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气扬波 清厚古雅—高岩书法品评

2016-09-10 00:58李慧斌
中国书画 2016年5期
关键词:汉碑古雅纸本

◇ 李慧斌

腾气扬波 清厚古雅—高岩书法品评

◇ 李慧斌

高岩,1970年生于山东即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理事、山东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青岛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青年印社社长。

高岩 行书苏轼文 纸本 2015年

持续多年的“书法热”,使得当今书坛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特别是在“书法创作”和“展览”上,更是表现出了“惊人”的热情。如此环境,也孕育了当代诸多优秀的“书法家”。然而,在频繁的展览活动与诱人的市场效应面前,书家队伍也在经历着“大量淘沙”般的洗礼,一波波书家逐次地被遗忘在了当代书法史的“喧闹”之中,只有少数能够继续站在潮头,实现自己的书法理想。这其中必备三种品格:一是坚守传统,与古为徒;二是坚持理想,淡化功利;三是秉持文化品格,强化学问修养。试问:当代书法创作的困境、中青年书家后劲不足,不正于此有关吗?特别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仍能坚持坐冷板凳,不断向着创作高峰攀登的就更少了。恰恰高岩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走在书法之路上的“心远地自偏”的求索者。

高岩是山东即墨人。也许是齐鲁大地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深厚的书法积淀塑造和影响了他的品格与书法追求,那就是朴实敦厚的为人与志道游艺的书法理想。只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奠定他日后不一样的书法人生之路。当代书法创作,由于受展览和评奖机制的直接影响,书风常变,而且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跟风现象尤为明显。但高岩却没有跟着时尚走,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路—坚守传统,与古为徒。

高岩学书,上追三代金文,下摹汉唐碑刻,旁及魏晋法帖,可谓涉猎广博。但他最擅长的是隶书,水平也最高,可入妙品。高岩隶书成绩的取得与风格面貌的初成是基于他广泛的临古与长期的探索。其隶书渊源,初学《张迁》《礼器》《乙瑛》《史晨》,后涉猎《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祀三公山碑》及诸多摩崖刻石,并于简牍及清隶多有用心。在风格上,尚摩崖气,取篆籀意,追质朴风。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让他在当代隶书创作领域崭露头脚。特别是在十一届国展中更是以一幅隶书大中堂征服了评委。周俊杰就认为:“当代写隶书者不乏其人,但有大成者却寥寥无几,能看到一幅较佳的隶书作品则不胜欣喜。高岩所书隶书中堂第一眼即能打动人,让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作品上。首先是有汉人独有的淳朴、雄浑、沉厚,有博大气局和动人魂魄的魅力。习隶者能得汉隶之精髓、意味,是隶书作品能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当代人写隶书多随意变形、扭捏作态,几乎成了展览上的主流,被人称为‘展览体’。而克服此浮躁之风的首要任务是唤回被称为秦魄汉魂的经典精神及其具体形质。高岩此作,主要源于《张迁碑》,颇得汉人之神韵。如果说高岩此作可基本代表当代隶书水平的话,也不为过。”这一评价尤为确准。

高岩 行书节录文心雕龙 纸本 2014年

自古言隶者,多以汉为古雅幽深,是正宗。张怀瓘《六体书论》评“八分”有“点画发动,体骨雄逸,作威投戟,腾气扬波”语,意在说明隶书在用笔、结体与气势上的特点,尤其“腾气扬波”一语,更是点睛之笔。刘熙载评汉碑用“气厚”一词,又言:“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于此观高岩隶书,亦可得之。其隶书,笔体清厚而气格古雅,秉承的是汉隶气息醇和而骨气洞达的境界。他不仅深谙汉碑隶书之笔法,而且又得摩崖书法之开合与浑厚。在用笔上,深得古人“隶取势险节短,以奋笔为之”之理,在方圆之中,融入摩崖的苍劲,力实气畅、疾涩得法,加上枯笔和宿墨效果,颇具雄浑之感。侧笔取研以生奇,中锋质实而复正,在中锋与侧锋的交替与转换中,似正而奇,似奇而正。在结体和点画形态上,亦得古人“大小”“疏密”“肥瘦”之旨趣,如夏云奇峰,变幻莫测。诚如曹宝麟所评:“高岩的隶书气息醇古,一看即知是经过长期的汉碑临习酝酿得之。它有摩崖的雄浑气势,兼得汉碑中如《张迁碑》《郙阁颂》一路平正大气的精神。它的雄浑避免了粗浊,正大又不流于呆滞,达到如此境界,难能可贵。”

在隶书之外,高岩于篆书、楷书、行草、篆刻亦有心得。当代书法,专攻一体者多,而兼擅多体者少。高岩是在尝试着走一条古人“诸体兼善”的路子。但这势必注定他要比别人下更多的工夫进行临摹和研究,要更能耐得住寂寞,深入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古人有言,书法立格,当以古雅筑基。古则具质朴磊然之资,而通乎骨气洞达之境;雅而能附守于大美,得乎大众通感。当然,很多时候书法的格调和境界不只在苦学,还和人品、学养、悟性有关。恰好高岩的书法,既能够坚守传统,而且又有意识地通过读书问学来涵养,所以能写出新意。这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书法得此境界,善矣哉!

当代书坛,对于中青年书法家而言,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他们不缺“写”,而缺“学”,不缺皮肉骨血而缺神气精神。具体说来就是,不缺少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实践,缺的是学术与学养,是对书法和传统文化的一种研究的眼光和坚守。只有当“学”对“写”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以学养书”的重要性。何绍基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翁振翼就曾指出“学问无止境,工夫浅薄,得半为足,能执笔便谓过人,终身无进益”,甚至以为“学书且勿放肆,平日工夫粗疏,一活动必走作。古人十分工夫,却得偶然放肆;今人无一分工夫,却须刻刻无忌惮如此”。这于当下书坛,可谓一语中的。

自古以来,书法的精进不仅仅是“技”的娴熟,更在于学问文章的涵养,也就是“道”的提升。高岩在其学书、创作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弥补。不仅在书论研读上下了工夫,而且在广泛阅读国学经典文本中寻找书法文化的根基。除此之外,于篆刻理论、金石学亦有研究。这就是黄庭坚所说“圣哲之学”、“养于胸中”于书法的意义,而这些也正是支撑他书法不断提升水平的“源头活水”。

如此,才能在“技”与“道”的互补中找寻书法艺术的真谛。“技”靠练,要熟;“道”靠修,要沉。唯其如此,“技”“道”两合,才能共进。自苏东坡首倡“技道两进”观后,元人郝经在此基础上又详细论述了“由技入道”、“以道进技”的方式和途径:“澹然无欲,翕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然读书多,造道深,老练世故,遗落尘累,降去凡俗,翕然物外,下笔自高人一等矣。此又以道进技,书法之原也”。这或许是医治今日书法俗弊之“药石”。刘熙载称“写字者,写志也”。我想,高岩先生若能够在此一境界上有更高追求的话,其书法的精进亦在眼前。

(作者为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高岩 行书如龙似凤四言联 纸本 2015年

高岩 楷书节录文心雕龙团扇 纸本 2015年

高岩 隶书张若虚诗团扇 纸本 2015年

高岩 草书临王羲之远宦帖 纸本 2015年

高岩 草书临隋贤出师颂 纸本 2015年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汉碑古雅纸本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兰华生作品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古雅意韵华安玉
古雅之物 清冷之味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