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清
空军总医院西楼,骨科二病区,骨科主任杜俊杰的办公室就在这里。
见到杜俊杰的时候,他刚刚成功完成了一台颈椎手术。身为骨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着医者的博学与自信。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种自信背后,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他于1986年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大学毕业后留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工作,曾任西京医院脊柱外科颈椎专业组组长,年均手术量约360多台,所完成高难度、高风险以及代表高水平的颈椎外科手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
2014年11月,他作为科技人才被引进空军总医院骨科工作,带领空军总医院骨科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不断探索骨科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走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的道路,骨科年门急诊病人达70000余人次,年住院患者2500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2400余例……
至今,杜俊杰已经在医学的道路上走过了二十四年光阴。他说:“选择了学医,就意味着选择了辛苦。然而,每当看到一个个病人能够摆脱病痛的折磨,迎接新的生活,自己所有的疲劳都会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成就感。这或许就是作为医者的最大动力。”
艰苦磨练成就医学之路
杜俊杰之所以走上医学的道路,源于家中生病的母亲。
1968年,杜俊杰出生在河北藁城县。他的母亲患了风湿性心脏病,尤其到了冬天,心脏病复发,看着母亲受着病痛的折磨,从那时起,他就励志学医,为了能够医治自己的母亲,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病痛。
高中时期,杜俊杰就读于河北省重点中学——河北正定中学。提及那段时光,他很感慨:“前段时间参加高中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回忆当时的日子,依然觉得非常艰苦。”他記得,当时同学们八个人一组,分两个白脸盆,脸盆是用来打饭的。一天的伙食费只有三毛五,经常吃的是窝窝头、咸菜和玉米糊糊,而且还吃不饱。
“冬天我印象最深,北风吹来,带着哨音,窗户纸都被吹破了,我们每个人都盖着两床被子,到了半夜腿还不敢伸直,此时又冷又饿,真可谓饥寒交迫。”
如今看来,一切艰苦的历练都将转换成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这让他在纪律严格的军医院校如鱼得水,也让他在之后艰辛的医学道路上奋力前行。
1986年,胸怀“医学梦”的杜俊杰顺利考入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6年的大学生活,他刻苦学习,分秒必争。每逢周末别人都出去玩的时候,他背着书包去图书馆看书,晚上还要晚自习,“只有这样每天睡觉前,才会觉得一天过得非常充实”。通过努力,他几乎年年被评为“三好学员”,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西京医院骨科工作。
位于美丽古都西安的西京医院,前身是1939年延安抗战岁月里诞生的中央医院,1954年与原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合并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骨科作为西京医院的重点科室,在全国范围内扮演者“领军者”的角色。杜俊杰很自豪地说,当时的科室主任是陆裕朴教授,作为1955年周恩来总理从美国引入的第一批专家之一,他带领科室在1986年实施了世界首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术,再植十指全部成活而且功能良好,1991年在全国首创重组合异种骨移植术,一系列临床医疗成果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骨科在外科系统也是最累的。骨科涵盖的专业领域最多,西京医院早在1980年代就将骨科进行了亚专业化,包括四肢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运动医学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手外科等。培养一个相对成熟的骨科医生,至少要十年的时间。”
杜俊杰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骨科的各个亚专业领域进行轮转培训。他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就要像建造金字塔一样,必须夯实基础,才能立足于塔尖,然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
每次上班他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尤其急诊值班,因慕名前来西京医院就诊的病人众多,杜俊杰从白班一接班开始,便一直“战斗”在手术台上,晚上值夜班,从来没有睡过觉。在大量手术的历练下,他工作第二年就可以独立开展骨科的一些常规手术,曾经连续手术长达21个小时,没吃,没喝,没睡。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让杜俊杰迅速成长。在同学之间,他是出了名的“出道早的”,手术做得极其“漂亮”。精湛的医术离不开他的勤奋与悟性,工作期间,他不忘时刻更新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由于成绩突出,1996年,经过两位专家的推荐,他顺利通过硕士和博士生考试,从本科学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被评为骨科主治医师和讲师。5年后,又以高票被评为骨科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
“2006年3月1日起,我开始真正地、扎扎实实地将脊柱外科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杜俊杰说。他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外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等疾病的诊治,诊疗水平居于国内一流水平。所完成的高难度、高风险以及代表高水平的颈椎外科手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
2014年11月,作为被引进的科技人才,杜俊杰“空降”到空军总医院,担任骨科主任。
在此之前,空军总医院骨科只有一个病区,45张床位。为了能够将骨科专业细化,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杜俊杰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将空军总医院骨科扩展为两个病区,并将病床增加到近90张。本着外科医生手起刀落,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短短一个月内,他重新组建了科室、布置病房、招收病人,并在之后完成了一系列高风险、高难度的颈腰椎手术,所有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全院上下以及患者的高度认可。
“上颈椎主要指颅底枕骨髁、寰椎(第一颈椎)、枢椎区域(第二颈椎),由于靠近心跳、呼吸生命中枢部位,因此,该区域发生疾病时对患者生命危害极大,医学上称之为‘生命禁区’。”杜俊杰介绍。
44岁男性患者杨某,5年前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等不适症状,伴有右手无力,灵活度明显下降,右腿无力等症状。两年前病情继而加重,生活中类似系纽扣、用筷子等动作一度出现困难,走路时常摔跤,医学影像检查显示他的上颈椎畸形,脊髓受压严重。
杨某入院后,杜俊杰及他率领的团队成员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诊治经过,同时,阅读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诊断为“复杂上颈椎畸形”,因上颈椎畸形完全失去了原来正常的解剖结构,让原本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进而雪上加霜。
实施手术关键环节,杜俊杰采用拿手绝活“徒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未经透视一次性将C2椎弓根螺钉植入,不仅未损伤任何周围组织,还为患者做了C1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术,解除了患者颈脊髓压迫,一并完美重建颈枕稳定性。术后患者状况较术前明显好转,双手逐渐恢复了力量,灵活度也随之增加,术后3天便能够稳健行走。
“此类手术的高难度、高风险是在骨骼畸形、神经和血管走形变异的情况下、还要在细小的颈椎椎弓根上置钉,置钉稍偏内则可能损伤脊髓,引起患者的瘫痪;稍偏外则可能损伤椎动脉,引起患者的大出血,甚至死亡。”
在手術台上,杜俊杰手起刀落,游刃有余,就像是一丝不苟的艺术家,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普通的颈椎手术,他经常1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在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带领医疗团队勇闯“生命禁区”,不断挑战医学极限,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杜俊杰希望,通过医生的努力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生命相托,责任先行
如今,杜俊杰担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颈椎教育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委员,AOSpine国际脊柱学会会员等多个社会职务;曾多次出国进行脊柱外科培训与交流,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军队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60余篇。
虽然在脊椎外科领域硕果累累,但杜俊杰对医学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歇。他认为,选择医学,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才能为患者在临床上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工作之余,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经常在办公室看书看到晚上11点。
此外,从医24年来,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白天做过手术的病人,晚上一定会去查房看病人;第二天手术的病人,前一天一定要再次检查病人,使得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深深刻在自己的脑子里,以保证手术的绝对安全。”
有一句话杜俊杰一直谨记在心。“刚工作时,有一位老教授告诉我们:你查了1000次房,没有事,但第1001次没有查,就会出事。”他知道,医生的肩上承担着一种生命相托的责任,这种责任心驱使他一直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他曾在多种场合向年轻医生们举过一个例子。
2008年的某一天,他上午第一台为一位70多岁的老人做了颈椎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及家属连声感谢,并反馈麻木、疼痛及无力的症状都得到缓解。“下午6点下班时去查看病人,病人感觉恢复良好,晚上9点再次进病房时,值班医生和护士刚查过房,反应病房一切正常。”杜俊杰仍然不放心,坚持自己再去看看。到了病房之后,病人告知他下肢已经失去知觉,不能活动,上肢也开始感觉麻木。他一边嘱咐病人随时告诉自己身体的变化,一边立刻打电话叫来自己的医生团队准备实施手术。
“这种情况属于切口内血肿形成,血液的渗出对神经是一种压迫,会导致四肢瘫痪。”情况危急,在手术准备齐全后,杜俊杰第一时间打开伤口,进行冲洗,止血,及时挽救病人于危险之中,保证了治疗效果。“这次事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当时偷懒了,等到第二天再去查房看病人,等待这个病人的将会是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杜俊杰深深体会到,作为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体会生命相托的责任感,能给身处疾患中的人以健康、温暖,给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医者仁心铸忠诚
作为一名白衣战士,杜俊杰长期战斗在没有硝烟的医疗战场,身上肩负着神圣的双重使命。“身为军医,我首先是军人,然后是医生。作为军人,我要对党忠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作为医生,我要对得起患者,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作为中国临床航空医学医疗和科研的领军基地,空军总医院是中国国防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阵,成为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杜俊杰说:“作为空军总医院的一员,我们要义无反顾地保障好我们军人的健康,特别是飞行人员的健康。比如说伞降兵,在落地瞬间,膝关节和踝关节极易损伤。战斗机飞行员,在飞行的过程中会翻转和突然加速,脊柱容易受损。以上这些都是今后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此外,我们目前也在制定有关特许飞行的标准。有人说,国家培养一个飞行员的代价,等值于他身体重量的黄金。因此,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障飞行人员的安全,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贡献力量。”
在工作中,杜俊杰体贴入微,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患者身上,为每一位来诊的病人心中送去一抹温暖的光亮。在医患关系颇为紧张的现实情况下,他坚持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医者的人文关怀。“从我记事开始,我的母亲就病痛缠身。我能够体谅病人的苦衷。”他把自己和病患及家属看作是一个整体,耐心沟通。他一再强调“医患间最重要的是信任”。
工作以来,杜俊杰从来没有收过病人一个红包。24岁从医那年,他在自己最贫穷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红包是我的底线,绝对不能突破。“在病人最无助的时候,我如果收红包,那跟我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趁火打劫有什么不同?任何时候,我拍拍胸脯,都无愧于我的每一个病人。”
杜俊杰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广大患者的爱戴。逢年过节的时候,他总会收到患者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带着浓浓感谢之情的小礼物、土特产,这些聚集的不仅是诚挚谢意,感激之情,更是对医者的崇敬和生命的热爱。
和众多医者一样,杜俊杰自从来到空军总医院,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常年来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他却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
“这种热爱源自一个信念: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要做一个好医生。把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为他们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通过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未来,杜俊杰将继续注重对年轻医务人员的培养,带领骨科团队勇于不断挑战自我,再攀医学高峰。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