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发
陈惠创作的粉彩瓷板画《山林弥漫处茅舍依稀现》,描绘的是高士的隐居生活,把茅舍安排在山环溪流的大自然中,全幅上半部为巨峰壁立,远山苍茫,下半部为几株老树,溪水潺潺。远景用浅绛色描绘出高耸的山峰,山峦曲折盘亘,多见悬崖峭壁,这应该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却正是高士隐居之佳所。人物活动在画面中部,恰是观者的视觉中心:老翁面对远处巨峰持杖而立。有一茅舍,杂树稀疏,万籁寂静,一条小瀑像一条银练挂在山间。
如此幽雅、闲逸,正乃隐者心向往之的桃源。山脚云雾弥漫于山石间。主人公神态坦然平和,不远处的房舍虽简陋,但高人隐士志在山野的高洁志趣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整幅画的构图严密,勾线劲挺,屋舍以界画法刻画准确、精细,山石及树木的皴笔密集,近树精心勾画,远树则勾、点结合,重在以墨色由淡至深层层烘染,显得质感凝重。水流的勾线柔和顺畅,恰如微波皱起。图中人物与山水似乎平分秋色。
此作品是陈惠供奉追思先贤的山林野兴和对烟火营生般温暖生活的憧憬,是陈惠眺望高士的平台,也是我们登高临远的一个精神台阶。
近来,陈惠不断探索,发现瓷上的泼彩山水画创作更加率性,更能表达其自由、洒脱的思想。泼彩山水画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陈惠特别喜欢现代画家宋文治的画风。宋文治早年从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陆俨少指授并拜吴湖帆为师。20世纪80年代后,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陈惠潜心研究宋文治的泼彩山水画风,在瓷器上展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陶瓷釉上泼彩山水是先将陶瓷特种油料樟脑油颜料在小碟中调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浓度,然后泼洒在画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体结构,再利用色彩渗化的形迹和肌理效果,用笔整理、补充成为完整的作品。
陈惠近期创作的《雅士观瀑图》,图中危崖耸立,瀑布垂挂直落谷底,水雾弥漫。画中寂寂空山之间,两个雅士一坐一立观飞泉,神态怡然陶醉,超然清逸之趣溢于画外。山石全以泼彩出之,描绘树木勾点并用。整幅图有峻峭秀逸之气。
此作采用近、远两个层次取景。近处,人物站立的地方几乎不加渲染,这片空白的存在既突出了人物,又使右侧山崖的质感更加强烈。远处山峰似乎是笼罩在云雾之间的,两山之间一弯瀑布蜿蜒而来,至山口处飞流直下,作者有意刻画瀑布的来势,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凸现出人物仰观的视角,这窄窄的瀑布不仅使画面的视野更加深远开阔,同时也为这寂静的空山增添了几许声色。一叶扁舟静静的倚靠岸边。
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的一部分。游山玩水,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士人们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现,更是他们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山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丰富了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它甚至就是古代文人艺术家的生命。
泼墨泼彩山水画的创作,其实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种放达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也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审美感动,是我们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生活态度的集中表现。陈惠突破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的用色模式,极大地张扬了色彩魅力。这幅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其作画风格洒脱自然,小中喻大,以气韵生动、言简意赅为胜,深悟笔墨情思乃绘画之道,通古而不泥于古人,师自然而高于造化之上。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人追求情寄山水,在山水中体味心情,陶冶一次纤尘不染的情操,忘记时间与空间,可以张扬放肆地表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醒之后会以另一种姿态面对流动的繁华,百花齐放,皆成妙境,这构成了中国的那山,那水,那人。陈惠的山水作品就是其文人内心的深刻表达。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