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及保护策略

2016-09-10 07:22谢履羽谢彩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保护策略农村留守儿童

谢履羽 谢彩云

〔摘 要〕本研究采用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对农村750名4~6年级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发现3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三类欺负显著高于450名农村非留守儿童(p<0.01);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差异,但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显著比四年级儿童更容易受到他人直接言语欺负(p<0.05)。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现象严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善同伴接纳水平,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体质,提升亲子沟通质量是保护他们免受欺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1-0004-04

20世纪80年代,因出国潮高涨,我国留守儿童受到关注[1]。演变至今,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当中的主要群体,是指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情况。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其中小学(6~11岁)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3],4~6年级最多,7~9年级次之[4,5]。多数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父亲一方在外打工[5,6],且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同祖父母居住[4,7]。自2002年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各界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5,8,9]。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他人欺负。

欺负行为(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重复发生性,而且涉事双方存在力量的不均衡性,受欺负者没有能力有效地保护自己。研究者通常将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10]。欺负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学校中普遍存在,我国也不例外,且比较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间的欺负问题发生率逐渐下降,小学比初中严重。中小学共同点在于直接言语欺负是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主要类型,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都相对较低[10,11]。 男生受欺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尤其是男生受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2]。

儿童受欺负可能引发种种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并随着受欺负经历的增加,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有研究发现,受欺负儿童的抑郁、焦虑水平要高于未受欺负的儿童,受欺负程度越高,抑郁、焦虑水平越高[13]。儿童受欺负与外化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14],随着受欺负持续时间的延长,儿童会经历更广泛和更严重的适应困难[15]。欺负会提前固化同伴关系的网络,使建构朋友关系的标准更为局限,不利于形成结交朋友的多元标准[16],从而影响同伴关系。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17]。同时,母子依恋越不安全的儿童越有可能卷入受欺负行为[18]。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儿童身边,亲子依恋受影响,增加了儿童被欺负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在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19],并且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得分显著低于七、八年级[20]。尽管农村留守儿童更易受欺负,并受到深远影响,但对其研究却不多。鉴于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本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某县数个农村小学4至6年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为96.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300人,农村非留守儿童450人。农村留守儿童当中,女童146人,男童154人;4至6年级留守儿童分别为102,110和88人。

(二)方法

采用张文新1999年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中的6道题目[21]。用“别人给我起难听的外号,骂我,或者取笑和讽刺我”和“某些同学因为我说话口音和他们不同而给我起难听外号”两题测查受直接言语欺负;用“其他同学不让我参加某些活动,把我排斥在他们的朋友之外,或者让他们的朋友完全不理睬我”和“某些同学散布关于我的一些谣言,并试图使其他人不喜欢我”两题测查受间接欺负;用“某些同学打、踢、推、撞或者威胁我”和“别人强迫向我要钱,或者拿走或损坏我的东西”两题测查受直接身体欺负。各题采用5级评分,0表示没有发生过,1表示只发生过1 ~2次,2表示每个月2 ~3次,3表示大约每周1次,4表示每周好几次。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问卷由学校班主任协助整班发放,利用课间时间,团体施测。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为了更好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受欺负的状况,结果见表1。农村留守儿童在三类受欺负行为上均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s<0.01)。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性别差异方面,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受直接言语欺负上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3。多重比较发现:6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p<0.05),结果见表4。即6年级留守儿童显著比4年级儿童更容易受到别人的直接言语欺负。

三、讨论及建议

许多研究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诸多学校行为问题可能与其在学校中受到较多欺负有关。因在学校受欺负,出现对学校的恐惧情绪,才表现出逃学旷课等问题[22]。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直接言语欺负、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受三类欺负未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与张文新的发现即小学阶段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的比例均极显著地高于女生的结果不同[11],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校园当中,男女生受欺负的情况大体是相当的[23]。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比非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欺负,男孩女孩受欺负的程度相当,这可能与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低体重和消瘦率较高有关[24,25]。欺负者常看起来高大有力,而被欺负者常看起来瘦小无力[23]。有数据发现: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非留守女生比留守女生高1.10厘米[4]。父母外出务工本应提高儿童的营养,为何反而下降?有研究解释因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自小未受母乳喂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日后身体健康水平偏低。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抚养,其消费观念使儿童伙食费偏低,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身材弱小[26]。为此,若想保护孩子,减少受欺负的概率,应该着重向留守儿童祖父母等照顾者强调营养的重要性,改善孩子的膳食水平。年轻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刚出生几年应尽量留在老家母乳喂养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朋友关系也会影响受欺负的频率,因好朋友之间相互支持可以免遭他人欺负[16]。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同伴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对同伴群体的归属感不强[27]。但也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并没有显著差异[28]。尽管在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上不同研究结果间有差异,但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是明确的[29],受欺负儿童往往同时被许多同伴拒绝[30]。同伴接纳越低,越有可能受欺负;而儿童越受同伴欢迎,越不可能受到欺负[15]。此外,不良的同伴交往又妨碍儿童自我知觉的发展,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由此,他们在遇到欺负后,向别人求助的可能性和实效性比其他孩子低,导致他们向欺负者传递容易欺负的信号。同时,在受到欺负之后,留守儿童往往采用回避的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欺负行为的发生,以致他们更容易受欺负[22,30]。而小学阶段同伴关系不良可能与学习成绩有关,有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低的儿童更容易受欺负[14]。因留守儿童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监督,祖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未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成绩不高[8],尤其是母亲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显著[31],导致其未能受到同学接纳,从而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同伴关系差与受欺负同时出现,尽管还未知孰因孰果。但我们相信,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友谊质量,受欺负的概率会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监护人要善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减少他们受欺负的概率会有一定帮助。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坚决抵制欺负的行为,并引导同学对受欺负儿童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接纳。

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而在受直接言语欺负上,6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这与有些研究结果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之间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下降[11,32],但也有研究发现初中生受同学直接言语欺负显著高于小学生[33]。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言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考虑到身体上的欺负外显性强,更容易被师长发现,儿童更容易采用言语,而不是身体攻击的方式欺负他人。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即将到来,六年级儿童与父母亲近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四、五年级,随着与父母依恋水平的下降,儿童欺负、 受欺负发生频率显著升高[32]。他们容易对人产生敌意,在遭受欺负时也更容易封闭自己,心思变得更加细腻,对同伴言语上的欺负更加敏感,知觉到的言语欺负可能更多。这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高年级阶段,尤其是六年级,要及时认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不当态度,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多一些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此减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减少受欺负的概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项目(JB13475S)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 父母必读,1993(11):16-17.

[2]段成荣.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01):29-36.

[3]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35(03):37-49.

[4]邬志辉,李静美.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65-74.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6]李传瑛. 撤点并校下农村“双重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广西柳城县太平镇小学的留守儿童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2014(04):155-158.

[7]王飞. 广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实证研究[J]. 人民论坛,2015(08):238-240.

[8]张海清.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06):37-40.

[9]杨国才,朱金磊. 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3-119.

[10]张文新.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11]张文新.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 心理学报,2002(04):387-394.

[12]张兴慧,李放,项紫霓,等. 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及与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4):631-634.

[13]李海垒. 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袁潘,李丹,刘俊升,等. 三到六年级儿童学业成就、行为内化和受欺负之间的关系[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中国江苏南京,2013:2.

[15]蔡春凤. 小学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同伴接纳/拒绝与受欺负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6]陈光辉. 儿童欺负/受欺负与同伴网络的关系:p~*模型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5):474-481.

[17]罗晓路,李天然.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5(02):78-83.

[18]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等.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2):246-248.

[19]罗静.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5):990-995.

[20]邵景进,张莉,张庆华,等. 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5(07):60-65.

[21]张文新.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2):8-12+38.

[22]刘俊升. 童年中期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关系:一项两年纵向研究[J]. 心理科学,2013(03):632-637.

[23]寇彧. 如何有效应对校园欺负行为?[J]. 人民教育,2015(12):43-45.

[24]林如娇,冯荣钻,农善文(综述),等.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11):1107-1110.

[25]杜宏.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与带养人健康意识和行为关系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26-29+33.

[26]郝美伦,蔺新英,盖若琰,等. 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营养现状及伦理学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2):287-290.

[27]罗晓路,李天然.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5(2):78-83.

[28]凌辉,张建人,钟妮,等.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26-830.

[29]王丽萍. 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其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J]. 中国特殊教育,2011(11):88-91.

[30]蔡春凤,周宗奎. 童年中期儿童受欺负地位稳定性与社会能力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2):21-27.

[31]郑磊,吴映雄. 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9-146.

[32]刘小群,杨新华,周丽华,等.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246-248.

[33]吴素梅,蔡欣欣. 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6(01):71-76.

(作者单位:1. 阳光学院人文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福州,350015;2. 福建宁德霞浦第三小学,宁德,355100)

编辑/刘扬 终校/王抒文

猜你喜欢
保护策略农村留守儿童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