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摘要】《燕歌行》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主要探究诗歌复杂的情感和主旨。这个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诗歌中天子、将帅、士兵以及思妇的情感态度来达成。
【关键词】情感 ;主旨;谴责;赞扬;同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主旨。2.赏析、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3.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和主旨。2.赏析对比、虚实结合。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盛唐很多诗人把目光投向边塞,或游历边塞或从军边塞,依据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了许多有关边塞内容的优秀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这首诗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二、朗读全诗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重(zhòng),摐(chuāng),旌旆逶迤(jīng pèi wēi yí),胡骑(jì),塞草腓(féi),玉箸(zhù),蓟(jì),勋(xūn)。2.听诵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1.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大事?明确:一场战争。
3.这场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前8句写出师;9至12句写战败;13至24句写被围;25至28句写死斗。
4.这首诗从唐朝这一方来看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明确:
天子: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帅: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摐金伐鼓下榆关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至今犹忆李将军
思妇: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四、探究情感、主旨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1.天子:
天子给予出征军人特别的丰厚的赏赐,希望他们不负重托,驱除入侵者,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然而将帅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使得这场战争归于失败,这种结局与天子用人不当有很大关系。
作者委婉地批评了天子的用人失察。
2.将帅:
出征之前,“汉将”辞别家人,把入侵者看作不堪一击的“残贼”,这已经埋下了轻敌自大的种子。将帅的“重横行”其实是过于自信,是一种不考虑敌人的实力而妄自尊大的思想。
前线战况惨烈,将帅却远离阵地在军帐中听歌欣赏美人翩翩起舞。他们轻视强敌,自认不必亲临战场指挥,手下士兵足以击败敌人,因而一味沉溺于寻欢作乐,毫不关心士兵的死活。“犹”耐人寻味,是“还”的意思,表明将帅一贯如此,经常生活荒淫、狂妄自大、临战失职。战时将帅如此作为,唐军焉能不败?
作者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导致唐军这场反侵略的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士兵:
士兵们在战场拼死杀敌,死伤过半,将军却帐中荒淫,士兵与将帅作了对比,点出了唐军伤亡惨重的根源。出征时的金鼓齐鸣士气高昂与“斗兵稀”的惨烈形成对比,士兵们“身当恩遇常轻敌”,结果拼尽了全力也没有解除敌人的包围反而陷入侵略者的持久围困之中。士兵是勇猛无畏的,主要败在了将帅的失职其次是自身的轻敌上。
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他们没有丧失斗志,没有投降,而是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而战,而是为了保卫国土而战!赞扬了士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不计功名,为国捐躯的可贵精神。
诗中还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士兵。“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景物是辽远、开阔、荒凉的,营造了一片肃杀阴惨的氛围,渲染战败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哀伤。
战局失利,环境艰苦,时常引发他们思念妻子、思念亲人的哀痛。
士兵长时间在边疆守卫国土,异常“辛勤”,还要面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种不时作战、神经高度紧张、生死难保的危险。这般危急的绝境,不能不令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
士兵渴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体恤士卒、责任心强的将领出现,领导他们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士兵抱怨的不是战争,而是将帅的无能。这里把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的李广和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不问士兵死活的将领进行了古今对比,突出了士兵对良将的渴求。
作者既有对士兵的同情,又有高度的赞扬。
4.妇女:
在丈夫离家戍边后,妇女每天思念、担忧丈夫,整日以泪洗面,不知还有没有重逢的那一天。这里对妇女的描写是士兵的猜想,从“玉箸应啼别离后”的“应”可以体现,所以这是虚写。对士兵的描写则是实写,则写士兵与少妇的互相思念构成虚实结合的手法。虚与实互相补充,描写思妇是对士兵的补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让我们不禁体会到士兵的情感之苦,而且感受到远离战场的思妇的离愁,是对将帅还造成士兵家庭痛苦的更深刻的谴责,更是立体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作者寄予她们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批评了将帅,谴责了战争的罪恶。
五、总结
本诗的思想内涵比较丰富,通过对唐代边塞征战生活的叙写,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既有对天子的评判,又有对将帅的揭露、谴责,更有对广大士兵的赞颂、同情,还有表达了士兵的美好愿望,最后还有对战争的厌恶、谴责。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