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胜 王国飞
在区域研训中,分组讨论是很常见的形式。2005年,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开启了“区片联动式协作组研训”,形成了一种草根研究的组织,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开拓了新的空间。
● 协作组的构建
协作组的构建源于我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区域层面整体考虑,根据学校地域、教师梯队、研究主题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小学分别构建了三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由一名二层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再安排2~3名骨干教师一起组成骨干团队,骨干教师、三年内新教师和适应期教师分别占一定的比例,力求使每个协作组的梯队力量相对均衡,确保协作组研训的有效开展。
协作组研训的氛围相对比较轻松,组员们轮流担任组织者、主讲者、上课教师、通讯员、摄影摄像、点评者等角色,让每一位教师都在任务驱动中得到发展,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研训活动的主动性。
● 协作组研训的实施
区片联动式协作组研训是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开展,各个协作组都要设计本组的研训计划,研训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研究主题
教研主题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方向,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协作组需要明确本组的教研主题。通常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研员与各个协作组负责人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开会,商讨并明确本学期的区域教研主题以及各个协作组的选题方向,以确保教研主题有可研究性与可持续性。之后再由各协作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制定本组的教研主题。
2010学年开始,我们的区域主题是“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在第一个学期采用全员参与、分组实施的方式,根据大主题分成了教学问题、课堂巡视、教师指导、教学评价、目标落实、学生学习六个观察维度进行课堂观察,积累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经验。
2.策划研训方案
一次成功的协作组研训活动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方案。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研训方案要考虑到以下内容:活动目标、时间与地点、内容与形式、角色与分工、设想与安排等。
在协作组研训活动开始前,各协作组组长会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方案完成并交由教研员审核,审核无误后即可正式开展。虽然只是十几个人的小型教研活动,然而像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活动、通讯报道、教研心得这些环节一个都不少,教研活动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3.组织研训活动
不同于普通区域全体性的教研活动,协作教研活动的氛围相对轻松、融洽,但只有经过周密地计划,合理地安排、有序地组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协作组研训活动有序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在组织开展教研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做法:
(1)以点带面,形成互学共进
每个协作组中的成员结构都是立体的,组长为区二层次骨干教师,要带2~3位三层次骨干教师作“徒弟”,而三层次骨干教师又要带新教师。在协作组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可以以教研帮带的形式,面提亲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反过来在指导过程中,骨干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层层帮带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2)角色分工,促进主动参与
协作组中的教师人数不多,却要完成一个教研活动中的所有必需内容,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本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承担任务,并做到各尽其责。在“任务”与“特长”的双重激励下,教师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3)有序推进,提高教研实效
协作组研训主题的自主性与持续性,使得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更加持续与深入。每位教师对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研究,轻松的教研氛围也使得教师们的想法能够自由发表,和谐交流,并针对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每位小组成员在协作组研训过程中都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发言,经历了研究的过程,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率。虽然各个协作组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过程彼此呼应,研究结果共享互补。
4.总结分享延伸
协作组研训中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使得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成果各不相同,因此更便于被其他组借鉴和学习。在经过了组内的交流讨论,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之后,组间的研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十分必要的。
协作组研训成果的分享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①各个协作组是在同一所学校开展活动,形成各组的研究成果,最后的环节就是组间交流与分享。②各个协作组是在不同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则要将研究成果发布到学科博客中,让教师们了解其他组的活动情况,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每次协作组研训后各组都有专人负责撰写活动小结和报道,并将相关资料一并上传到网络中,供大家分享,增强了协作组研训的生命力与延续性。
● 协作组研训的收获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协作组研训活动方案越来越完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新颖,在这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实习期教师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新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新教师一样,初涉教坛,肯定会有些不适应。协作组群体要求每一位新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准备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新教师很快融入到组内教师中,消除了心理障碍,大胆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另外,更多的教研组活动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展示与发挥的空间与平台。
2.提升了适应期教师的专业素养
协作组研训不同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再依赖于“经验型骨干教师的评价”,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亲自参与教研活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记录活动的实际情况,再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理解,形成各自的观点。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给适应期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提升了教师业务钻研与发展的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后,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等在协作组研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激发了骨干型教师的科研兴趣
协作组研训经过周密策划,有主题、有方案、有组织、有拓展,教研活动给教师们带来了各种收获,如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区、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更多科研型骨干教师则在协作组研训活动中产生灵感,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实践研究,在省市区立项。
总之,协作组研训是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各协作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组内交流研讨,组间分享成果的有效教研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