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蕊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普通本专科院校在校学生共2391万余人,女生数量占总在校生数的51.35%,连续四年超过男生。与此同时,我国女硕士人数连续三年超过男生,女博士所占比例也逐渐递增。而高校女生作为社会女性发展的代表,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女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女性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理论
我国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受压迫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而妇女解放是一个受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制约,受人类精神文明程度影响的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出,妇女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起着相当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妇女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二、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
总体看来,高校女生处于刚步入成年的时期,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追求和憧憬,她们在校遵守纪律,勤奋努力。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使高校女生思想面临着多种问题,给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困难。
(一)社会期望度低
社会环境中,高校女生在择业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用人单位考虑自身利益,往往倾向于招聘男生优于已到生育预期年龄的女生,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和有关调研机构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受访女大学生表示在求职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大众传媒环境中,对女性社会定位相对刻板。例如,商业广告中厨具、洗涤用品的主角往往是女性,并体现“贤妻良母”的形象。对于追求事业、个性丰富的女性形象,社会往往冠以“剩女”“灭绝师太”等带有贬义的代称。
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女生的培养预期倾向于温婉、贤惠,并传输“女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家庭”的观念。而教育领域为追求男女平等,往往奉行“性别中立”教育,这种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客观上忽视了高校女生的性别差异和心理感受,缺失了对女性的关怀教育。
(二)自我意识偏差
2010年,浙江的王红芳教授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女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女生相对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认为能够妥善维持家庭和睦才是女性成功的标志。
(三)心理素质偏低,抗压能力差
高校女生在成长中往往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呵护,加上女性的感性和敏感,使许多女生进入高校后不善于处理寝室矛盾,无法解决情感问题,难以化解学习压力,造成情绪低落。与此同时,高校女生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压力和外界评价的影响。
三、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体现女生社会性别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设女性健康、女性心理、两性交往等女性学选修课程,并重视对高校女生进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提高高校女生审美品位及自我修养,培养女性自我意识,使高校女生更加勇于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唤醒高校女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主体地位和存在独特性的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我潜能、独特人格和尊严的觉悟。只有唤醒高校女生主体意识,才能使她们拥有深度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的价值和潜力,进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高校女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以培养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目标。
(三)培养高校女生法制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对高校女生进行法制教育,向高校女生介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与女性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高校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学会用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四)重视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女生在成长成才中面临着社会传统观念、社会角色定位、就业环境差异和生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视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女生心理讲座、女生心理咨询、女生心理座谈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她们体会到理解、尊重和被接纳的感受,对高校女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成才意义重大。
(五)构建女性特色校园文化
重视良好的两性和谐校园文化特别是女性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女性特色元素,如鼓励高校女生建立女子协会、创建女子论坛,扩展高校女生发展平台;帮助高校女生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开展女生生理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等,帮助女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贴近高校女生,探索高校女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