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手可及,每时每刻都离不了。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语文的特点,了解语文本真的意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一、要树立大语文思想
大语文思想,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本身它只是精选的几十篇优秀作品,远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它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全部的话,我们的知识面会很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它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围绕这些基础很好地做好知识的延伸,博览群书,才可能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妨自己多阅读多学习,像《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书贴近生活,文笔也很美。另外要尽可能地多读名著。
二、要确立目标意识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想考出好的成绩当然是需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若把考试成绩作为我们生活的全部,作为我们的唯一选择的话,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很黯淡了。我们是来创造并享受生活的,不是来考试的,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给自己做出合理的定位,如若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知道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要结合实践的需要,做好两点:一是练好嘴皮子,二是练好笔杆子。这里所说的嘴皮子不是让你去胡侃说话,去大吹特吹,不着边际,而是注重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很好地体现自己的内涵,说出来的话尽可能有效,有实际意义。至于笔杆子,主要的就是写一手漂亮的字,让人一看就觉得神清气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文通字顺,审美性强。
三、要有良好的心态
学生发展的好坏,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先成人后成才,我们教育每个学生,不做对集体和他人有害的事,要有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做一个高尚的人,教育学生遵章守纪,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拼搏向上,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多动脑筋,妥善地处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积极心态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积极向上,勤奋进取,思维活跃,自信乐观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
四、要承担起呼唤人文精神的重任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语文不可避免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识文断字,知书达礼,甚至于一考定终身,而现在语文教学又为“急功近利”的高考所累,语文成了挥之不去的鸡肋。我们的学生把它当作一门副课学习着,把语文课当作休息课享受着,而我们的一些领导也将其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应付着,我们的语文老师则无可奈何地面对着这令人窒息的语文学习空间,眼在流泪,心在滴血。
上世纪末期,北大学子清醒地意识到“人文精神”失落所带来的恶果,毅然决然地重举“五四”旗帜,响亮地提出了“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这一口号,呼唤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旨在将我们那“空虚”的内心世界重新填充,使得我们能在发展经济之余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文素养,展现一个大国的精神风貌,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礼仪之帮”的形象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当代的我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所承担的不应只是“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应是“人”的培养,我们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力争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一撇一捺这一“人”字的重大分量,使他们认识自我,提炼自我,成为一个彻底的支撑我们民族发展的支柱,因为他们应该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最高境界;我们要教会学生做文,这是第二境界;我们若是只教会学生考试,这是最差的。”
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深入人心,既推动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又带动整个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李娌,教师,现居辽宁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