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瑜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始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从为新中国培养科技干部的工农速成中学,发展到今天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集团,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办学特色。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理工附中”)经历了数次变革。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理工附中凝练出了“创造优质教育,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先,学校不断开发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钻石型”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兴趣生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传统的课程设置,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偏离了学习的本质。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理工附中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着手,积极构建了“钻石型”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据“整体构建,有效实施,突出特色,促进发展”的目标,以学生为本,系统思考学生成长的循序渐进性,体现整体育人与系统育人的思想。该课程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知识探究,能力构建,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目标的统一;使课程突破了教材、课堂、学科的界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搭建了广阔而可靠的平台。
“钻石型”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设置了四大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 CPS活动类课程(C:Creativity创造;P:Practice学科、社会实践;Service:志愿服务)以及人格养成类课程。其中,“学科拓展类课程”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体,依托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由学科知识的拓展转向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科实践活动的设置基于变革学生成长的教学情景,课本剧的表演、小型的演讲、一个微型实验,都可以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志趣。课堂内知识面的拓宽,生活情境的体验,极大地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学科实践能力。
随着“钻石型”课程体系的内容不断丰富、优化,现已在人文、科学、“资优生”培养等方面开发出多门精品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书院课程》《茶艺》《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化学工坊》《天文观测》《科学探究小项目》等。其中,多门课程在海淀区、乃至北京市范围内多次交流展示,较好地发挥了优质课程的区域辐射作用。
课本内容“学中做”,以实践促成长
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体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发散式的教学原则,适当加深和拓宽了课本内容,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理工附中的语文学科组多年来集全组老师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探索开拓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并借助这套课程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观看世界、关注世界,投入生活感受真实、抒写真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活动是诵读经典,语文组不但编写了《诵读经典 体认圣贤》校本教材,每天15分钟的晨读和古诗词诵读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其他各个学科都根据本学科特点,开发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课:制作三明治的英语课堂、英语电影配音大赛、制作鲁班锁的物理课……
游戏作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辨别能力和反应灵敏度,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理工附中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成为学科实践课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比如,初中数学组为了拓展数学课的宽度,在课堂中引进了纸牌魔术、魔方等游戏,运用几何画板(相当于开设了数学实验室)让几何图形动起来;小学部数学学科组研发益智游戏课程纲要,用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等数学玩具,传承中国古老的数学智慧,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数学思维能力。
这些实践类课程,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从书本到实际、由课堂到生活的便捷路径,作为教育教学转变的尝试和探索,拓宽和加深了课本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带着知识去探索、解答。在潜移默化中,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会体会生活中的知识、知识中的生活,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科实践开启“做中学”新课堂
新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计划中规定: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但仍要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科技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均属于此范畴。学科实践活动真正发展了学生实践、合作、交往、拓展活动的实际价值,变革了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理工附中的学科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
校内:各学部各个学科组都开设了相关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初中部数学学科的“数学好声音”“数学寒假论文大赛”,英语学科的“圣诞歌曲大赛” “电影配音和话剧表演大赛”,物理学科的“压强实验”“制作诸葛弩”,历史学科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年,还可以这样过”,小学部英语学科活“快乐圣诞”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一系列的学科实践活动让校园成了学生发展的乐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习了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从实践中汲取知识,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外:学校充分结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打开社会大课堂,让社会的优秀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翱翔计划”中,学生们在科技发明、研究实践、科学创作、创意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在走进科技馆、实验室、天文气象室、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海洋馆、动物园、世博园等各类公园场馆,走进北京胡同,走进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学生们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走入各类学科实践、比赛活动,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比赛等多种形式,他们很快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表现出学科特长,丰富的社会资源、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实践为学生打开了书本之外的另一个广阔世界,在这里他们形成了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满和完善了学生的人生生涯,作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形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科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理工附中的老师在不同学科“加工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立德树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迈着智慧的步伐,创新、翱翔、成长。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