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富饶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我认为一篇文章的教学要有效,就应该是学生乐于去学,有兴趣学,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能认真通过学习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或者能获取到准确的信息和一定的知识。一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方为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平时在对说明文教学时,往往把说明文课堂教学当作了知识的研究和学术研究,这是导致说明文课堂索然无味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尴尬无味的课堂,就必须反思,提高说明文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有效性?依我之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我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位初中生默读《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她“什么是克隆”,结果是她回答不出要点,看着书也答不出。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要读懂花儿有各种颜色的成因。有些教师教读这些课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但对于说明文来说,这是第二位的事情。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主要给学生讲清楚说明文的种类、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理解的。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其实,对许多说明文而言,弄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并不困难,比如《大自然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语、用段首设问句的方式,点明了写作思路;“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学生也很容易辨认。真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文章介绍的那些科学事理,学生真的能读明白吗?乃至所举的例子,究竟在说明什么,学生理解了吗?
二、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
三、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苏州园林》《说屏》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四、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修辞等。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再如教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科学知识的说明效果来分析。如设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倘若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不就可以反过来体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为科学性”服务的含义了吗?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讲明了“设问”,接着让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利用设问句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而是仍然从课文第一句慢慢找起,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学已经说到第三条原因时,他才恍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当时,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方法指点呢?她开头讲的“设问”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五、避免学术性教学
很多老师在讲说明文时爱去要求学生直接去研究说明顺序、说明特征,就文章而可以去求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探求,这样好像把学生培养成能研究说明文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为研究说明文的构成而去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而不是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去掌握机械的说明文的构造,把学术性的教学变为获取知识的教学,把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与兴趣发挥出来,方能使说明文教学产生效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