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重庆观察

2016-09-10 07:22张万盈周神青
当代党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重庆

张万盈 周神青

携手迈向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2016年5月4日,备受关注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在此之前的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批复。

五年间出台两个重大文件,从经济区到城市群,不变的成渝,变化的后缀,凸显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什么要发展城市群?

因为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

在美国,2.43亿人口集中在占全国总面积3%的土地上;在日本,3500万人口集中在东京这块不足日本总面积4%的土地上,这些区域也正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

而在中国,虽然十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10%的面积承载超过2/3的经济总量,但只承载了全国人口的1/3,这就是差距。

为什么要发展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密度、综合竞争能力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这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如果说城市群发展将会主宰中国的未来,那么,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无疑决定着中国西部的未来。

中国崛起,需要西部崛起;西部崛起,需要成渝城市群崛起。

自古川渝一家亲,两地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一项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川企入渝投资有3000多亿元,渝企入川投资近5000亿元,分别占两省市引进国内省外资金总额的16%和19%。

不过,成渝城市群合力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重庆、成都两个核心城市存在“背向发展”,协调合作机制仍需健全,空间发展战略缺乏充分对接,高端发展平台的谋划和建设竞争大于合作,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经济尚未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协调。

为此,《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给成渝两地如何发展指出了方向。

方向既明,行胜于言。重庆该怎么做?

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成渝城市群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发展,推动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重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具体该如何发力?成渝城市群发展又会给群众带来哪些红利?我们期望这组报道,能为您揭晓答案。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面面观

三大要点

1格局

以强化重庆、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

2意义

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契合互动,释放中西部巨大内需潜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3展望

未来在长江经济带上将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布局,形成合力,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五大任务

1生态共建 环境共治

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建设绿色城市。

2发展产业集群 承接产业转移

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3扩大开放 建设合作平台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网络,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成本共担 利益共享

推动资本、技术等市场一体化,因地因城施策,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5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产业优化、生活优质、环境优美的“新成渝”。

三大机遇

1.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加快实施。

加快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已成为重大战略举措,这将促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加快向中西部城镇化地区倾斜。

2.“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令位于西部的成渝走向开放的前沿。

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开发开放水平。

3.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成渝城市群对外交通网络通畅水平,密切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潜力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有利条件。

六大挑战

挑战一:历史情结因素

川渝分家之前,重庆虽然是四川双雄之一,拥有西部最大港口,但当年的重庆受制于四川省省辖市的地位,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相对于当时的四川,重庆的确很像是一个家庭的“长子”,承担了重担。正因为有此历史缘由,所以,成渝民间人士之间的嘴仗似乎一直沒有停息。

挑战二:次级城市发育不足

地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放眼望去,重庆和成都像是两个“巨无霸”,而区域内其他城市则黯然失色。区域内城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不多,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不够,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不够。

挑战三:产业同质化竞争

目前,川渝产业间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加之地理接壤,区位类似,又同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竞争。成都和重庆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还存在竞争,例如双双申报自贸区项目、各自建设规模宏大的工业港、缺乏产业合作造成内部竞争等。

例如,在产业分工上,成渝两地在多个方面直接竞争,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IT产业。此前一项数据显示,成都的计划是,2015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要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而重庆在2015年就计划达到10000亿元规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挑战四:制度衔接不够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该经济区范围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被认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但五年来,经济区的发展在一些关键环节仍无衔接和协同。在制度层面,两地跨区域投资等遭遇的阻力仍不小。

多家赴重庆投资的川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川渝两地银行均不认可跨区域抵押,导致投资门槛过高,而四川省税务部门的税务核算结果,并不能获得重庆税务部门的认可。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指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行政壁垒未完全破除,要素流通不畅,区域内统一市场和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破题。

挑战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

成渝之间其实很重视交通的发展,十年前往返成渝要么坐飞机,要么公路交通或者铁路交通都要四个小時以上,而今通过动车只要两个小时,但300多公里的距离,是成渝城市群发展中的一块“硬骨头”。

重庆、成都与其他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仍在建设中,城际高速网络尚未形成。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三峡枢纽通过能力不足,以重庆、成都等为起点的中欧班列运输有待优化。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能源水资源保障水平也有待提高。

挑战六: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矛盾加剧,水土能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部分支流水环境恶化,整体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综合摘编自《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新华网等)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群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在这里看重庆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