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来自河边村的启示

2016-09-10 07:22华南
中华儿女 2016年18期
关键词:村级精准村民

华南

我们守望乡愁,但是无法忍受落后;我们渴望发展,但是无法接受令人窒息的现代

“小云助贫于2015年3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正式成立,并选择了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同时又有着青山秀水的河边村作为村级贫困综合治理的试点。一年来,河边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像所有人期待和向往的梦想之家。”这是2016年9月5日“小云助贫”微信公众号最新发布的内容《小云助贫的一年:河边村的故事》。

2015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正式成立“小云助贫工作室”,带队深入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开始贫困综合治理试验。在破旧木屋改造的房子里,做项目协调、与村民讨论、完善扶贫规划——作为扶贫专家,李小云一头扎进这个贫困综合治理项目已经一年半。“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他以此为己任。

让扶贫工作真正下沉到村

2014年底,李小云第一次来到勐腊县河边村,冬日的河边村寒冷多雨,这里的贫困程度让这个有着20多年扶贫经历的专家深受触动:村里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孩子们光着脚在冬日冰冷的地面上行走,村支书叹着气对李小云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啥时候能吹到我们村?”

那时李小云已开始筹备成立“小云助贫中心”,依托微型助贫项目,希望促进优质公益资源下移,促进基层公益组织发育,探索有效瞄准穷人的助贫机制、村级综合扶贫治理模式。2015年春,中心正式成立,就将河边村作为第一个项目实施地,致力探索“公益+政府”的联手整体助贫模式。

这一次,李小云从“观察者”转变为“实践者”。河边村坐落在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里,台级布局的村落背面是成片的热带雨林,村头是贯穿整个勐腊县的南腊河(河边村也是南腊河的源头之一),这些景象构成了河边山、水、林和谐共存的自然景观村落。可以说,河边村拥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但这里的村民人居环境安全、卫生意识普遍差,走进村内随处可见人畜混居、生产、生活垃圾四处倾倒。村内房屋建筑也乱搭乱建、东倒西歪,毫无美感。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淡薄。为改变此现状,李小云率先策划了人居环境微型示范项目。他说:“借用河边村废弃多年的破舊木屋,调动先前就组建的由12名河边村民组成的河边发展工作队参与破旧木屋的修复工作。在具体操作上特别注重村民的参与,并引导村民发挥民间智慧,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对破旧木楼进行装饰改造,整治、绿化屋前屋后环境等一系列细节修复工作,以此达到示范、学习、培训的目的。”

李小云还把村里一个破旧闲置的木楼修理成简易的寓所和办公室,并为“办公室”作了一首打油诗:“屋上残瓦断片,脚下粘着泥泞。铺上一块红砖,生命从这启程!”李小云信心满满地把一块木头指示牌竖在路边,牌子上是几个手写的字:小云助贫工作室。

破旧木屋修复完工至今已经过了大半年,现在这间废弃木屋已具备三种功能:人居功能、办公功能及参观、交流、学习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充分体现了村民的智慧和价值,提高了他们分工协作能力,也重塑了他们对人居环境的新观念:房屋不止是满足吃、住的基本功能,它还应该是集安全、舒适、美观功能的场所。

一年半以来,河边村面貌焕然一新,河边村人也在发生着变化。2016年8月中旬,小云助贫团队基于河边村潜在的嵌入式旅游休闲资源,已经举办了一期关于河边村未来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内部研讨会,会议中的探讨结果形成了河边村未来发展的总体构思,之后几天在小云助贫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河边青年创业小组围绕总体规划内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村内项目踩点。青年创业小组基于电商平台开设的“版纳河边雨林天然出品”的雨林鸡蛋售卖,也日渐成熟,成为河边村民脱贫的希望。在李小云看来,这些都只是尝试的开始。这些项目有助于贫困人口认识到自主性改变命运的意义,“我们守望乡愁,但是无法忍受落后;我们渴望发展,但是无法接受令人窒息的现代”。

从参与式扶贫到精准扶贫

陕西定边人李小云,曾先后在宁夏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学习,1987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作物生态学博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他赴德国、荷兰学习发展学,回国后先后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作为一名农业专家的扶贫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最早是在北京延庆,而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此外还有云南红河、四川仪陇县等地。多年来,李小云致力于农村发展、扶贫政策研究与实践,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我国所有省份。

在研究中,李小云发现农村发展过程中,政府、专家等“外人”的支持,常常与农民的需求之间出现“断层”。因此,1994年,他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引入国内,结合我国实际创造了“参与式扶贫”模式,提出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如何消除贫困更应该尊重农民的意见。“我们在宁夏盐池,建立了一个扶贫点,这个扶贫点我们吸取了这个教训,我们建立了一个中间点,我们离得远,没有办法长期待在那里,于是就建立了一个今天说来的民间组织,1996年,依托的是一个县科委治沙试验站,以他们的人为主。通过民间行为,从无组织化到深入社区的探索,这个探索就等于我们更多注重对这个组织的培训、能力建设,因为这个组织比较贴近基层,所以具体就由他们来组织。这个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模式——宁夏盐池金融扶贫,已经变成小额信贷公司,变成宁夏金融扶贫模式。”

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李小云联合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发改委的专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提出,应该建立村级瞄准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扶贫模式,引导扶贫对象全面参与到扶贫实践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扶贫”模式。课题组研发了“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系统”,作为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在河北、广西、甘肃三个省(区)的近20个乡村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系统对贫困村识别比较精准,村民参与积极性很高。

基于李小云的研究与实践,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采纳了参与式扶贫村级规划方法,在全国27个省开始试验性推广,2002年按此技术系统确定了约14.8万个贫困村,并完成约9万个贫困村的村级规划。李小云总结道:“过去扶贫单元是以县为单位,往往难以确定谁是‘穷人’,现在我们将扶贫政策、措施、投入单元‘向下沉’,以村为单位‘定向’瞄准,从‘县里找’变为到‘村里找’,就更容易确定贫困人口。”

与此同时,在整个扶贫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将“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方法贯穿始终,充分发挥贫困人口在扶贫中的“决策作用”,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受众人群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也成为我国扶贫实践中的一大创新。

李小云认为,这些年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践,为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助于引导农民参与扶贫、制定村级规划,也使我国扶贫治理结构和机制得到改善。”由于其参与式扶贫理念及技术手段对我国新时期扶贫实践的深远影响,2004年,李小云获得了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2011年,又荣获我国首届“友成扶贫科学研究成果奖”及“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年,我国扶贫工作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发生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最主要的是扶贫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尽管成绩斐然,李小云表示,根治贫困依然是未来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分布碎片化,如不直接针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扶贫,减贫目标就很难实现。

“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就是希望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帮助群众走出贫困陷阱。”李小云认为,精准扶贫意味着将扶贫工作单元从区域瞄准转向农户瞄准,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谈及正在云南省勐腊县的贫困瑶寨河边村进行的贫困综合治理试验,李小云说:“希望将这个深度贫困的村庄作为试点,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生活、村庄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治理贫困的出路。”

责任编辑 李娜

猜你喜欢
村级精准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村级财务报账的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东辽联社成功收回村级欠款近千万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朝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