获得有效的教学. 那么,如何使数学知识内容呈现出美感,就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有哲人指出:“生活的,皆是艺术的. ”对于富含生活味道的初中数学知识来说,它也是艺术的. 如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黄金分割等知识,它们出自生活,却包含美的艺术气息,教师可从另一美学方面的视角出发,引入教学,如剪纸、建筑、绘画. 教师要将这种艺术气息利用起来,避免平面化、枯燥乏味. 在这里,我们以“黄金分割”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以美的方式将这一知识点引出来,使其具有生命,感染学生,使学生专注. 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融入“黄金分割”概念原理的艺术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性,如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维纳斯女神雕像、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等,然后教师再做一次说明,引入“黄金分割”这一内容,使它在人体美学、艺术创作、建筑艺术等富有美之内涵的学科的支撑下进入学生的视线.
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
沉淀
在数学教学中拥有美的内容还不够,这些内容必然要由美的结构来串联. 形象一点说,数学内容如同一些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条美的线索将其连起来,使之不被放进盒子里,可获得最大的价值. 简言之,要以一个承载媒体来呈现美的数学内容,知识美的形体才能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这一承载媒体便是教学的结构方法. 好的教学结构可以弥补教学内容上的瑕疵,使教学内容起承转合自然,富有整体的美;而不成功的教学结构会使富有美的教学内容毫无用处,只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没有串联性,使学生抓不到要旨,更不要说起承转和.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美的教学内容必然要配上美的教学结构,才能发散出美的光晕. 可以说,美的内容和美的教学结构共同承担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美学特征的表现. 在美的数学教学结构下,整个教学过程才得以表现出一种有序、连贯、一体、节奏性的美.
教学结构不是随想随出的,它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的教学蓝图,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的教案设计中完成,然后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无论教学结构如何新颖,如何富有美的内涵,都必须具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完美的导入、结语. 教师始终要依照这些来进行结构设计,使之呈现美的效果. 当然,教学结构之美需要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核心的东西,决定教学结构的成败. 一枯俱枯,一荣俱荣. 所以,在谈及数学结构之时,我们首先应谈及的是教学方法之美感的呈现. 教学方法体现出美,其隶属的教学结构也就相应地富有美感了. 在传统的教学中,因教学方法的陈旧、老套、墨守成规,结构乃至内容的美都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数学教学方法适当地“新”,“新”所囊括的意义很多,包括奇、美、立体、多样. 教学方法的“新”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对数学知识美的体验,进而由排斥数学到喜欢数学. “新”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针对某一数学题目进行课外调查、小组比赛;在数学复习课上,运用新奇的方法,进行错题集分享、试卷自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教师这一角色的魅力,并以教师的视角看待知识. 这些方法都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从爱上数学课开始爱上数学. 这是数学方法的美. 数学方法像一枚硬币,它的背面就是数学教学结构,背面虽隶属正面,但它们也互依互存,自成一体,不可分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它们结合,让方法带动教学结构,让结构匹配教学方法,让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摇 例如,在进行“统计的简单应用”的讲解时,教师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教学结构,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 例如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预测;根据案例,体会统计对某一决策的重要作用;理解统计在社会及生活中的实际简单应用,并能够自行解决所遇到的关于统计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囊括了重难疑点,而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自身的美感. 当然,在教学结构线索确定的同时,教师更重要的是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结构的呈现. 如“货比三家”这一有关统计简单应用的问题,教师可以以某一生活场景来导入课题,这里的导入是结构,教学方法则是生活场景的合理运用,两两映衬,才具有实效. 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仍可以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货比三家”,并融合统计知识将数据统计出来.
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语言中的
体现
语言是知识的皮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最先被我们看到的显性东西,它漂浮于课堂表面,影响课堂在学生心中的美感. 语言也是师生进行沟通的媒介,是数学知识内容、结构方法之美呈现的媒介. 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感知,学生既能感受到教师讲课之时的情感之美,又能感受到教学节奏的美. 这些美是从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语气的温和威严、说话方式的幽默严肃上体现的. 对于情感之美和节奏之美,又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 情感之美感染学生,冲淡学生对数学知识自有的恐惧感,可以充分信任教师,处在完全放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而教学节奏之美又赋予知识的内在节奏之美,合理的教学进度和强度,使学生神经张弛,适当放松,适当学习,有条不紊地跟进,不会有无法喘息之感. 这也与语言存在密切的联系,语言速度的快慢与停顿间隔是影响教学节奏的一大因素. 所以,为了营造情感、节奏之美的感觉,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温和、幽默、快慢有度.
例如,在对“图形的变化”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了一些有关平移、旋转的生活场景,如开关抽屉、拉窗帘、商店的旋转店门等. 这是美的导入,但要配有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溢于唇齿间的情感,这时,教师可用“说一说”“试一试”等富于建议性的口吻提问题,没有强制性,但又不容推迟,暗含要求性. 这种询问的语言本身就富含美的力量,既能产生现实的作用,又能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一举两得. 在节奏上,“说一说”“试一试”几个动词连接几个问句,节奏美产生.
美,不仅仅只是渗透在一些人文艺术学科中,也渗透到了富有理性意味的数学学科之中. 为了使教学具有有效性,教师应从对数学知识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教学语言的美的呈现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感知到数学知识中自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