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先梅
自从做了母亲,我就开始看书、听讲座、参加培训,关注各种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内容,成了一名典型的学习型母亲。但听了那么多家教讲座,看了那么多家教图书,学习了那么多家教方法后,回家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有时依然会束手无策。首先一个孩子一个样,大部分时候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其次,按照学到的方法去做,效果也不一定就好,什么原因也无法立即找人咨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一个育儿日记群,开始了写育儿日记的旅程。从此以后,我的育儿路也变成了一条研究之路,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困惑逐渐减少。
这个育儿日记群是一些跟我有同样困惑的妈妈们自发组建的,大家集体请一位家庭教育培训老师进行指导。妈妈们每周写一篇育儿日记,发给老师进行点评;老师第二周准时把点评过的日记返给妈妈们;一个季度的日记点评结束后,再集体召开育儿日记笔会。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记录孩子观察力强的日记,整篇日记就是列举了两个例子来叙述孩子观察力强。
例1.外国叔叔是怎样拍手的?
记录的是孩子2岁半时我带他去百万庄图书大厦参加读者见面会的情景。当时全球定位之父——美国特劳特的《定位》刚刚出版,出版社举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我带孩子一起去参加。晚上回到家,跟孩子姥姥聊起白天读者见面会的情况,孩子突然插嘴说:姥姥,外国叔叔跟中国叔叔拍手不一样!那位外国叔叔是这么拍手呢,边说边把双手侧放到胸前右下侧,一上一下拍;妈妈的同事是这么拍手呢,双手举在胸前,一左一右拍,模仿得非常像。儿子这一模仿,把全家人都逗笑了,原来他的注意力都在观察人怎么拍手去了。
例2.唐僧的帽子为啥没有佛?
记录的是孩子给图书挑错的一次经历。3岁9个月时,有一天跟儿子一起看《听六小龄童说西游》,他指着其中一幅图问我:妈妈,为什么孙悟空的帽子上有“佛”字,唐僧的帽子上啥也没有啊?我一看,还真是如此,书中的所有插图中,唐僧戴的帽子都是光光的,没有任何图案,孙悟空的帽子上却有佛字。
我对儿子的这一发现感到很惊讶,第二天立即托同事向这本书的策划求助。出版社编辑对小孩的这一问题颇为认真,赶紧搜索电视剧的图片看看,原来唐僧的帽子上写的不是“佛”字,而是画的“五尊佛”,而书中的帽子却没有画这五尊佛。这显然是个瑕疵。后来他们发邮件给我,夸奖孩子火眼金睛,给他们纠正了一个错。
老师给我做了比我的原文还要长一倍的点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特别启发我:
幼儿关键期理论认为0—6岁是小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包括观察在内,是孩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表现。但是,早期教育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0—6岁的孩子都自动地具有这样敏锐的观察力。也就是说,孩子观察力的强弱,不仅与他所处的年龄段有关,而且与他在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有关。所以,我想请日记作者仔细回忆,自己在这两个故事发生之前对孩子做过哪些教育,估计哪些教育可能对孩子的这个观察力有促进作用。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兴趣是否广泛、有无做过训练等等。
看到这段点评,我又对自己过去所有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一番回忆和总结,于是撰写了第二篇日记《孩子为什么观察力强》——
我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特别的教育,只不过是孩子从小到大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问为什么,而我每次面对孩子的“为什么”,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认真,仅此而已。
老师看到后进一步指出:
孩子因好奇而观察,因观察而发问。可是孩子是否好奇,是否观察,我们并不知道,只有孩子发问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就是说,孩子一旦发问,就表明他对某一件事不但好奇,而且观察了。这个时候,保护发问,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兴趣,也就是在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因此,认真对待孩子那没完没了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家长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方法。
就是这两次日记撰写和点评,让我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正是一个很好的家教方法。而如果不去总结和提炼,我也许永远只会满足于一时的家教成果,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许一个本可以成为孩子终身受用的方法,却因家长不知其价值而中断。写日记的过程,让我把它总结和提炼了出来,在老师点评后,又从中发现了教育的规律得以继续延续和拓展。
再如,我的另一篇日记《自制一本培养孩子观察力的书》,写的是外婆要把一堆旧报纸卖掉,3岁的儿子一边着急地哭喊,一边忙不迭地把报纸紧紧抱到怀里。原来旧报纸上有他最喜欢的“找不同”游戏。我见状,灵机一动,跟儿子商量把“找不同”剪下来订成一本书。儿子马上高兴起来说干就干,一本小书一个上午就做成了。
老师在点评时提到“这些家教事件都事先没有准备,都是在临时发生的教育机会出现时,家长敏感地意识到了,然后去做的。而如果不写这篇日记的话,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家教方法或活动,也就不会有后续的诸多延续扩展性教育。”
可喜的是,自从那次制作手工书开始,以后每一个月孩子都要跟我一起创作一本书,还要按正规的书一样起书名、写出版社、设计封面、拟定目录,以及编排内容等。这样长期坚持的效果是,孩子从小对书有了一个系统了解,从而也更加热爱阅读。
渐渐的,我在写日记时,不再满足于叙事、记录、写流水账,而是有意识地在叙事记录完后进行一下反思、总结和探索。一年坚持下来,写了50多篇育儿日记,有些还发表到了杂志上。
家庭教育的方法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反思、去总结,就会把一次偶然成功的经验,变为可以受用一生的方法。而写育儿日记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可以让我们从日常育儿活动中反思、总结和提炼规律,进而成为延续运用、供别人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