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兰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自由港,各种思想和不同价值观在此交流碰撞、相融共存,香港学校在与多元文化的磨合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对于随着改革开放、日渐多元化的内地学校教育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笔者跟随广西协力扶贫基金会的教育考察团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充分感受到了香港教育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与教育体制。在此,将从香港教育的办学形式、学制、德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香港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按经费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公立学校、津贴学校、私立学校。在香港中小学,90%是津贴学校,慈善机构、教会办学大约占50%,官立学校约占10%。在官立学校,教师可享受公务员的待遇。一直以来,香港人都有做慈善的习惯,尤其是投资教育这一领域,所以捐资办学是香港慈善机构的一大特色。捐资办学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捐资建校,有捐资建场馆的,捐资的学校、场馆等多以捐资人的名字来命名,如罗陈楚思中学、蔡继有学校、林裘谋中学、志豪小学等。这种吸纳社会力量办学的形式为教育办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二、“三三四”学制
香港现在的“三三四”学制,是从2009年开始由港府建议和实施的,也就是把原来的“五二三”学制(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三年大学)改为“三三四”学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使得香港学制与内地接轨,省却了内地高中毕业生赴港后为期一年的预备课程,为内地学生赴港深造提供了极大便利。如香港圣公会林裘谋中学,它是香港唯一的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由政府津贴补助的学校。
在香港,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十二年都是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只需缴纳相应的校服费及作业本费即可就近入学。学生的归属同样是由电脑划片派位,没有谁会享有自主择校的特权。
“三三四学制”是香港回归以来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更好地与内地学制衔接,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的统一,是一个互利的政策改革。
三、兼容中西方文化的品德教育
1.品学共融的德育。香港作为具有良好开放度的自由港,又融进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特质。学校德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自由平等观念等。香港学校的德育内容,一是民族传统伦理教育,二是民主科学精神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兼容中西文化品德的人才。从香港的德育内容来看,儒家伦理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不仅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而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了现代的诠释,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香港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把握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如香港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多元化发展。德育围绕“同理心、尽责、自律、尊重、仁爱、忍耐、公义”这七个核心来展开,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该校学生统一着校服正装,黑色皮鞋白袜子,无一学生带手机来校。学校所开展的“贫富宴”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贫穷与饥饿,感受高雅与卑贱。风采中学以“品学共融”为办学宗旨,要将学生培养为“根植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儒雅之人,要培养新一代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及高度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该校的何汉权校长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教育,它是无法真正强大起来的。”
2.知法守法的公民意识教育。香港通过要求公民“你应该做什么”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但更主要是以“你不可以干什么”来保持社会的有序性。不论是在商场购物、等公交车、游玩等情境,人们都非常自觉有序地排队,看不到“加塞”的人。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强调法制的地区,守法教育自然就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香港保良局志豪小学,身着各种制服的小学生从小就受到“服务于人”观念的熏陶,学校里有与国际接轨的男童军、小约翰、交通安全队、红十字会等。
3.绅士淑女般的文明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守秩序、守纪律、重礼仪、讲礼貌、行为端正、不打扰他人等。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抓纪律和教师的管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从中学开始,就让学生着正装、打领带、穿皮鞋,以一个“职场人”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从而将“窈窕淑女”及“谦谦君子”的风度根植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上。香港的青少年大都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与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是分不开的。
4.根植于心的感恩教育。仁爱、感恩、分享、回馈成为了香港德育的主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会是高素质的人才,也能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如每天课间播放的《感恩》主题曲,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这种将“知、情、意、行”进行有机结合的感恩教育,能使学生养成凡事感恩的习惯,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学习机会及社会资源,并能在生活及言语行为中呈现出来。如香港风采中学有一种“手拉手式”助学的模式,让笔者深受启发。学长与学弟、学姐与学妹友爱互助学习之风一直在学校绵延不断,此做法不仅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报学校与社会,而且懂得了什么是爱,如何让爱永远传递下去。
5.家校和谐共融。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如香港保良局志豪小学在家校共融上做得非常好,学校特殊接待日或者开放日时,都会有一些义工到学校来服务,这些义工多为学生家长,由他们为来访客人提供精美茶点。这所学校在家校沟通上有它独到之处,校长在活动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感恩二字,除了感恩自己的下属,还特别感恩这些为来访客人提供服务的家长,这样一种家校和谐的氛围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内地学校德育内容所包含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如能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可以想象这样的效果将会更好。
四、开放、包容、自由的课程设置
其一,香港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所使用的教材由教统局审核后,交由各校专业教师以投票的形式来自主选定教材。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四门,中文、数学、英语和通识教育。学校推行“两文三语”的教学方式,即英文、中文、英语、粤语、普通话。
其二,香港通识教育课程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学院开设的“人生哲学”课程。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认识融汇发展的可能;挖掘终身学习的潜力。通过推行“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应变、创造才能的人才。
其三,校本课程特色化和生活化。香港每一所学校都开设有很多门的校本课程。如香港保良局志豪小学的周五活动课非常有特色,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参与活动。我们在观课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作为教师也非常自豪。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幢七层的教学楼竟然涵盖了健身室、陶陶居、艺趣室、视艺室、电脑室、音乐室、校园互动电视台、英语阅读室、常识室、图书馆等各种功能室。尤其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学校的图书馆,它的设计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充满童趣的图书馆里,我们看不到“安静”的字眼,而是看到学生们在玩耍的过程中阅读,无忧无虑。
内地学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
五、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是一所以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来打造的十二年制的私立学校,也是香港唯一采用普通话教学的学校(其余的学校是以粤语教学与交流为主)。学校采用情意教学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教材与全港区都不一样,而且不参加香港的统一考试,只是在11年级的时候参加大学预科的IB(国际预科证书课程)考试,然后直升英国的大学。校长刘筱玲博士所创设的中文阅读情意教学,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且采用普通话教学,培养了香港孩子的中文语感。学校六年级学生就能够写论文,且有能力进行论文答辩,十二年级学生的中文和英文均能达到大学预科的水平,这样一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彰显了香港教育体制的自由度及多元化。
六、结语
香港教育能在世界上享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与它的多元制度是分不开的,办教育者及教育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自己的学校成为香港、全国乃至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的学校,并使学校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努力使学校保持在卓越水平。我们应该认真看待内地教育与香港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发挥我们的长处,学习和借鉴香港教育中的有益做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作为教育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