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船长”王连柱

2016-09-10 05:38文周世杰
工会博览 2016年23期
关键词:秋刀鱼船长渔船

□本刊记者曹海英/文周世杰/摄

风采

“劳模船长”王连柱

□本刊记者曹海英/文周世杰/摄

入行30余年的他,在海上生活了数千天,安全事故率为零;

他一生专注的事业只有一个,那就是远洋捕渔;

他带领船员捕回的6万多吨绿色水产品,让首都百姓享了口福。

7月9日一早,“京远618号”船长王连柱早早地来到码头。今天,他要和“京远616号”船长共同带领109名船员,奔赴西北太平洋海域,开启长达4个月的远洋捕捞生活。“这次是第一次钓秋刀鱼,我们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功课,就等出海了。”

今年49岁的王连柱,1999年加入烟台北京远洋渔业公司,先后担任“京远809”拖网渔船、“京远906”超低温金枪鱼钓船船长,现任“京远618号”秋刀鱼兼鱿鱼钓船船长。在远洋渔业的17年间,他在海上生活了5500多个日日夜夜,安全事故率达到惊人的零。2015年,他荣获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为什么是我?”面对劳模的荣誉,王连柱曾反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荣誉并不代表我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也不代表我比其他人有多强,这是社会更多人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也是二商集团以及水产公司对我们的认可。”王连柱说,“这个荣誉让我看到了我所从事的工作在时下的重要性,时刻提醒着我不能有丝毫懈怠。”

捕捞业发展的见证者

王连柱是土生土长的胶东汉子,从小与大海为伴。

小的时候总看到父亲出海打渔,回来时满载而归的情景,那一幕,令王连柱至今难忘。“那时我就想,等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这种对于大海的神奇、收获的喜悦之情,在王连柱心中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18岁那年,王连柱开启了他的海上生活。他在31年的捕捞生涯中也见证了捕捞行业的发展变化。

那时出海,用的都是100马力的小渔船,经不起大风大浪,船上设备很简单,捕捞只能凭经验、靠运气。提起这些,王连柱还是心有余悸。如今,他驾驶的“京远618号”,总吨位达到1419吨,船长74.98米,型宽11.10米,型深7米,持续功率2000KW,鱼舱容量800多吨,日冷冻能力100吨。渔船设备采用国内外造船新技术、新工艺,特别借鉴了秋刀鱼捕捞技术相当成熟的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工艺技术,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渔船的先进水平。“这艘船能抵御10级大风,不仅安全,还大大提高了捕捞产量和效率。”王连柱对这艘渔船竖起了大拇指。

来到船上操控室,王连柱指着操作盘说:“这艘船的性能超强,有彩色探鱼仪和声纳捕鱼系统。对于我们来说,这两种设备简直就是‘千里眼’!过去捕鱼,全凭船长的经验来判断,因此一无所获的风险极高。有了声纳捕鱼装备,我们能在半径2000米、垂直距离5000米的范围内搜索鱼群,这次出海肯定能有大收获。”

经历长达两个月的准备期

“京远616/618”两艘船是秋刀鱼兼捕鱿钓船,上次到西南大西洋捕捞鱿鱼,取得了大丰收。王连柱对这次出海也充满信心:“我们为这次出海做了两个月的前期工作,设备、人员、信息都做足了准备,就等到海上一显身手。”

钓鱿鱼回来后,两艘船开始进行检修,换上捕秋刀鱼的设备。这期间,王连柱放弃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每天都要带领船员认真维修、调试、检验船上各个部位,保证每台设备维修到位,安全可靠。“检修是我们下次出航做准备,这项工作很关键,不能有丝毫懈怠。”王连柱说,备航的40天里,他仅在家中休息了两天。

王连柱指着环绕在船周围的数百盏各式各样的巨大灯泡说:“你知道这么多灯是做什么用的吗?”“船上的这些灯叫诱捕灯,专门用来吸引秋刀鱼的。”王连柱介绍道,秋刀鱼是喜光动物,夜里总是向着有光的物体靠近,所以捕捞秋刀鱼必须用灯光做诱饵,单是悬挂在船四周的这种诱捕灯就有230盏,每盏灯功率3千瓦,诱捕灯一起点亮时,在夜晚可以让方圆2公里内的海域如同白昼。等到秋刀鱼被灯光吸引到了船边,就轮到位于侧舷边的提网一显身手了。鱼捕上来就直接进入操作间,工人再将秋刀鱼分装,送入零下30℃的冷库内储存。

在这两个月中,王连柱一边要盯着安装、调试船上的设备,向同行取经,一边为再次航程船员的食品需求做准备。

记者来到厨房,两位师傅已经为出海后的第一餐忙碌起来。他们告诉记者,在海上漂泊好几个月,得让大家吃好。“吃饱了不想家。”其中一位调侃道,“新鲜蔬菜只能维持一个月,其余就都是冷冻食品了,肉、禽、蛋还有米、面都准备很充足。”来到储藏室,记者看到有方便面、饮料、矿泉水、腐乳、酱菜等。“这些都是水产公司领导,专程从北京运来,让我们带在路上吃。每次出海,他们都会专程赶来为我们送行。”师傅感激地说道。

培养新人当好大家长

在船上,船长不止要求能正常行船,还得判断哪儿有鱼,什么时候开捕才能多上来鱼。他在船上的角色很多,说通俗些就是一个大家长。因为他既是船长,又是生产指挥员,还是做思想工作的政委,甚至得偶尔兼任赤脚医生。

与王连柱在一起工作近10年的轮机长张诚军,由于家中母亲去世,父亲又住进医院,这次就不能与王连柱一起出海作业。但他还是放不下这些一同生活和打拼的兄弟,检修时也和大家在一起。今天就要起航了,他也来到码头送行。“我们一直搭档得很好,船长对大伙都很照顾。”张诚军说,像他一样跟船长干这么长时间的还有好几个,“船上没有拉帮结派,没有欺负人的,船员也相对稳定。船长从邻船拿来的水果、蔬菜都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么长时间在一个锅里吃饭,相互间都有感情了。”

“注意安全”、“干活小心点”这些话已经成为了王连柱的口头禅。工作忙起来,尽管这张婆婆嘴不断地提醒着,但意外总是难免。最常遇到的就是渔钩剐手,这时,船长就会亲自为他们处理伤口,进行外伤缝合。还有的船员胃炎发作,船长为他们打吊瓶,消炎止痛。王连柱解释道:“船上没有医生,出海时,几乎不靠岸,什么事都得自己解决。”

“我是第一次出海,家里人不放心,但听说我们船长是劳模,这才答应。”在这次出海远行中,也有不少是新船员。90后李现兵就是其中一位。第一次出海,就奔赴西北太平洋,小伙儿显得很激动。连日来,在船上培训,看到有这么多先进设备,他都很感兴趣。“我要向老船员学习,多长本事,争取有一天我也当船长。”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海以80后、90后船员为主,占总人数的83%。“年轻人脑子灵活,学东西快。除了指导他们捕鱼,还得教会他们适应船上的生活,在船员心理有波动的时候,要组织老船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陪他们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言语间,王连柱虽然有些担心,但对捕捞行业的新生力量,还是充满信心。

截至目前,王连柱培养出来的海上优秀技术人才多达30余名,为远洋渔业公司船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家人是他坚强的后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绿色又有营养的食品受到大家青睐。在烟台北京远洋渔业公司的17年间,王连柱带领渔船和船队共捕捞远洋深海产品6万多吨,为北京市场输送了大量的金枪鱼、鱿鱼、带鱼、黄鱼、平鱼等来自深海的绿色水产品,为保障和丰富首都居民菜篮子献出了一份力。

“最忙的时候,全船人员一整天连轴转。”王连柱说,渔船下网基本上都有收获,最多的一次一网就捞上来数十吨鱼。卸到甲板上的鲜鱼要马上加工,刚刚收起渔网的船员又要下到负一层加工区,对鱼按大小分类、冰冻、装箱。这么多鱼,工作强度非常大。船员们几乎是风雨无阻抢时间,只有白天才能有短暂的休息时间。

“工作忙起来,什么也顾不上想,最痛苦的就是没鱼打的时候。”他叹了口气,船上年轻人多,离开陆地生活,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孤独感,会想家。不过,这也难不倒他,有着多年海上生活经验的王连柱,会在这个时候组织船员玩扑克、象棋、跳棋。“不少船员还买了电脑,看影碟、看事先下载的影片,有的船员带了杂志和书。”王连柱说,“大家在一起玩,一起乐,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也不那么想家了。”

其实,王连柱在为大家调节气氛的同时,也是在减少自己对家的思念。30多年的海上生活,对亲人亏欠可想而知。“特别愧对我的妻子,我把挣的钱全部交出来,对家人我也只能有这点贡献了。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她们的支持。”他介绍,家里的事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二女儿出生,大女儿生小孩,老人生病,还有许多特殊的日子,自己都没能在家与妻子一同分担。“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有事都是家人帮助。他出海时家里有什么事也不敢跟他说,怕他分心。”说起这些,妻子显得很平静,“我就希望他在外面平平安安的,就足够了。”王连柱凑到妻子身旁小声地说:“老婆,等我退休后,时间都归你。”

当天,码头上人很多,除了要出海的船员外,更多的是送行的家人。有新婚妻子送丈夫的,有父母送儿子的,有一家老小过来送的……此情此景,王连柱深有感触:“身为一船之长,感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我不仅要把他们平安地带出去多捕鱼,还得要平安带回来!”

猜你喜欢
秋刀鱼船长渔船
千舟竞发
秋刀鱼成日本“国民美食”
不吃秋刀鱼,过不了秋天
出发吧,船长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鲜美的深海鱼类(六)
“鱼荒”
当船长
南海灯光围网渔船改装设计
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