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清
他凭借勤奋和绝技,用一锤一铆,构筑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诠释了“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10月的晨光洒进车间,金属泛着微凉的光泽。在这里,全国青联常委、“中国中车十大杰出青年”
朱黎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大众口中的“金牌工匠”,只要一拿起冷作工具,一说起钣金术语,眼神中就马上透出一种了然于心的自信。
作为中国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钢结构公司构架区副作业长兼工位长,多年来,朱黎明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授业传道,在解决生产技术和工艺设计难题上求突破,为中国中车提供了多项先进操作法和技能绝招,培养了多批技术人才,他凭借勤奋和绝技,用一锤一铆,构筑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诠释了“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朱黎明说:“任何平凡的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我们中车的一线青工希望以双手的精确表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让‘中国制造’的列车在世界舞台上驰骋。”
于细微处彰显“工匠精神”
1977年,朱黎明出生于江苏常州。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加之父亲患病在身,初中毕业后他便招工进入南车,成为一名铆工。那一年,他刚满17岁。
17岁进厂工作,正是好动、不安分的年纪。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朱黎明对事业、对家庭,对企业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收心、学习,尝试,他开始跟随师傅悉心揣摩钻研。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一开始被“卡”在了划线放样上。为了不浪费钢板,他就把一些废纸盒拆开,在硬板纸上划线、放样、剪裁,然后再折出形状。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好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每天完成工作后,他总是跑到铆工高手的工位旁边,静静地看,默默地想,将每个技术动作牢记心间,闲暇时,他再模仿师傅们的操作,琢磨其中的诀窍。渐渐地,这个毛头小伙开始崭露头角,和师傅们一起参与市场产品的攻关,在学习中博取众长,在实践中增长技艺。
“我有一个笔记本,从那时起,每天会记录一些工作的经验和想法,这个习惯至今没有改变。”朱黎明说。
从1994年至今,朱黎明已经在一线工作的岗位上坚守了22年。多年来,他对工作的热情始终不减,究其原因,则源自于他对行业的热爱。工作中,他踏实勤奋、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使自己的技术大大提升。他第一次参加大赛就斩获了“钣金工状元”,但一鸣惊人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2012年7月,在备战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的训练中,朱黎明白天学理论、练实操,晚上练习焊接技术,焊接产生的高温让他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盐碱。连续20多天每天训练超过15个小时。晚上七点多到家后,他匆匆吃完饭就开始钻研理论书籍,疲劳了,用冷水洗把脸,头痛了,用冰块敷下,直到深夜12点多才去睡觉。最终,在钣金项目的决赛舞台上,朱黎明展现出精湛的技术水准,1mm的冷轧板上看不见一个锤痕,外观成型美观,获得了该项目的第一名。此外,凭借出色的工作,他还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技能状元、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
对于光环和荣誉,朱黎明处之淡然。他告诉记者:“我会将荣誉当成对自己的鼓励。这些荣誉都离不开企业的平台。因此,要时刻怀揣感恩之心,加倍努力,才能回馈企业,回馈社会。”
他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工作的发动机,有缺口要想办法弥补”。他投入到加班加点的难题攻关中,推广了独有操作技术法《4400机车箱型梁质量控制操作法》《大型折弯件利用小型板预折操作法》《钢结构焊接变形火焰矫正的操作方法》,并破解了改进组装焊接翻转胎等难题。
2009年,他在试制HXN5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过程中,完成了几十项机车转向架及室结构攻关项目,为公司降低成本上千万元。2012年完成公司重点产品电力机车构架的首台试制与研发工作,并相继完成了澳大利亚机车、沙特机车、阿根廷机车、泰国机车等多个出口车型的钢结构产品试制及生产工作。
打造开往世界的中国列车
2016年9月2日,中车戚墅堰公司第二单出口阿根廷机车首台宽轨机车竣工交付,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公司董事长Lemos亲临戚墅堰公司考察验车并未机车交付揭幕。
Lemos说:“这台机车是第一台样车!目前阿根廷整个市场,还没有这么好的机车。我对机车到阿根廷后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充满信心。希望让中国中车更多的机车产品成为联系中国与阿根廷两国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让两国人民共享合作交流的成果。”
而这只是戚墅堰公司的全球布局中的一个环节。朱黎明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中车旗下一级子公司,中国戚墅堰公司为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共線。如今,这座百年车城,更以自己独有的旗帜,阔步走向海外,至今已向柬埔寨、沙特、伊朗、委内瑞拉、尼日利亚、澳大利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整车出口,交付的宽轨、窄轨、准轨等多款机车产品和配件,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
这些成就,离不开一线青工的努力。“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机车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沙特需要防尘、防风、耐高温的,如果是沿海地区,抗腐蚀性则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制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代表个人,代表企业,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们时刻牢记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因为我们是‘Made in China’。”
为了更好的了解全球市场,学习先进技术,朱黎明曾出国学习交流,他认为,中国制造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但需要跟上国际脚步,还要戒骄戒躁,持续不断的学习。“把最需要的东西放在工人最顺手的地方”,“让供料在组装线上流向正确的工位”,喜欢创新的朱黎明总不断思考着车间工位布局的优化和工人劳动性价比的提高。他们的作业区分为两个工位,每个工位设置一个供料点,根据物料的形状、规格、数量制作配送工具,并在每一批物料上细心添加了写有数量、型号、交接单的标签,使其能按照工位、工序定额发送,减少工人差错,加快组装速度。
“平时工作节奏非常忙,”朱黎明直言,“带领团队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每年天气最热的时期,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大家面临40度的高温连续作业,每天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公司要求每一个程序零缺陷,责任很重,工作很辛苦,但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年轻人的毅力。”
进厂22年,朱黎明见证了火车的六次大提速,他希望未来要为火车的再次提速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由衷地说:“每当过春节的时候,看到全国各地的人们乘坐我们的机车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回家与家人相聚,我们都会有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他以自己的经历,鼓励着广大一线青工,只要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用辛勤的汗水让梦想逐渐照进现实,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朱黎明: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
责任编辑 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