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圣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以知识梳理为主,将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罗列一遍,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而底下的学生往往参与度不高,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有的甚至整节课昏昏欲睡,学生大多对这种“炒冷饭”的课不感兴趣,因为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再听老师像给小和尚念经一样复述一遍,往往效果很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能充分“动”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复习课实效性之载体设计问题.
教学载体,就是课堂上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阶段,在教学设计阶段,不仅要思考这节课准备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你该如何设计教学载体,特别是复习课,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教师抱怨复习课难上,正是因为所复习的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将这些学过的知识以“新”的形式再次呈现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你的课堂、更容易巩固和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这正是复习课载体设计价值之所在.
1以问题为载体,运用题组将知识问题化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以问题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递进式题组或并列式题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
例如,在复习电路时,设计了如下的递进式問题题组:
(1)你能设计出让一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组成)
(2)你能设计出让两个灯泡发光的电路吗?(电路的连接方式)
(3)你能设计出让三个灯泡变亮的电路吗?(电路的开关控制)
此处递进式题组的设计,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3个小问题的设计,实现了对电路的组成,连接和开关控制的复习.一个完整的电路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哪些?开关在电路中不同的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如果由教师口中直接讲出来,学生再跟着复述几遍,其达到的效果无非就是简单的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而通过以上递进式题组的设计,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以及电路的开关控制等有机地串在了一起,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思维的进一步磨炼和提升.
再比如,在复习如何计算浮力大小时,设计如下的并列式问题题组: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 N,当全部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 N.则铁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当体积为500 cm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
(3)一个体积为1000 cm3,密度为0.6×103kg/m3的物块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此处并列式问题题组的设计,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浮力大小的三种方法:称重法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方法计算浮力、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即二力平衡知识求浮力.若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老师往往会先将这几种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先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逐一讲解,再举例题板演示范,不少老师抱怨题目讲了多少遍,可学生还是不会.学生们也经常抱怨上课听听都懂的,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又都不会了.鉴于此,教师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若能把上述过程颠倒一下,让学生先做再讲,先学后教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除了提醒学生第1题用称重法测浮力外,后面每一题则要求学生在解完题后,自己反思总结所用到的方法;因为是复习课,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在前面新课时都已经讲过,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具体运用了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做完以上例题后,再以类似题练习巩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熟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2以生活为载体,结合实例将问题情景化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果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会发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就在你我身边,真所谓“处处留心皆物理,先物后理乃真理”.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中的素材为复习课所用,将要复习的问题情景化,则必将事半功倍.
比如,复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件湿衣服,要尽快晾干,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再比如,在复习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式时,可创设如下的情景:有一段铁丝,如何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你能想到哪些
办法?
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起来:可以将湿衣服摊开来晒;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
可以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可以将铁丝放在火上烤;可以将铁丝放在开水中泡;可以将铁丝放在阳光下晒;可以将铁丝来回弯折;可以将铁丝放在水泥地面上来回摩擦……;瞧他们说得多棒,把几乎所有可能都一骨脑儿地说出来了.
好的情景创设,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而老师就是那个手执火把的人.
再比如,复习力的概念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什么是力?力有颜色吗?有气味吗?那你怎么知道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呢?教师播放跳板跳水的情境视频并提问:运动员对跳板有力吗?为什么说有力呢?与此同时,跳板对运动员有力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再比如复习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有摩擦吗?如何将黑板擦得更干净呢?粉笔写板书时,有摩擦吗?如何才能保证不打滑呢?在这样的生活情景引导下,学生头脑中相关的概念会更丰满,对概念的理解会更透彻和有效.
3以错题为载体,通过究错将思维显性化
学生的错误是最宝贵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若能变废为宝,对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学生的错误之处,变成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出错的契机,通过“展”与“评”,适时追问加巧妙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使学生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通过引导促生成,再引导再矫正再生成,不断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学生“究”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若能养成学生研究错题,变简单纠错为深层次的“究”错的习惯,必然能升华学生思维,提升探究能力,使复习课更高效.
例如在进行电学复习时,引导学生回顾欧姆定律的建构过程,笔者设计了如下场景:若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呢?问题抛出后,可将以前学生所设计过有问题的方案以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图1),让学生来评一评,议一议,谁设计的方案更好?
若让你选,你会选哪个方案?并说明不选其它两方案的理由?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激活和点燃了,电路图1(a)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探究电流和电压规律时,电阻的阻值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图1(b)的方案,显然使学生的思维更进了一步,想到了控制变量,电阻不变,选了一个定值电阻R,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不方便多次实验.而图1(c)的设计使同学的思维又更深了一步,所设计的方案两方面都考虑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这样的比较和选择之下,自己的思维在他人方案的启迪之下,会有质的飞跃.
真正的学习是在不断试错、犯错的过程中完成的,作为老师首先应正确对待学生出错,允许学生犯错,没有哪个学生能一开始学习就能一步到位的,就像上面的实验方案设计一样,学习是个不断试错、犯错和改错的过程,认知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复习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思考、更多空间去反思、更多冲突去争论,这样的复习课堂才是真实的、饱满的和富有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