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初的精神融合

2016-09-10 07:22馨煜
检察风云 2016年17期
关键词:艺专油画美术

馨煜

颜文樑先生在生前写的一篇《周碧初画集序》中写道:“他最可贵之处,莫过于在作品中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周碧初(1903—1995),福建平和人。1925年留学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30年回国,先后在厦门美专、上海新华艺专、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执教。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启蒙与熏陶

周碧初先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重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1903年,周碧初出生于福建平和霞寨一个名叫深渡的小山村。那里风景秀美,林中繁盛,大自然的美景不仅陶冶了童年周碧初纯洁的心灵,也孕育了他对山川大地的热爱。周碧初从小聪敏过人,深得父母之疼爱。周父一生从农民到商人,因没有文化而受尽欺辱和苦楚,因此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视。

1909年,初进乡村私塾读书。求学期间,周碧初得到了其三叔的照料,三叔先天聋哑,但生性淳朴,对周关怀备至,周也因此与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世纪初期,闽西上杭一带民间画师的画像、雕花木匠的刻绘,以及女性的刺绣等民间美术氛围非常深厚,这些都给周碧初的童年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周碧初的父亲成了商人后,随着生意的发展,便把小周碧初带到了厦门。191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集美中学是当时闻名海内的名校,后进入厦门美专进一步深造。在厦门的求学期间,厦门岛、鼓浪屿,美丽的自然风光给少年很多艺术的启迪。他在学校既学习中国水墨画也学习西洋画,因为他的启蒙学习更接近于早期西式美术的创作训练方式 ,这为他以后的油画风格奠定了基础。

留法的时光

从厦门美专毕业后,周父十分希望周碧初跟他一起做生意,将来好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就给他一笔钱,去新加坡经商。可是,周碧初对做生意始终没什么兴趣,一如既往酷爱美术。后来,他与父亲多次交流谈心,最终获得了父亲的理解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1925年,顺利到法国巴黎,他的留法生涯正式起航。

初到巴黎,他一边补习法语,一边在日良美术研究所学习人体素描。1926年,周碧初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上法国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师从当时知名的印象派画家欧内斯特·洛朗教授。此时期在巴黎求学的画坛人物还有: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等。留法期间,他接受了法国学院式的色彩训练外,开始进行印象派画法的创作。洛朗教授不但在绘画技巧上对他有很大的帮助,还引导他关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周碧初為此十分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不断临习、研究名家真迹,参观法国各大美术馆,临摹和研究名家作品,时刻汲取着艺术的养分。对周碧初来说,在巴黎郊外写生是家常便饭的事,那些优美的景致:塞纳河、巴比松村常常是他表现的对象。在创作上基本遵循印象派风格的轨迹,在现实中又寻觅着自己的路子。他并不受老师技法的约束,认为广泛地学习和吸收欧洲油画的传统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是治学的一种有效方法。1930年他学成归国。他先是在厦门美专任教,并在那里的艺苑研究所作了题为“法国的艺术”的演讲。1931年,经上海到杭州,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为孙福熙代授西画课一年。

在沪的画展与执教

周先生之后便来沪执教。先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任教,之后转入了新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担任新华艺专专职教职近十年。周先生的学生回忆:“在上海美专时,他只教授了一个班级的学生。”但周先生的教学一贯主张“作画应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应向自然吸收营养,不可以从画册取材”,并在全国采风、访问,还去上海近郊农村体验生活、写生作画,或在家绘制静物,精研油画语言。

在油画技法上,不断在点彩派的短小笔触与传统水墨的“点苔”技巧之间,寻找融合、统一与和谐的可能性。有些画作,有意吸收了一些民间装饰做法,对景物做了适当的概括处理,使画面在总体上呈现单纯明确、响亮洗练、主题突出的面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又活跃于沪上画坛。周碧初在沪上的第一次画展,应邀参加了“决澜社”的画展。决澜社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组织,存在时间虽短,但却展示了当时中国最前卫的艺术思潮。1936年,周碧初加入了由徐悲鸿、汪亚尘、颜文樑、朱屺瞻等人发起的“默社”画会,是年夏天,参加“默社”首届画展。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轰炸上海,早年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毁于战火。新华艺专打浦桥原址被炸,与部分教师在迁址法租界薛华立路重建的新华艺专坚持教学。1939年10月,为激励同胞的爱国抗战之心和鼓舞斗志,周碧初与陈抱一、朱屺瞻、钱铸九、宋钟沅五位艺术家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楼画厅,举办了颇具影响的“五人联合油画展”。大新公司四楼是当时爱国文艺家举办各种救亡宣传活动的中心,成为“孤岛”时期上海一次重要救亡宣传活动,在画史研讨中,这也被称为“孤岛”期间上海著名的“五人画展”。

随后,上海艺术图书出版社为周碧初出版了他所撰写的一部珍贵的艺术教材《西画概论》,该书也是作为新华艺专的丛书,里面分设素描、水彩、水粉等内容,还专设“油画”章节。1956年,他前往印尼旅居,1959年返回祖国大陆,继续任教。

晚年的笔下精神

周碧初的晚年,是他艺术集大成的最佳时期,他把一生的西画、国画、民间美术等学识涵养融汇在一起,中国画的点线甚至是用色等艺术语言,以其特有的艺术智慧,悄然运用到油画之中,使他的油画具有民族的性格。晚年的周碧初,越是无拘无束地把这种用笔拓展开,不论是笔、是刀,他都驱遣自如,随处合适,做到出神入化、物我两忘,发挥了刀笔的极致。

诚如美术史论家邵洛羊先生所说,周碧初的油画:“有中国人的气质……有中国山水画的意趣。”“文革”以后,周碧初的创作日渐回到正轨,他精神焕发,画笔更勤,时刻想抒发他的理想和情操,耄耋之年登黄山、回福建、巡长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

晚年所作“黄山系列”,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作品,笔触大面积地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更多地由“绘”变为“写”,由坚实转为空灵,把粗细长短、浓淡燥润、阴阳虚实,点线面穿插运用,点染皴擦,或大刀阔斧,或行云流水,自由挥洒,随意点染,到处合适,逸笔草草而笔不虚发,删繁就简而意蕴深远,不似之似而神气完足。由于不刻意追求画面的完整度,作品总是呈现似虚若实,似淡若浓,似隐若显,似无若有的化境,这是对自我的超越,对印象派画法的超越。

他有意识地吸收和融合了中国山水画中“三远”(指高远、深远、平远)的构思观念,通过感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性的探索,形成一批富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趣的作品。

这些作品,与之前的创作相比,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上更为自由和主观,更为放松和灵活。立足于从对形式和色彩推移理论的研究,转向通过借景,重要的是对内在的情感与心志的抒发。黄山系列的创作就是非常现代意识和本土特色,消化融会了西方印象派和中国文化精神。

因此,周先生的艺术道路是融合东方与西方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在长期的探索与奋进中,形成了自己丰厚的艺术积累和独特的学术面貌。

(本文藏品部分来自周碧初家属提供,其他部分由上海油画雕塑院收藏)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艺专油画美术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
一张油画
莫忘初业第一程
——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
油画《塬下》
油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艺术家的待遇问题:齐白石为“加薪”上书中央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