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这个词汇出现于199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本世纪初,OECD又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但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近些年,我国也开始强调核心素养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十条措施中最为基础的一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北京市几年前就开始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2012年,北京教科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27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学科能力标准及教学指南;2015年又出版了《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丛书》共19册。
近年来,北京市还依托成熟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利用教科研院所广泛、开放的教研体系和合作团队,开展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先后建立起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2013年,教育部启动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该项目结合我国实际,从国家层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结构框架及相关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北京市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工作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2014年10月,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北京市教科院还与培生公司合作,举办了为期3天的“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和评价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训会,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和20多所中小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近80人也到会聆听。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禁止小学阶段进行统考、统测;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物理、化学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成绩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中、高考语文试卷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本次教改意见的提出,标志着北京中小学学科教学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2015年11月21、22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的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学生核心素养与教育综合改革”是这次论坛中的三大主题之一。
虽然,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有专家指出,未来,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