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翎
●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先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服装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了服装的变迁,并感受古代人们的智慧,接着用PPT制作了纸服装的时装秀,让学生感受纸服装独特的美与时尚,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制作服装提供了灵感和参考。自主性、探究性、多元体验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主题活动二——纸服装的设计与评价。活动内容有两大板块:一是设计纸服装要考虑的因素;二是评价与反思。在第一板块中又分为纸服装的设计和纸服装的制作与展示两部分。本节课的重点是纸服装的制作与展示,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挥想象力。
●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和一些简单的创意,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纸服装的艺术美,拓展想象空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微课、音乐以及彩纸、双面胶等制作纸服装的材料与工具。
●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的服装发展历史悠久,汉服、唐装、旗袍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服装发展史。(播放微课)看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中国的服装多姿多彩,都非常美丽,代表了人类智慧的发展。
师: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服装,服装发展到今天,更是千变万化。不信,请大家看一段时装表演!(播放微课)欣赏完这场时装秀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虽然这些服装是纸做的,但也非常美丽,并且还很环保。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制作属于自己的纸服装吧。(板书课题)
2.设计分工与制作
师: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完成下表中的任务,下面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汇报分工和设计图等)
师:接下来我们就动手制作了,但制作之前要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制作时间是20分钟,我们来看一看哪组制作得又快又好!(播放计时器)
3.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①各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服装。
②互相评价服装。(喜欢哪套服装,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4.小结
组织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 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对本节课的帮助
本节课是主题活动的第三课时,前两节课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准备,包括制作纸服装的材料/工具、设计及制作步骤等。课堂上,我利用信息技术,先让学生了解服装的发展,提高其对服装的认识,接着观看纸服装秀,帮助他们找到设计的灵感。在成果展示环节,我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出时装秀的氛围,并将每个小组完成的纸服装作品、走秀等用图片、视频的方式上传至本校的网站进行分享。
2.教学收获
首先,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其次,模拟时装表演环节,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觉得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增加了自信心。
3.改进之处
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还可以有更好的融合与提升,如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时遇到难题和困惑就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来解决难题。
点 评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依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美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人立身于世界的根本。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微课”展示了中国服装发展史,把二者进行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欣赏服装发展变化的同时,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并引导学生立足于这块土壤来思考服装的变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良好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作离不开思维,思维的启发又是创新的基础,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大量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耗时短,信息量大,用海量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灵感。为进一步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课上,小学生不可能创作出那么多有创意的作品,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在前两节课里,让学生分组对服装的制作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准备。充分而有效的准备使学生对合作的任务目标明确,并在制作过程中,发挥灵感,积极合作,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服装作品,体现了自主、探究、多元的教学方式。
4.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服装展示情境
作业展示是教学的回馈,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模拟的时装秀现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成功的舞台,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增加成就感,加强自信心,在评价与被评价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可以看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但教师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后续学习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