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娟 杨文静
所谓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就是指中学借助高校的师资和科研优势,通过与大学院系建立合作关系,开发丰富的、多层次的校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学与中学合作开发校外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课程设置及中学生认知特点,更有效地开展大学和中学教育的衔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选拔优秀创新后备人才。
学校以“大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在多个学段、多个院系(部门)之间建立大中学联动工作体系,联合区域内若干学校共同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科学大师走进中学,激发学生兴趣
近年来,北航附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动开设了以“科学与未来”为主题的“科学家进校园”系列讲座课程。邀请具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走进中学,深入浅出地讲解科技前沿知识,引领学生感受科学魅力,激发探究的兴趣,体悟创新精神。自2009年以来,先后邀请了戚发轫、钟群鹏、刘经南、怀进鹏、谭铁牛、房建成等知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还特别邀请到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埃尔温·内尔教授到校讲座。
2.大学中学教师联动,拓宽选修课程
根据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的需要,学校与大学相关院系的教师深度合作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如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学校与北航多媒体艺术学院共同开发、编写了高中课程《Flash动画设计》和《3DMAX设计》,让学生们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学校开设《科技之窗》选修课,由北航教师向学生详尽介绍北航各个院系的研究方向、重点项目和实验室,结合学生情况讲授一些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知识,每周都会带领学生到相关院系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学校积极聘请多位专家、学者作为学生的校外辅导员,借助大学丰富的实验室资源,拓宽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学生们在北航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曾为所有神州航天器和嫦娥卫星做可靠性测试的系统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宇航员升空时的共振、压力、重力、加速度等情况。
目前,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设了模拟飞行、机器人制作、航空模型遥控技术、电子制作技术、天文学、生物探究性实验、Maya影视动画设计、物联网与机器人等近二十门科技类校本课程。
3.密切課题联动指导,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为一部分有志于航天技术研究的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直接进入北航实验室,利用大学的实验设施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实验研究,接受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这种指导主要在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实施。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困惑,随时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得到及时的点拨和引领。这种双向互动式的培养方式,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4.开设通航实验班,走向深度联合
2012年9月,北航附中成立了“通用航空科技教育实验班”。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培养目标、联合机制、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教学经费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从中学开始培养通用航空专业人才,为未来人才的选拔奠定基础。
5.建立多维互动模式,探索多元化体系
随着联动机制的逐步推进,学校从科技、艺术到教学、德育等各个方面与大学各部门建立多方面的互动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共同设计开展学生活动。如聘请北航博士后为参加北京市创新大赛的学生做指导;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的优秀获奖学生与附中学生座谈,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师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契机。
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符合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尊重学生个性,是基础教育的创新。但在推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亟需研讨的问题,例如,大中学知识能力衔接问题、教师差异问题、机制保障问题等。学校将继续探索大学中学联动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以大学中学联动模式促进中学特色发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A11028)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