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诗歌用韵考

2016-09-10 07:22季英霞牛小伟
文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诗歌

季英霞 牛小伟

内容摘要:徐凝现存诗96首,可以归纳出24个韵部,与王力先生关于隋到中唐音系特点的考证基本吻合,符合这一时期的整体诗坛风貌。同时也有自己的用韵习惯:用韵有通押现象、好用宽韵,从韵脚字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其平易雅正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徐凝诗用韵进行全面考察,对于研究中唐诗人的用韵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徐凝 诗歌 用韵

徐凝,睦州分水人,生卒年不详,《新唐书》、《旧唐书》皆无传。其《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1]:“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甚密,有相当数量的唱和诗,元白二人对徐凝颇为推崇。其一生不仕,布衣而终。徐凝“多吟绝句”,共有诗歌96首,全为近体,无一例古体,其中五绝17首,七绝78首,七律1首。绝句占徐诗总数的99%,其中又以七绝为主,占总数的82%。诗歌内容多为摹体状物、山水题咏和寄赠酬唱。

本文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为主要参考,《全唐诗》收徐凝诗一卷,共91题101首①,其中有五首[2]为他人所作:《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当为元稹所作,《宿冽上人房》、《送马向入蜀》、《送李补阙归朝》、《送日本使还》为徐嶷所作,《全唐诗》误收入徐凝名下。所以本文仅以徐凝96首作为考察对象,对其用韵进行穷尽式探究。分析并归纳其用韵特点,以期对中唐诗人的用韵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徐凝诗用韵归纳:

通过对韵部的归纳系联,并对照王力先生划分的隋到中唐的50韵部[3],将徐凝诗用韵情况归纳为24个韵部,具体韵部分析如下:

(一)阴声韵

1.模部:模韵

模韵:鸪(1)②

2.鱼部:鱼韵

鱼韵:疏(1)、鱼(1)、书(1)、初(1)、梳(1)、女(1)、语(1)

徐凝诗鱼部押韵共3次,鱼韵独用2次,借模韵1次。鱼独用,符合隋到中唐韵部的用韵规则。

3.侯部:侯、尤、有韵

侯韵:头(3)、楼(2)

尤韵:愁(4)、州(1)、秋(4)、休(3)、浮(1)、丘(1)、眸(1)、流(1)、游(3)、舟(1)

有韵:否(1)、柳(1)

徐凝诗侯部押韵共11次。尤韵独用6次,有韵独用1次;尤侯同用4次。尤侯同用,符合《广韵》[3]的用韵规则。

4.歌部:歌韵

歌韵:歌(1)、何(1)

徐凝诗歌部押韵1次,歌韵独用1次。

5.豪部:豪韵

豪韵:袍(1)、骚(1)、刀(1)、道(1)、草(1)、老(1)

徐凝诗豪部押韵2次,豪韵独用2次。唐诗中豪韵往往独用。

6.咍部:咍、灰韵

咍韵:栽(1)、开(4)、来(8)、台(1)、胎(1)、在(1)

灰韵:徊(1)、回(4)、嵬(1)

徐凝诗咍部押韵9次,咍独用4次,咍灰同用5次。咍灰同用,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用韵的分合。

7.麻部:麻、马韵

麻韵:花(6)、家(1)、纱(1)、霞(2)、奢(1)、斜(3)、华(1)、也(1)

马韵:下(1)、马(1)

徐凝诗麻部押韵7次,麻韵独用6次,马韵独用1次。魏晋南北朝时代,歌麻同属一部,到了隋唐时代,分化为歌麻两部。“唐代诗人用麻韵,不杂歌戈韵字。”[3]徐凝诗的用韵,符合这一规律。

8.宵部:宵、萧韵

宵韵:遥(2)、桥(2)

萧韵:萧(1)、条(1)、寥(1)

徐凝诗宵部押韵3次,宵韵独用1次,宵萧同用2次。

9.祭部:齐韵

齐韵:西(1)、鞮(1)、栖(1)、溪(1)、堤(1)、泥(1)

徐凝诗祭部押3次,齐韵独用3次。

10.微部:微韵

微韵:衣(1)、归(1)、飞(1)、稀(1)

徐凝诗微部押韵2次,微韵独用2次。微独用,不杂脂之韵,也是符合隋唐用韵的实际的。

11.脂部:支、脂、之韵

支韵:吹(2)、陂(2)、枝(3)、施(1)、儿(1)

脂韵:水(1)、私(1)、眉(1)、地(1)

之韵:欺(1)、祠(1)、里(2)、芝(1)、丝(1)、似(1)、时(2)、寺(1)

徐凝诗脂部押韵9次,支韵独用1次,支脂同用1次,支之同用4次,之支脂同用1次,之韵独用1次,之脂同用1次。中唐时期,支脂之合流。脂之合流较早,南北朝已经出现;支与脂之合流则较晚,支脂之同用,符合隋唐用韵的实际情况。

(二)阳声韵

1.冬部:锺韵

锺韵:绿(1)、足(1)、松(1)、重(1)、促(1)

徐凝诗冬部押韵1次,锺韵独用1次。

2.东部:东韵

东韵:风(3)、空(1)、覆(1)、同(2)、东(1)、动(1)、红(2)

徐凝诗东部押韵5次,东韵独用3次,东锺同用2次。东独用,符合隋到中堂的用韵规则,到了晚唐,东韵与冬锺韵合流。

3.阳部:唐、阳韵

唐韵:苍(1)、漠(1)、薄(1)、落(1)

阳韵:霜(2)、阳(1)、长(1)、央(1)、樯(1)、裳(1)、伤(1)、娘(1)

徐凝诗阳部押韵5次,阳韵独用3次,唐韵独用1次,阳唐同用1次。阳唐同用,符合隋到中唐用韵的实际情况。

4.寒部:寒、桓韵

寒韵:丹(1)、安(2)、看(2)、残(2)、难(2)、岸(1)

桓韵:漫(1)、般(1)

徐凝诗寒部押韵5次,寒韵独用3次,寒桓同用2次。寒桓同用也是隋唐官韵的的一个鲜明特点。

5.删部:删、山韵

删韵:顽(1)

山韵:山(1)

徐凝诗删部押韵1次,删山同用1次。删山同用是隋唐用韵区别于魏晋南北朝用韵的一个发展。

6.庚部:庚、耕韵

庚韵:行(3)、生(2)、明(3)、笙(1)、白(1)

耕韵:茎(1)

清韵:声(5)、清(3)、岭(1)、名(3)、轻(2)、性(1)

徐凝诗庚部押韵9次,清韵独用1次,清庚同用7次,庚耕清同用1次。庚耕清同用也是隋唐用韵的一种常见现象。

7.元部:元韵

元韵:晚(1)

元韵无独用。

8.仙部:仙、先韵

仙韵:船(1)、筌(1)、仙(1)、圆(1)、鲜(1)、转(1)、软(1)、传(1)

先韵:前(2)、烟(2)、眠(4)、年(3)、弦(1)、边(1)

徐凝诗仙部押韵8次,先韵独用3次;仙韵独用1次,先仙同用3次,元仙同用1次。

9..蒸部:蒸韵

10.蒸韵:直(1)、息(1)、色(1)

徐凝诗蒸部押韵1次,蒸韵独用1次。

10.文部:文韵

文韵:云(2)、闻(2)

徐凝诗云部押韵2次,云韵独用2次。

11.青部:青韵

青韵:玲(1)、星(1)、苓(1)、青(1)

徐凝诗青部押韵2次,青韵独用1次,借庚韵1次。青独用,符合隋唐用韵的实际情况。

12.真部:真、谆韵

真韵:人(5)、新(1)、尘(1)、身(1)

谆韵:春(3)

徐凝诗真部押韵5次,真韵独用2次,真谆同用3次。

13.侵部:侵韵

侵韵:深(2)、琴(1)、今(1)、寻(1)

徐凝是侵部押韵2次,侵韵独用2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侵韵已经独用,到了隋唐,没有发生变化。

二.徐凝诗歌用韵分析

(一)徐凝作诗基本按照隋到中唐的作诗用韵规则

徐凝96首诗歌当中,有91次押官韵,5次通押,官韵符合率约占94.8%。其中阴声韵中,鱼独用、尤侯同用、豪独用、咍灰同用、麻独用、宵萧同用、齐独用、微独用、之支脂同用;阳声韵中,东独用、阳唐同用、寒桓同用、删山同用、庚耕清同用、先仙同用、青独用、真谆同用、侵独用,这些都是中唐官韵在徐凝诗歌用韵中体现出来。

(二)徐凝用韵通押現象

在徐凝诗中主要有四例:①鱼模同用:《广韵》:鱼独用,虞模同用。在徐凝的诗歌中,鱼模同用一次(《山鹧鸪词》鸪女语),在杜甫等人的诗中,也大量出现鱼模同用现象,到了晚唐鱼模合部。徐凝诗韵中,鱼模同用是当时语音实际的反映;②东锺同用:《广韵》:东独用,冬锺同用。魏晋南北朝用韵中,东锺同用很少,初唐同用现象较多,到了中唐皎然、张藉等人的诗歌中也大量出现东锺同用现象,徐凝诗歌中东锺同用两次(《观浙江涛》绿覆足、《夸红槿》促红风),与《广韵》不同,但反映了当时语音应用的实际状况;③元仙同用:《广韵》:元魂痕同用,先仙同用。徐凝诗歌中元仙同用一次(《郑女出参丈人词》转晚软),“隋——中唐的元部到晚唐分化了。元韵转入了元仙,与先仙合并。”[6]徐凝元仙同用,表明当时的用韵习惯及向晚唐过渡的阶段性特征;④青庚同用(《柬白丈人》白苓青):《广韵》:庚耕清同用,青独用。王力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期耕部分化为庚青两部,二三等属庚部,四等属青部,到了晚唐合并为一部。徐凝诗歌符合当时语音应用的实际情况,表现了韵部在不同时期的分合和转移,也说明了《广韵》存在保守性和滞后性特点。

(三)从韵部的使用频率上可以看出作诗喜用宽韵好自由

近体诗有严格的用韵要求,一韵到底,各韵包含的字数不一致,因此就有了宽窄韵的区别。王力先生按照用韵的宽窄程度,将唐代平水韵分为“宽、中、窄、险”四类[4]。从韵的宽窄上来看,徐凝诗共用宽韵:支9次、先13次、阳9次、庚10次、尤20次、东11次、真8次,中韵:元1次、寒10次、鱼7次、萧3次、侵5次、灰6次、齐6次、歌2次、麻16次、豪6次,窄韵:微4次、文4次、删1次、青4次、蒸3次,没有用到险韵。其中,宽韵约占50.6%,其次为中韵,约占39.2%,窄韵仅占10.2%。从宽窄韵的使用频率看,诗歌用韵好用宽中韵,表现出很强的自由性。

(四)在韵脚字的选择上体现其诗歌艺术特色

韵脚字多采用常见字,少用生僻字,对某些字多次重复使用。其中“游”、“花”、“春”、“风”、“人”、“愁”、“秋”等字用的频率较高,其诗歌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寄赠唱和之诗。杨慎《升庵诗话》卷七评其诗云:“徐凝诗多浅俗”。《唐诗纪事》引潘若冲在《郡阁雅淡》中称其诗“朴略稚鲁”[5],从韵脚字的选择上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徐凝诗平素雅正的艺术特色。

三.结语

徐凝诗歌共96首,全为近体诗,且都以平声入韵,其中阴声韵11部,阳声韵13部,官韵符合率高达94.8%。一方面体现了中唐诗坛古体衰微,近体兴盛的诗歌风貌,另一方面说明徐凝作诗严守唐功令,符合中唐的官韵规则。作为中唐诗人,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用韵变化,同时也具有向晚唐过渡的阶段性行特征,是研究中唐诗坛用韵情况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王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陳尚君.徐凝、徐嶷詩甄辨[J].中华文史论丛,2008,02:70.

[3]王力.汉语语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213,265.

[4]王力.汉语诗律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24.

[5]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注 释

①《全唐诗》另外收录了徐凝残诗四句。

②韵脚字后的数字表示该字在徐凝诗中出现的次数。

(作者介绍:季英霞,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献;牛小伟,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献)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