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云
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种社会病态现象也日益凸显。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河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多种“城市病”。本文以社会学的文化失调理论、社会解体理论、价值冲突理论及环境社会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河南省若干“城市病”进行分析,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
一、 河南省“城市病”现状
(一)“城市病”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日益增多的城市社会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感触到诸多社会问题造成的社会病态症状。本研究中,笔者将社会问题形象化为“城市病”,但对于哪些社会问题能称之为“城市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新华新词语词典》中关于“城市病”的释义为“现代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人口过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及“由于上述原因使城市人容易患的身心疾病”。如同医学中对于疾病的研究类似,对“城市病”的研究也是由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病症着手,继而解开“城市病”的全貌,并做到清晰把握具体条件下的“城市病”病理,实现“城市病”的防治结合,重在预防。
(二)河南省“城市病”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城市扩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房价虚高、居民亚健康等问题与弊端。因此,笔者在此将“城市病”定义为,城市病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以大量人口集聚到城市为标志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集合。在这里,我们将城市比作人的“身体”,而将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比作“身体病”,类似一个拖着各种疾病而艰难前行人的躯体。正如社会学家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所言,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社会发展的某些环节或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社会运行不畅甚至停滞。
随着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然而,近年来在河南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出现“城市病”集中爆发现象,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并且由省会城市逐步向市县小城市蔓延,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化进程。
一是人口增长问题。2015 年郑州成为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尽管人口快速增长为郑州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由此引发大量的城市病症,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涨、上学难看病难等诸多问题,其根源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资源的矛盾。其他城市虽不像郑州人口那么多,但是近些年来人口扩张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城市空间相对较小,也面临着同类问题。大量人口向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城市集中,城市住房需求持续增加,高房价问题近年来向中小城市、小城镇蔓延,让大多数民众难以承受。
二是空气质量恶化。根据环保部2013年统计:“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前十名,河南占据4席,分别是郑州、平顶山、开封、三门峡。其中前六名,河南有3座城市。污染指数,郑州排第三。” 2015年郑州成为第一个被环保部约谈的省会城市。在全国空气质量总体趋好情况下,郑州、乌鲁木齐、济南等地因袭颗粒物(PM2.5)浓度反弹,被环保部长点名。我们耳熟能详调侃郑州的民谣:“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不断的城市建设,使得郑州市民常年不是在灰尘中就是在雾霾中艰难地呼吸。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城市建设何时才是尽头?省会郑州如此,河南各地市的城市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空气质量恶化,不仅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更影响了城市生产建设与交通出行,给河南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环保、旅游发展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三是交通拥堵普遍。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以及机动车辆大幅度上升,河南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据统计,从2005年年初到2014年年底,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从76万辆增加到279万辆,1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两倍多。急速增长的机动车辆使得郑州交通设施严重超载,尽管政府不断扩建道路,但道路的扩建怎能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主干道偏少、通行效率较低、立交桥高架桥不足、缺少过街天桥,修路施工占用通道、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运行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城市管理者缺乏系统化的思维和管理方式,缺乏中长期的规划,未能树立“大交通”理念,道路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工期长、反复拆建成为常态,交通监控与疏导缺乏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导致郑州交通拥堵从局部化转变为常态化、全面化。
四是看病难。目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医药依赖,而大医院医生工作量超负荷。本课题组曾在河南省部分三甲医院做过调查,医生平均每天工作13个小时,压力很大。来自河南省卫计委的数字显示,目前,河南省共有执业医生18万多人,护士29.8万。按照河南省1亿人口基数来算,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8人,每千人口拥有护士2.98人(其中还包括心理医生与护士),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带来医务人员超负荷的工作,不仅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也会导致河南城乡居民看病不易,加重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 社会学视角下防治“城市病”的路径选择
社会学强调综合视角剖析和治理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城市病”,要想得到较好效果的综合治理,必须实现从人到制度到行为的多方面改变。
一是改变量的追求,实现质的提升,创造绿色文化、品质高尚的城市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立足城市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努力把城市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雅、高品质的城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低碳、宜居、文化应成为河南省治理城市的首要选择。
二是从关注生产、关注发展到关注生活、关注健康,提供更多的生活设施和更周到的服务。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中,不能把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于GDP的数量,更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城市建设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如通水、通电、通气、通交通。居民区还要配备有大型超市、菜市场、公园及各种娱乐休闲场所。笔者认为,管理市场应该多限制高收费的烧烤摊位,对焚烧垃圾的行为须坚决禁止,严厉惩罚,大力打击。
三是实现从以物为重到以人为本,营造更多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城市建设千篇一律高楼大厦自然不可取,要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要对古建筑、古遗迹进行保护,保留地方特色。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肆乱开发再不可重演,洛阳、开封等地对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值得推广。
四是从关注宏观问题向关注细节转变,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政府部门不仅要进行宏观指导,城市建设的细微之处该管也要管。只有把细微之处建设得好,人民群众才能生活得更加舒心。否则,人民就会对政府部门存有抱怨。
五是从自上而下的决策向公众参与决策转变,努力实现城市的共同治理。对于城市的治理,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政议政作用,对于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征得民众同意,取得民众支持,充分发挥城市居民“主人翁”的责任感。仅仅召开少数所谓的听证会不算民主,也难以解决问题。要提升老百姓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给予他们话语权,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六是从公共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争取城市的社会共同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都要立法,且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从而能够保持城市各项建设的严肃性;坚决摒弃一届政府一个做法的行为,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践踏破坏环境行为、资源的予以严厉惩罚。
七是从口头、字面治理向切实治理转变,进行“城市病”的综合治理。口头、字面防治“城市病”的宣传是必要的,可以提升人们的危机防范意识,营造全社会齐心协力治理防范的文化氛围。
八是从工业生产年度均衡发展向冬季适当减少转变,以减少冬季城市普遍出现雾霾污染的现状。
九是从政府管理治理向社会工作等社会组织力量介入转变,特别是精神亚健康和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加强区域社会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河南本土社会工作,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强化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河南社会的水平。
十是从经济发展导引刺激消费、民众自由甚至从众攀比消费向教育引导民众合理低碳消费转变,尤其是汽车和住房消费。笔者认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发展汽车生产和鼓励其消费会对本已污染严重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危害。另外,仅仅多修路(包括省会的地铁、高架桥)不仅难以缓解日益增多的车辆造成的交通拥堵,更会对民众的呼吸系统带来一定危害。何不从实际出发,教育引导民众改变并不必须的汽车消费,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将买车养车的钱省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享受更方便、更高质量的生活。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城市病’治理对策研究”(2015B2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互动机制研究”(15BKS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