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春
筹备已久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境外培训终于成行,在四周(2015年11月14日至12月11日)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听取报告、实地考察、讨论交流等方式,对英国中部的华威学院集团(Warwickshire College Group)六所学校(Royal Leamington Spa College、Rugby High School、Henley-In-Arden College、Trident College、Moreton Morrell College、Pershore College)以及位于伯明翰的South & Cite Colege、Waverley School等学校,进行了实地探访并深入课堂学习观摩。
印象.学校
1.设施先进
一间不大不小的房间里,前后各挂一台大屏幕显示器,地毯、暖气、三四张大方桌,每张方桌边五六人随意地围坐着,人手一个上网本(如图1)……这就是他们的教室一景!不论是艺术、工程技术专业,还是畜牧、园艺专业,用于教学的装备与技术,都是业内前沿的,教育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3D环境、3D打印、增强现实、体感游戏、虚拟实践等先进技术在他们的校园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图2为教师展示游戏设计专业的教具——虚拟现实设备(Oculus),图3为工程技术专业教室(桌子左边的物件为直升飞机发动机)。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而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暂时也不可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近几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我国中小学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功效。
2.关注个性
正在上课的教室中,最少的只有9名学生,多一点的也才十几名。我们很好奇,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每个班最多不超过32名学生(如下页图4、图5)。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观摩的一节计算机课,学生仅30人左右,而上课的教师竟有4人!也许正是这种小班制,才使得个性化教学落到了实处吧!
反观我们,由于人口多,城乡差别大,学生都高度集中在“名校”,进而导致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这就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很难兼顾到每个人,关注每位学生,所以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就成了一句大话、空话。要化解这一难题,关键还是采用各种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致力于教育、专注于教育、潜心于教育,从而使教师队伍得以优化。当优秀教师不再寥若晨星时,大班问题便易于化解了,也能为个性化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3.强化实践
高中毕业之后,或者就业,或者上大学,这一点不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英国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我们参观的几所职业技术学校可以看到,学生所学内容跟社会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据教师介绍,他们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胜任相关工作。例如,中学都开设表演课,12月9日晚我们在一所职业高中观看了一场由十几名学生表演的戏剧,时长三个多小时,分上、下两个半场,无论是舞蹈、对白、演唱,还是背景、灯光、配音,都相当专业。中场休息时,大厅里观看演出的学生,见到我们这些外国人,不知在谁的提议下,自发组成一个合唱队,唱了一首又一首,仍意犹未尽。又如,图6~下页图8是建筑专业的学生教室,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无缝对接!
在中国,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教育仍然被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这或许也是中国的国情——长期以来的就业压力,给了人们一种扭曲的就业观念:考出好成绩,才能走进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不过,现实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考上好大学,并不等于能够找到好工作。残酷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有了新认识,逐渐认识到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4.注重人文
从这样几个侧面,可以感受出英国学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一件是英国是以白色人种为主的国家,但是在校学生中也不乏黑皮肤和黄皮肤的少数派,这很自然,没有丝毫的种族歧视,与我们座谈的四位学生会代表中,就有一名黑皮肤和一名黄皮肤的学生。第二件是一节很简单的提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实验课,教师演示操作时,戴着眼罩;学生实验操作时,也很自觉地戴着那有点夸张并且不太舒适的眼罩(如图9)。第三件是未成年人禁止拍照,在很多学校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第四件是我们国内时常发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在英国是没有的。其实还有很多,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规划等,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人文关怀方面,在国内做得并不十分到位,如时有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体罚与变相体罚、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真心期盼着“关注一切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印象.学生
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走进了不同的学校,观摩了多节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都是主动的、自然的、轻松的、随意的,似乎已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他们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如图10、图11)。
在中国,或许是因为大班,又或许是因为应试教育,再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似乎人们总在被一双无形的手牵着、赶着,学生的个体存在感正逐渐被班级大集体所淹没,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也正慢慢地被消磨、淡化。
印象.教师
学校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倡导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应用和推广,Frog、Google Class等网络教学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办公、学生学习逐步向无纸化过渡,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也变得更丰富、更深入。
相比之下,在我国,尽管各级政府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构建了功能完备的课程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但很多学校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方面,常常因为相应的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学校、教师和家长应用观念没有转换过来等,导致的结果却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使用率并不高。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让其对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式进行长期的、主动的尝试和探究,同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