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平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中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文化价值引领下,通过学生主体性参与、体验实践创生而成,是学生在学校场域中学习和生活状态的一种外在气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道德追求、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学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学生文化应该是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快乐、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群体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同伴群体中形成勇于探索、善于求知、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因此,学生活动的开展要有一定的教育性,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导向作用。这种张扬个性、积极进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价值所在。
传统文化: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
作为学生文化之源的传统文化,其包含的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历史传承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指中华传统美德。
每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综合了自身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对其特定的要求,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具有传统和时代性的文化特质。因此,学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建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挖掘。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历史传统和追求。例如,“博学、乐创、至善、尽美”的校训既要求学生在学业上能够博文广志、开拓创新,又要求学生在人格修养上能够追求真善美。又如,“厚德砺志,笃学致远”的校训旨在勉励学校师生精忠报国、仁爱友善、文明有礼、言而有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在我国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其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塑造学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经典,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特质的学生文化。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执着坚持;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士豪迈,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这些都是构建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特色,构建了“学做爱、勤、诚、礼的美德少年”的学生文化。又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中心小学每年都开展评选“孝亲好少年”的活动,此外,还编辑《中国传统节日》读本供学生阅读,学校少先队也以“走进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
立德树人:学生文化的价值所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应关注立德树人,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德育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德育工作做到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和专题德育活动,推进德育科研实践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道德培养,突出学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例如,北京市润丰学校构建了“七彩阳光”德育体系,从德、智、体、美、劳、科技、助人7个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学生评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又如,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之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行为养成:学生文化的本质回归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学校应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定,如不迟到、不早退,注重礼仪规范,落实学习要求等。此外,在校期间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逐渐产生认同感,进而让学生自觉接受。同时,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行为规范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别。学生文化的规范价值主要是指学生外在行为规范和行为的养成,而导向价值则是针对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都会变得主动、乐观,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氛围;反之,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生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导向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活动,注重活动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活动的开展过程要体现教育意义,活动的结果要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内化于心。
活动育人:学生文化的体验载体
活动育人是指学校通过举办各种独具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聚集起来,学生文化就在各种活动中动态生成,而这些活动就成为文化的体验载体。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主动策划,既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教育性。活动既不能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也不能媚俗。活动本身应该与学校文化相一致,体现一定的教育性,体现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进行。例如,按照季节划分——四季主题活动,结合季节特点进行主题设计;按照月份划分——4月的读书节、5月的体育节、10月的社团节、11月科技节和12月的新年嘉年华;按照学科划分——科技节、体育节、数学节、英语节等,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中心校提出: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认知。学校开展了“我展示、我快乐、我成长”周一升旗主题活动、“在校我有小岗位”“在家我是小助手”“社区我是小主人”等系列体验教育的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社团建设:学生文化的个性发展
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具备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彰显学生文化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北京市各文化示范校都意识到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意识的桥梁。因此,學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应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核心,探索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机制。社团活动理念新、类型多,结合学校文化和学生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社团活动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例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创建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学校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集中了反映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美术学科沿着“匾额里有什么”这一主线,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办了陶苑艺术时空,行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心理文化周,社会实践周等。又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社团活动的主题是“活动育人”,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建了以体育、艺术和科学三大类为主要内容的社团,深受学生喜爱。
班级场域:学生文化的自主生成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域,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场域,进而涵养学生的文化个性。基于此,北京市中小学在学生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整体文化的引领下,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发展的核心需求,构建具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使学生的文化个性在班级场域中得以形成。例如,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围绕“爱、礼、善、责、信、勤”六大主题,开展了系列主题班级教育活动。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出年级每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各班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目标明确的德育主题活动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班会上畅所欲言,为班徽、班花等标识的设计出谋划策,为班级宣传栏的布置精心设计……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形成了具有班级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