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千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作品千篇一律,没有面对挑战的快乐和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开展了“乐学实践”活动,通过多感官学习、团队学习、环境营造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我在每一届新生的第一节课设计“自我测试”的小游戏,让学生分别通过两个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和认知倾向。1.为了放松你喜欢:(a)读书、看电视或录像(b)与别人交谈或听点儿什么(c)活动一下或做运动;2.告诉别人怎么做时你喜欢:(a)告诉他们怎么做(b)画图进行说明(c)用手势和行动。
通过测试,学生发现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有的学生更偏向于“视觉型”,所以做PPT和板书时比别人记忆得更清晰;有的学生更偏向于“听觉型”,别人在讲的时候,他的记忆时间更长;还有的学生则属于“动觉型”,所以通过表演能加长他的记忆时间。
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思维类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视觉型的学习方式包括图片、海报、表格、卡通形象、丰富的色彩;动觉型的学习方式包括表演、舞蹈、肢体语言、角色扮演、走出教室;听觉型的学习方式包括节奏、音乐、演讲、辩论、讨论。在教学中,这几种教学方式彼此交互、联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成了多姿多彩的内容。课堂教学的魅力也展现出来,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而不是教师易控、表面形式完美的课堂。
结合学校“友善用脑”的研究课题,我尝试通过团队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我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时,我将传统的“教师问题下达”变为“学生自主质疑”,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提出疑问,然后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上,在预习中有着共同需求的学生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团队,共同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画图、演示等手段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增加了个性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融洽的环境中更加从容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合作。更有趣的是,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很多学生为了“颠覆”我的教师地位,开始在课余时间找来各种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查背景、找词义,期待着在课堂上一展身手,提出新的问题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我喜欢怎样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出适合学习的不同环境。温馨的物理环境——不同摆放的桌椅、装饰有绿植的教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课件;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尝试教学内容情景化、活动主题化:动口交流、动手表演、动情思考、联动创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担心的“交流问题”变成主题、动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大脑。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体验、印证自己的设想,获得快乐、提高能力。
为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物理环境与情感氛围,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会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相信,遵循科学的理念,结合科学的设计,教师能够跨学科运用“友善用脑”的理念与策略帮助学生成长。
教育技术的更新改变了教育,教育信仰背后的梦想改变了世界。几年来,我们通过照片、短片、文章、平面设计、新闻专题,甚至喷绘的实物展板等去实现这个目标,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和我们预期的效果一样顺利,但我们的团队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组,学校从一个濒临合并的学校成为了一个独具风格的教育品牌,是梦想在改变教育,而不是电脑。
我相信,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引下,在“乐学实践”的探索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