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深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再是一个避风港。近几年,以微课、翻转课堂、慕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新理念在教育领域掀起了阵阵波澜。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岛城高中教育的引领者,山东青岛第五十八中学于2013年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此,将就学校在探索过程中应用效果比较好的几点以案例形式展开介绍。
一、智慧校园云平台支撑下的
教学与管理模式变革
1.教学资源存储与共享从“私有云”到“公有云”
学校在智慧校园云平台建设之前,教师的备授课资源存储途径多为电脑硬盘和学校FTP服务器。基于FTP的校内资源共享方式给教师的备授课和教学研讨带来了很多不便,资源的存储与共享停留在“私有云”的高度。
随着“云”概念的兴起,部分教师开始探索云盘的使用,“360云盘”“百度云”等网络云盘进入教师们的视野。2014年暑假,学校数学组的教师利用“博客+百度云盘”,在假期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和答疑,获得了较好的反响。但资源的存储与传播基于“百度云”个人空间,其分类汇总和共享仍不方便,这些手段仍然限制在一个“私有云”的高度。
而学校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平台中“教学资源中心”与“网络点播平台”子系统的建设,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汇集与互联网共享,师生、校外家长等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使用教学资源。基于软件定义的服务器虚拟技术和网络点播平台的流媒体服务器技术为平台的运行和用户体验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出现,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储初步达到了一个“公有云”的高度。
2.教学研讨由“线下”转向“线下线上结合”
学校传统的教学研讨为备课组内的教研,部分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流多采用QQ等社交工具的方式。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建立,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校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跨年级拓展到其他年级备课组,也可以通过网络邀请校外同行的加入。“资源中心”子系统可以为教研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教师研训”子系统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网络空间的支持,让教师得以记录、共享教研活动,后加入的教师也不会错过精彩部分。网络点播平台的直播功能,更是将远程听评课、课堂交互变为可能。在2015年青岛市高中教学工作会现场展示活动中,学校教师就使用了学校的网络直播平台,与贵州安顺一中进行了课堂即时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学习活动由“线下”转向“线下线上混合”
学校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过检验确实可以为师生的交互提供更强大的支撑。从“传统”的学习到“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再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
智慧校园云平台“电子书包”板块,是基于国内领先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理念建设而成,集合了教师备课、学生在线学习、课堂交互等功能,对现有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了有益补充。网络平台具有的在线预习、即时交互、学生作业批阅等功能是传统模式下不能实现的,它的出现为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一个较有利的支撑。
2015年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青岛举行,学校为教学展示活动高中分会场。学校的两位教师使用“电子书包”在线学习子系统,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平板电脑,利用学科教学软件展示了两堂精彩的课,双双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也是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果体现。
4.学校教育管理从“纸面化”转向“网络化”
教育管理是学校除教学外的又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非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具有低效、易产生“信息孤岛”等缺点,如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专业成长记录与评价、教务管理、学生成长档案、后勤管理等方面。在学校智慧校园云平台中,有针对教育管理的各类子系统,通过该平台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在很多方面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以下是学校管理中的几个具体小实例。
其一,学校传统的教师成长记录与评价需要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在期末提交含有各个项目的Excel表格,学校教导处对教师的表格进行汇总评价。在智慧校园子系统中,教师日常就可随时提交自己的论文、公开课等,通过平台得以记录个人的成长,建立业务档案。教导处只需要管理员汇总下载、审核即可,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其二,学校传统的教师薪资管理方式是每月财务处打印教师工资条发放,在智慧校园云平台中使用教师薪资管理子系统,结合一卡通与云平台的数据对接,教师使用个人帐号可以随时查询自己往月的薪资记录,实现了无纸化与便捷化。
其三,学校传统的故障报修方式为到总务处登记,然后管理员维修反馈。在智慧校园云平台中使用报修子系统,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端进行报修,相应管理员处会收到报修提醒,教师端可以查看维修进度以及反馈。学校总务处可以每月进行维修情况汇总与生成报表公示。
以上只是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历程中的几个小案例,但正是基于很多这样小案例中的信息化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与效率,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二、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
教学与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备的配备与升级,不断更新的媒体技术与硬件设备给学校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基于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与集控运维管理
随着学校以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为主的教室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更新换代,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出现为学校的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设备的集控运维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希沃的交互式授课软件与智能平板相较于学校之前的电子白板系列,在资源的丰富程度与交互体验上都有了质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希沃资源中心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与交互手段,对于提升课堂的效率与效果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比如,智能平板带有无线传屏技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连接教室的智能平板,随时将自己或者小组的作品拍照上传展示,效率和效果较之前的实物投影展示有很大提升。
学校教室的多媒体维护向来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维护的不及时会给学校教学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学校配有的希沃的交互式智能平板配有集控管理系统,在服务器端可以实现对所有教室设备的统一管理,可以实现远程开关机、操作系统维护、消息推送、音视频播放。相较于以往,实现了高效的多媒体设备运维和信息发布。
2.网络录播教室支撑下的教学与教研模式变革
传统模式下,学校教研活动主要为同备课组教师进教室听课、课后集中评课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进教室的教师人数有限,听课教师会对学生、授课教师带来干扰,课后评课也存在不及时、评价内容易遗漏的问题。
2013年,学校引入了高清录播教室,并及时对录播教室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过实践,录播教室给学校的教学、教研带来了质的提升。最大的改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自行授课,自行录制,课后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方式进行反复观察、研究、改进,同备课组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先行课教研;二是听评课教师人数增加,范围扩大,跨学科组的教师可以相互听评课、学习交流;三是听评课教师可以及时就授课环节进行讨论交流,不用担心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四是教学视频可以即时录制下来,方便课后回放交流、研讨。
2015年,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将现有的录播教室视频及时上传学校网络点播平台,对授课视频进行了有效的存储和网络共享机制。网络点播平台的流媒体技术支持为用户的观看体验提供了有力保证,为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3.数字阅览平台支撑下的师生阅读体验变革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师生对于网络图书资源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为此,学校引进了超星的数字阅览平台与阅读机。除了服务于教师PC端的数字图书馆外,学校在教学楼大厅、图书馆还摆放了公共阅读机。数字阅览平台的每一本图书均生成了二维码,师生通过手机安装阅读客户端,进行二维码扫描即可将图书下载至手机,为师生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新的变化。
三、结语
在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下,学校的教学、教研、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进、提升,广大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和新式教育技术对于教学和管理的便利。学校也形成了领导层、电教装备、教科室、教师多位一体的研究—实践机制,在小范围评测效果良好后,会及时在学校大范围推广。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浪潮,我们做到了主动迎接、取其精华,并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进、推广。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不竭源泉之一。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