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春霞
【摘要】就像史铁生说得那样,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苦难是一块巨石,如果把困难背在肩上,它会令人窒息;如果把困难踩在脚下,它会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让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超越苦难,活出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教学设计;《我与地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三处地坛景物特点,理解作者心路历程,体悟作者对苦难的态度与生命的思考。
2.通过研讨概括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与受到的启发。
3.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如何对待困难挫折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以景物描写为载体,分析地坛给“我”的启示,理解作者心路历程,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通过自我品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概括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与受到的启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照片上这个身体残疾但笑容阳光灿烂,精神像铁一样坚强的硬汉作家你认识吗?对,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名篇——《我与地坛》。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秋天的怀念》
这是史铁生在他生命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之后的内心写照,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活着的勇气,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地坛。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著名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工作。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00年去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命若琴弦》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请快速回顾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前后两部分是如何从内容和结构上相互衔接又照应题目的?
学生回答并明确:
从内容看,第一部分内容,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内容,写了我与母亲的故事,而我与母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地坛。
从结构上看,第二部分开头有一句话“现在我才知道,当年我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前后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走进地坛
思考讨论:在第一部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我?我与地坛之间又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摇着轮椅,带着生与死的命题进入了地坛,地坛也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他,影响着他。文中集中描写地坛景象有哪些段落?(3、5、7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三个部分的景象,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生命的启示?
(幻灯片)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它给“我”哪些生命启示?
(1)初识地坛:(研习第三段)
师:从这段描写来看,地坛在作者眼中是怎样的?
生:废弃、破旧、荒芜冷落、幽静。
师:为什么选择来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
生:同病相怜,宿命的味道,缘分。
师:失魂落魄的我与荒芜冷落的地坛,相怜相惜,褪去昔日荣耀的古园(曾经是明清15个皇帝的盛大祭地场所)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残废了双腿的我。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作者选择来地坛?
生:因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影子。
师:在一片沉静中,更容易让人学会思考,试着认识自己。
生:因为这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师:地坛就像是作者的一位难友,一位知己。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2)感悟地坛:(研习讨论第五段)
师:那么,作者认为地坛只是荒芜的吗?
生:不是。荒芜但不衰败,充满生机活力。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五段中直接描写地坛景象的句子。
(生朗读:蜂儿部分——)
师:这些小昆虫向“我”展示了一个缤纷的生命世界,园子变得不衰败,它让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生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
(3)再识地坛:(研习第七段)
当“我”解悟到生是事实,死是节日这样一个生命内涵时,“我”便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不再恐惧,因而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怎样活。请大家自由朗读第7段关于地坛的描写,“我”从这些景象中,是否找到了怎么活的答案?
文章写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师:有哪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
生: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时间、古柏、落叶——
那么,这些永不改变的景物解答了作者“怎么活”的问题了吗?要向这些永恒存在的事物一样活着,而落日,时间,古柏,它们又是怎么活着的呢?
生1:落日。灿烂着它的灿烂,将自己的光辉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一种惊艳的生命美感。
生2:雨燕。引吭高歌,“叫喊得苍凉”,写出了其奋力高歌的情态,不屈服于命运,活出自己的精彩。
生3:孩子的脚印,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让人浮想联翩,那是多么欢快的场景啊。孩子,欢快、自由、无拘无束、热情、奔放、无忧无虑,那是活力的象征。
生4:苍黑的古柏。这里的古柏恍若历经沧桑的时间老人,始终镇静地站立着,看人世的欣喜、忧郁,不悲不喜,泰然自若。
生5:秋叶的落叶。落叶的飘落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落叶的飘落,意味着的是生命的结束。落叶离开枝头,“飘摇歌舞”显出的是对生死态度的潇洒,“坦然安卧”呈现的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释然和坦然。面对死亡,也可以是安慰和坦然的壮烈。古柏,落叶的启示——用坦然的心态活着。
师:这样被人肆意雕琢和改变的地坛,仍然有着生命的律动和永恒,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生命,活出精彩。
四、德育拓展
1.引入史铁生本人的语句: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
2.引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是的,史铁生用自己坚韧的意志、坦然的心态,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3.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知道的名人超越苦难,活出精彩的例子。
五、小结
沉寂的地坛,虽然一言不发,但却以它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向作者呈现着有关生和死的答案。它不仅见证了史铁生苦难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他感悟生命,走出困境的时刻。
接下来,我们将走近第二部分,去感受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迪与激励。
六、文本研讨
1.从第二部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和一个怎样情感变化的我?
成果展示:
生1: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
生2:一个苦难的母亲。
生3:疼爱儿子的母亲。
生4:聪慧坚韧的母亲。
生5:有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
师:是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激励着儿子,去寻找自己的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那么,她的儿子一开始就理解吗?因此作者才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些情感。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看法。
生1:理解与顿悟
生2:后悔莫及
生3:怀念母亲
生4:感恩母亲
师:那么作者又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启示?
生1:学会了坚韧地面对困难,学会了默默不张扬的爱,学会了理解别人。
生2:学会了珍爱生命。
2.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中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写母亲的段落,体会母亲的这种情感。
七、课堂总结
思考:地坛、母亲、我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深化主旨)
提问明确: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母亲是我生命的依托。地坛历尽沧桑,母亲饱受磨难。地坛沉默,母亲不语。可以说,母亲是作者心中的地坛,地坛更是作者心灵的母亲,三者有机地成为一体。
八、课堂拓展练习
1.生活中你曾经遭遇过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你是怎么处理的?
2.在走出困难挫折时,你有没有一个像地坛或母亲这样的精神支柱?
3.仿写练习: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布置
1.总结地坛与母亲的异同,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间联系的根源。
2.推荐阅读史铁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
十、结语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就像史铁生说得那样,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苦难是一块巨石,如果把困难背在肩上,它会令人窒息;如果把困难踩在脚下,它会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让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超越苦难,活出自己的精彩。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