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唐由之不论贫富贵贱,都认真地对待,把光明与爱洒向民众
唐由之,著名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授予“国医大师”。他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许多人知晓唐由之,是因为他曾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毛泽东主席的眼科医生。其实,无论是地位显赫的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唐由之都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学识渊博、儒雅谦和的唐由之及其夫人陆丽珠在北京万寿路寓所接受了专访,与记者分享了一代医家的丰富人生。
锟·昆吾·由之
唐由之原名“锟铻”。原来,唐由之出生时,算八字的先生认为他五行缺金,于是长辈就给他取了个带金旁的名字。“锟铻”,古书上记载的是山名,这里所出之铁可造剑,因此宝剑也称“锟铻”,亦作“昆吾”。唐由之回忆说:“上了小学后,认为‘锟铻’两个字难写,自己后来就将名字改为‘昆吾’了。”
16岁那年,唐由之经家兄唐云的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这次拜见,唐由之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病人之凄苦难以名状。陆南山医德高尚,疗效确切,使很多身患眼疾的人重见天日,大有拨云见日之功,盛誉传遍江浙城乡村邑,给唐由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唐由之毅然下定决心,立志做一名眼科医生,把光明与爱洒向人间。跟师陆南山的唐由之,从此步入中医之门,刻苦攻读岐黄书,钻研眼科医学。
起初,唐由之每天静静地站在老师的后边,仔细观看老师的问诊与操作,倾听老师的讲解,默记处方,晚上认真学习中医经典、眼科古籍专著,不久后他已经可以帮着一边听一边写那些汤药处方。渐渐地,不少病症的属性、常用中药的药性以及汤头歌诀等中医的基本知识逐一印在他的心中。陆南山尽管当时已经是上海名医,但是他善于学习新技术,最先使用眼底镜、裂隙灯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病情。他思想开放,善于洋为中用,善于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学术理念,给了唐由之深刻的启发。
在陆南山门下学习的日日夜夜,使唐由之深感要弘扬中医事业,不仅需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还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因此唐由之奋发读书。由于他聪慧机敏,谦虚好学,深得陆南山器重。1946年,唐由之受陆南山委托,到苏州陆南山开设的眼科分诊所,代理陆南山应诊。1947年回沪,年底,唐由之回家乡杭州市上珠宝巷开设了“唐昆吾眼科诊所”,正式悬壶医林。
1952年,国家选拔在职年轻中医,进一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唐由之抓住这个进入高等学府提高的良机,一举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终于实现了自己希望攀登医学高峰的宿愿。“考大学时,我怕考不上不太好,就改名‘由之’,意思是‘考不考得上无所谓’,没想到真的还考上了。”就这样,“由之”这个名字他一直延用。
经过5年寒窗攻读,31岁的唐由之以优异的成绩于1957年毕业。就在这一年,他与师父陆南山的女儿陆丽珠在上海完婚。大学毕业后,唐由之被分配到建院不久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今西苑医院)眼科,从事眼科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后又负责北京中医学院眼科教学工作。他于1958年开始用兔子做金针拨障术的动物实验,致力于白内障针拨术的研究。
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后,唐由之招收了首批硕士研究生,直至国家恢复招收博士研究生后,他又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众多眼科疑难疾病,这些课题研究的水平处在全国领先水准,有的乃至世界前沿。
唐由之在科研和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少走弯路,吸取教训,避免失误。他提倡学思结合,用心感悟,要虚心学习前人已有成果,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可因循守旧,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做学问与做人一样,要做到内方外圆,所谓内方,即指严守原则,坐端行正,所谓外圆即指遇事又要讲策略,不鉆牛角尖;在做好缜密周详准备的基础上敢作敢为,积极进取。
给外国政要治疗的细节
1975年12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右眼急性青光眼发作,请中国派眼科大夫去医治。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囊括中西医眼科专家的医疗组前往。医疗组由北京医院院长董丙坤带队,唐由之等7位眼科专家组成。
飞机刚降落在平壤机场,就有车将中国医疗组接到朝鲜国宾馆。当日便研究金日成的病情及眼况,医疗组决定一线责任医师由唐由之与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淑芳大夫负责。
时值金日成的急性青光眼发作,两位中国大夫先用西药降低眼压,再通过眼底镜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金日成右眼眼压恢复正常。在中国医生的指导、帮助下,由朝方医生为金日成做了右眼手术,手术效果不错。
从此以后,唐由之与张淑芳负责对金日成眼睛的医疗与保健工作。由唐由之带队基本上每年赴朝一次,金日成眼睛的医疗和保健效果很好。直到1994年2月至4月,唐由之最后两次到朝鲜为金日成做检查。2月份,去平壤是为金日成的白内障手术提出一个方案,同过去一样,由朝鲜医生实施。3月份,唐由之再次为金日成做手术后的复查。
在长年多次的交往过程中,金日成把唐由之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曾让唐由之等中国医生乘自己的游艇,沿大同江观赏秀丽的朝鲜山水;又曾亲自垂钓,与中国朋友共同品尝胜湖鲜鱼……金日成很想给唐由之等中国医生送些礼品,但知道这为中国外事纪律所不容。1994年4月朝鲜政府授予唐由之“一级友谊勋章”。
2000年7月22日,应印度尼西亚副总统梅加瓦蒂的邀请,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抵达巴厘岛,开始对美丽富饶、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尼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期间,胡锦涛说:“我第一次访问印尼,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结识印尼领导人,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两国间的务实合作。”
当日晚上,唐由之与夫人陆丽珠提前打开电视机,在随后的央视“新闻联播”中看到了这条新闻,十分激动。就在此前不久,他们夫妇俩专门接受了胡锦涛的会见。原来,唐由之夫妇曾多次赴印尼为瓦希德总统治眼病。
1999年12月初,印尼总统瓦希德访问中国,第二天慕名找到唐由之看眼病。因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当时还没有完全建好,条件较差,唐由之曾建议他们到中国西医条件最优越的几家医院看诊。结果,瓦希德的医疗组等人考察了这些医院后说:“你们眼科医院虽然条件不好,但是我们是来找医生的,我们不是来找好条件的,况且,相对来说,你们这里病人少,保安工作还相对容易做呢!”在瓦希德及其医疗组的坚持下,唐由之和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给瓦希德做了较全面的眼科检查。
经过检查获知,瓦希德实际上是一个“盲人总统”:其中一只眼已完全萎缩,另一只眼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高度近视等6种疾病,那只眼的动眼神经、三叉神经等已失去知觉,用小棉球轻碰也没有感觉,放在眼前的水杯,瓦希德也看不到,只能靠摸索!甚至早晨天亮了,瓦希德也不知道,所以说也基本失明。
12月中旬,瓦希德正式邀请唐由之赴印尼首府雅加达为他医治眼病。唐由之与夫人陆丽珠同行,夫人不仅是自己生活上的连理枝,也是事业上的比翼鸟——此行,陆丽珠既担任唐由之的用药助手,兼任英语翻译,也负责照顾唐由之的身体,监督他按时服用预防心脏病复发的药。
印尼国内政治情况比较复杂,在野的政敌也比较活跃,虽说瓦希德身边有一套完整的医疗和保卫机构,但唐由之并不熟悉其中的情况。为了安全起见,唐由之以自己丰富的中央首长保健经验,把住了重要的安全管理环节,制定了严格的中药使用方案。瓦希德总统的药一天两煎,保证每天服用——这些中药汤剂都由瓦希德的女儿亲自煎制,直接送给瓦希德服用,全过程不借他人之手。为方便煎药,陆丽珠还特意从国内带去一个专门煎药的电锅送给瓦希德的女儿。
到2000年7月间,唐由之3次赴印度尼西亚,为瓦希德治疗眼病。唐由之以中药为主,针灸为辅,用中医汤药调治,还用了中药注射剂缓慢静脉滴注。渐渐地,奇迹发生了,瓦希德被美国医生判定为不能治疗的眼疾竟然有了好转,视力开始有所恢复,从看不见在眼前晃动的手到能看见一米之内的人影,夜间在家自己可以走到亮灯的洗手间,他的视力略有恢复。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唐由之的精湛医术,确实让人感叹和骄傲。在为瓦希德治疗期间,唐由之曾为当地医学院、医院作报告,向印尼医学界讲解中医眼科、中医药知识,介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时任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刘华秋清楚唐由之早年为毛泽东主席做眼科手术的情况,也知晓他曾成功治疗瓦希德的眼病,受到高度赞扬的事迹,于是向即将出访印尼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推荐从唐由之那里了解部分情况。
采访期间,陆丽珠兴奋地回忆说:“我们当时刚自印尼回来不久,刘华秋主任就电话我们去。那天下午,我们开车去中南海。我特地带上了那时用胶卷的照相机,不像现在有数码相机,心想如能得到同意,就可以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唐由之记得,胡锦涛认真向自己了解了一下有关印尼的风土人情及自己在印尼為瓦希德治眼病的情况,并问起曾经给毛泽东、金日成治眼病的往事。“交流完后,时间已经比较晚了,胡锦涛提出一起在中南海吃晚餐。我们自然十分高兴,能与领导人一起吃饭。餐桌是一张圆桌,就我们5个人,我印象比较深。”
吃饭到后来的时候,刘华秋问唐由之说:“带照相机了没有?”唐由之笑了笑,陆丽珠回答说:“我带了,能照吗?”胡锦涛微笑着说:“可以,照吧。”于是,就请餐厅服务员照了两张吃饭时的合影。
晚餐后,唐由之夫妇随胡锦涛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刘华秋正要走出小餐厅时,胡锦涛指着眼前的放两盆花的两个花架说:“你们不是喜欢照像吗?站在这两个花架中间照像不是比较好吗?”于是,唐由之夫妇高兴地站在胡锦涛身边两侧合影。随后,胡锦涛又叫上王刚、刘华秋一起再照一张。这些合影,成为唐由之夫妇珍贵的影像。
德医双馨的“国医大师”
作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唐由之创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由于在中医眼科、中西医结合眼科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状、“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国医楷模”等奖项。2008年底被北京市评为“首都国医名师”,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提起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唐由之说:“眼科医院的特色简单说就是中西医结合,我当时提出‘中医眼科要领先,西医眼科不滞后’也就是说,除了中医眼科要领先外,西医眼科也不能落后。因此,西医眼科知识也要掌握,同时西医的检查设备眼科医院都要尽力俱备,这样中医眼科可以有机地与西医眼科结合起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在对待西医的态度上,唐由之保持着非常开明的态度,西医在人体组织系统的微观分析上,病理化验上,等于是对中医望诊的扩展,原来眼睛看不见的,通过西医的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就可以见到了,让医务人员治疗时更加有的放矢。让唐由之欣慰的是,眼科医院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壮大。
“做事要先做人”是唐由之的行为准则。唐由之不仅临床经验丰富,看病效果好,他的教学水平也是出类拔萃的。唐由之认为作为医者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心系患者,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经常教导弟子要善待病人,因为“病人乃我们的养生父母”。他常讲:解放前,医生悬壶济世,吃的用的以及所有的生活来源,都靠患者的接济,说病人乃养生父母一点都不为过;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来源虽已不完全依靠他们,但是我们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诊疗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他们。因此,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论贫富贵贱,都要认真地对待。在态度上,要热情、耐心;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唐由之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疑难杂病,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唐由之在长年的医疗工作中,待患者如亲人,以前他对待老年患者总以“大爷、大妈”相称,特别是白内障手术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他经常亲自搀扶接送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进手术室,有时送病人上厕所,甚至为病人拿便器,倒尿盆。对待工作极其负责,深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耄耋之年的唐由之,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说到养生之道,唐由之坦陈:“其实主要是有颗平常心,以及保持较规律的生活。”他说,自己经历过旧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窘迫,所以是一个非常容易满足的人。虽然他曾经为毛主席等许多国家高层领导看过病,但他从来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时刻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医生。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心平气和地应对,比别人少了很多不愉快,心胸也开阔很多。他强调,做人要有平常心。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总躺在功劳薄上,应当与时俱进,不能被荣誉所累,而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失。淡名利,使他真诚地对待每一名患者,摒弃急躁情绪,克服急功近利想法,数十年如一日,甘愿寂寞,潜心研究;平常心,使他在面对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时总能淡定若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如今,唐由之依然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每次要接诊大约10多个病人,这样不但可以多用脑,而且继续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共享喜悦。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关注眼科的发展,站在眼科临床和科研的第一线。他竭尽所能,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爱心给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他家书柜里摆放着《本草纲目》《眼科大全》《目经大成》等许多医药类书籍。
唐由之虽已高龄,但对待每位患者都聚精会神,仔细问诊,详细检查,认真诊治,给他们检查之前总是先说“请”字,并亲自认真为他们做裂隙灯和眼底检查。由于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太多,门诊只有限制挂号数量。对远途求医的患者,唐由之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求医要求,能多看就多看,原来每次门诊经常坚持看到下午1点钟左右,甚至更晚,近来医院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健康,对他看病的患者数量更加限制了,患者十分理解。
唐由之把睡眠当做精力的“加油站”,每天保证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上了年纪后,他每天午休一两个小时,保证下午的精力。他认为,饮食要搭配合理。他对一日三餐的要求是: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
唐由之的夫人陆丽珠是陆南山教授的女儿,是广安门医院药学方面的專家,也是唐由之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贤内助。陆丽珠退休后,协助唐由之从事的“中医药对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干预和评价”以及“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抗青光眼术的临床与机理研究”等项目从最初的设计到项目的完成,倾聚了大量的心血,并从唐由之生活起居到营养搭配照顾得无微不至。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