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内容摘要:习作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具体地描摹出来。人物描写是习作的一项基本功,要提升习作水平,教师就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构建人物描写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习作 体系 模式
一.构建人物描写的训练体系
描写即描绘摹写。习作中的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者景物具体地描摹出来。它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中“形神兼备”的一种表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按照描写的对象分类,描写可以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人物描写是习作的一项基本功,要提升习作水平,务必从这一基本功的训练着手。为此,教师需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要构建出清晰明了的人物描写训练体系就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把整个教材中的人物描写训练画成一棵“知识树”,既从全局的高度审视这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又从局部的要领谋划实施策略,把《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目标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加入自己觉得需要训练的篇目,这样,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体现描写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基本原则。
二.构建人物描写的课堂教学模式
习作需“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对作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作文课的作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与要求,肤浅地零乱地讲一讲学生很难懂得的所谓理论,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写作。这种作法,缺失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教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教师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样“具体”地教作文,致使学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凭着感觉走或胡编乱造。因此,构建既符合“教”的规律,又符合“学”的规律,同时符合作文本身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举措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据此,我们对教学模式有这样的认识:(1)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在理论上,它从宏观的层面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程序。(2)教学模式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从静态上看,它是比较稳定的结构框架,从动态上看,它的程序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的不少教育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以教师为主导思想的《“下水示范——讲解——模仿——创新”四环节模式》的课题实验,有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依据的《“自主习练——互动评点——提升习练”三环节模式》实验。这些研究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可以用“对话”理论和实践构建教学模式,例如,从“材料取舍”角度切入,可拟定“搜集—交流—取舍”的模式。不同学段学生的习作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还要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中分析材料,让学生领悟自己占有材料的优与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留取与舍弃,从而使学生对材料不再囫囵吞枣。又如,从“发表”角度切入,第一学段可构建“示范—模仿—独写”的模式,第二学段可构建“话题交流—教师下水—创意表达”的模式,第三学段可构建“自由表达—相互交流—赏导评价”的模式。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习作基本功提升的人物描写训练方法研究》(GS[2015]GHB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