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
本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科学上册。从教材来讲,本课分为两个知识点:一是介绍常见的地形,属于了解层面;二是观察地形图,属于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理解及应用难度较大。在学情方面,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图难度不大,但要求他们将地形地貌与地形图结合起来,并能够实际应用,难度较大。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了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也出现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常见的地形,难点是掌握地形图的观察方法。
第一个知识点“常见的地形”,虽记忆量较大,但要求不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决定以第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制作微视频。
● 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制订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时,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究、总结,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感性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②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③科学思考达成目标: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思考不同地形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④情感态度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该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原则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为宗旨,依次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任务二,能够描述出常见五种地形的特点;任务三,结合微课视频中的连线题,画出常见地形的简单示意图(这是一种更加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任务四,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地形图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
● 制作
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3秒,采用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处理,PPT设计采用黑板为背景,全程使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对一的亲切感。在微课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营造想学、要学的氛围,并力争实现会学、乐学的效果。
微视频中,首先,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其次,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再次,通过连线题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分布和地势特点;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不同的地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 实践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达成本课的“常见的地形”的学习目标。而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既有地图印象的一个颠覆,他们印象中的地图是字典后面的那种行政地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省份、不同国家,而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难度较大,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以期达到学生能够看懂地形图的目标。
因此,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任务学习单,尤其是任务四,学生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想法,甚至会有学生提出接近于地形图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启发为之后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环节二:观察地形图;环节三:组织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图”。
笔者给每个小组(4人)发一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彩色地形图,请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你观察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②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哪面高,哪面低?③这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哪几种地形?
观察时间为6~8分钟。之后,笔者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他们看到的地形图,并回答以上问题。这样每位学生都看过至少4张地形图,他们的读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 反思
1.使用微课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较少,因此在没有教师及时敦促的情况下,该课的学习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因此,笔者将6~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在课后通过观看教师分发的视频、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共享书籍、网络浏览等方式对课题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和共享,分工合作。
除了以上形式,笔者还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小实验,与该课的知识点相得益彰。完成实验后,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除了课后学习的形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采取各小组代表轮流汇报的形式展开评价,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选取1人为汇报者;2~3人制作PPT;2~3人整理学习资料、撰写发言稿),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协作能力。
2.微课的灵活使用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翻转,是一种灵活运用时间的观念,因此不必拘泥形式。例如,在前期阶段,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因此笔者把微视频在上课前再播放一次,并将知识内核和实验探究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翻转课堂的理念用于小学科学课,有很大的可行性。而这毕竟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学生不断去适应。这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尝试,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并用心去实践。
评委印象
代老师设计的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设计主要有四方面的亮点。
(1)内容选择精练。代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微课程制作内容选取原则,即要求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及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体现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想原则。
(2)任务设计合理。微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任务单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规定着微视频设计的方向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从任务单的结构组成来审视代老师的微课程设计,感触良多:①达成目标明确。代老师充分理解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的内涵,即达成目标是学的目标,实施主体是学生,其设计、表述都做到了立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原本难以下手的自主学习变得易于操作。②学习任务明确。代老师设计的四个学习任务分别从概念、特点、示意图等维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建立概念,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联的问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建构新知识。学习任务配套学习目标设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发现知识、感悟方法,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达成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撑。③学生主体意识明确。从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表述可以看出,课堂活动中“汇报课前学习”“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3)微课传达有效。代老师录制的微课语言简洁准确、画面简练清晰、逻辑条理严谨、播放流畅,无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微课最优化”。
(4)课堂活动到位。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不难发现,代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正是微课程教学法中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步法”的剪影。“学习形式预告”中的内容不仅示意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代老师的课堂已进入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初级程序。
结合本节微课程的设计,有下列几个问题与代雯乐老师商榷。
(1)“学习方法建议”规范。“配合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增强对地形、地形图,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其中“观看视频、查阅资料”都属于学习途径,而“丰富知识,增强……的感性认识”则是通过学习所达到的效果。
(2)“课堂形式”设计。虽然四个环节的设置逻辑性很强,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陌生的地形图中找出并汇报某个国家的地势特点、主要有哪几种地形,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地形图中找出此国家的轮廓,其辨识是否有难度。
(3)“学习任务”设置。学习任务“①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的答案在达成目标“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中已经明确给出,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完成此任务的难度。
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体验并坚持才能养成。相信随着对微课程的不断实践,代老师会对微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会制作出更优秀的微课程。
(王亚峰 NOC活动评委/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