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息技术教师遭遇“互联网+”

2016-09-10 07:22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科互联网+信息技术

好像一夜之间,不同行业,形形色色的人群都有意无意被“互联网”加进来了。滴滴打车、网络购票、在线预约挂号,人人争先恐后通过“朋友圈”向世界时刻刷新自己的存在状态。

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浸润式大学和即时可学式大学引发广泛关注,慕课(MOOC)风行全球,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对教育的理解。可以想象,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必将从根本上再造教与学,改变教育生态,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

在“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中,无数信息技术教师忽然感觉到了自身的渺小,感觉到了尴尬。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促成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生态系统里,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当师生都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工具之后,信息技术学科还有开设的必要吗?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能否统领、承载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坚持在中小学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30多年的英国,2014年正式开始实施全新的英国中小学Computing国家课程标准。从ICT(信息通信技术)到Computing,英国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名称发生了改变,同时还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随着课程整合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不再开设独立的信息技术课,所有这些因素,加剧了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未来走向的不安与忧思。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将何去何从?从没有哪个学科的教师,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样,面临着教材多年不更新,学科内容和内涵却如此复杂多变的处境。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沟通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和反思者、教学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这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把信息技术教育推向了风口浪尖,要想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者必须厘清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充分利用“风口”,顺势而为才是最佳选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教育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注意防范碎片化学习造成的学生专注度下降、学习深度下降。此外,我们不妨以开放的心态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并形成案例,为身边的广大学科教师的“互联网+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案例参考,与之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浸润着“互联网+”特征的信息技术教学新高地

王蕾

很赞同文中的一句话:“从没有哪个学科的教师,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样,面临着学科内容和内涵如此复杂多变的处境。”在一线教学中,我们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了这种切肤之痛,永远都有新技术,永远都在追赶新技术,却永远都学不完新技术。甚至有些年龄稍长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疲于奔命,被新技术所累。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仍然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意识,正是因为有着不断冲击生活的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我们的学科才有了存在的价值,我们才有了实施教学的意义。学习者对“互联网+”的渴求,造就了他们浓烈的学习预期和积极的经验获取姿态,渴求能最大程度地掌握有关新技术的使用技能和应用方法:APP的即时在线学习、微信官网的知识点推送、线上学习线下交流的研究性作业等,都以开放的姿态等待着学习者的经验获取。这些新技术的习得,无法通过碎片化的社会途径进行获取。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才有了强烈的时代需求,无论是何种年龄的学习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需要。

具备了学习需要,那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面对这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浪潮呢?显然,退避三舍只能被社会淘汰,信息化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起到新技术先行者的重要作用:敢为人先,尝试运用具有“互联网+”特征的典型应用方式,用自己的实践体验积累感性经验;梳理层次,将“互联网+”中具备的可传授性知识进行细化和整理,建构出符合不同生源要求的学习内容,以供技术的有效推广;获取资源,在确定教学内容后,借助具有新技术特征的手段进行相关资源的积累,并制作成为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可操作性材料;及时推广,利用课程内外、家校沟通、网络平台等多种高效及时的途径进行成果推送,并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对效果进行反馈,再调整后续的工作。以进推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定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信息技术课程向何处去

刘姝弘

前几天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一词当选十大新词语和流行语,“互联网+”的热度和流行度可想而知。在“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中,“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例外,信息技术课程更是首当其冲。我们不禁要问,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将向何处去?是不是在师生都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工具之后,信息技术课程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走向和定位。我以为: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

越是普及的东西不应该越是我们的根基吗?这就好像语文和数学都是我们的基础课程一样。人人都会听说读写、运算,那是否不需要开设语文和数学课了呢?未来社会的人,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无疑是必须的。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这一点其实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注重面向学科思维的培养。

一门课程之所以存在,是与课程的作用和培养目标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课程仍然过于偏向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未能彰显出信息技术课程独特的学科价值。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取向应该迅速转变到面向学科思维的培养方向上来,强调计算思维等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思维培养。

第三,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强调技术的人文价值。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化培养倾向明显,否则也不会有“师生都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工具了,不需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疑问了。信息社会中更需要人们懂得尊重、开放,掌握信息安全,懂得自我保护,学会负责任、不伤害他人,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如果将人文与技术培养融为一体,无疑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作用,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黄利锋

正如郑老师所说,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正是因为年轻,信息技术教师最能感受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不断地促进学科建设的更新和完善。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重任是要结合技术的发展,精选学习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安全优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另外,传统的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学什么”的权利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我们只要做好学习设计,组织学生“怎么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各种成长体验。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善用网络,体验网络的丰富多彩,我们学校专门搭建了“七色光网络学堂”。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和学校常规教育,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知行合一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组成活动小组,通过采访、调查、动手实践等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利用计算机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制作小组成果汇报演示文稿;在学习社区分享,参与互动,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平台。教师借助技术的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从而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从细节做起,积小步、成大步

朱堂彦

的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也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但也为自己能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感到自豪。我很赞同郑老师给出的具体做法,如以开放的心态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并形成案例。

下面是我的个人经验,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给予技术支持,让微课真正服务于学生。目前,学校、网络上的微课数不胜数。但大量的微课还停留在初级水平,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将PPT转成视频。因此,我们应该与各学科教研组积极地组成团队,从微课的设计到最终的成型给予技术支持,真正地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建立云服务下的资源库。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教案、PPT、微课、习题集等资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将习题集做成数据库,从难度、题型、知识点等角度来定位习题。当学生无法进行下去时,可以退后到难度相对较低的习题,从而通过有阶梯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学习,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最后,充分利用调查网站。过去,判断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运用自制网站。而现在有了大量的调查网站,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网络中的调查网站,通过它们的技术,来实现课中对学生知识水平掌握的判断,也可以帮助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怎样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对我们上课起到好的作用。

当然,各种各样的软件出现,都会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也是我们有作为的时代,让我们从细节做起,积小步、成大步,去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学科互联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