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社宏,严 松,缪秉魁,苑鸿庆,丁安军,粟阳扬,黄会平(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
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预测
李社宏,严松,缪秉魁,苑鸿庆,丁安军,粟阳扬,黄会平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本文总结了我国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风化壳结构、矿物组合特征和成矿机理等研究情况。基于中南地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和海南五省区的地质背景对该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稀土矿床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采用已知矿床 (化)点或矿集区、花岗岩出露条件、地形因素结合气候等因素作为预测依据,对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区带进行了预测,划分出5个Ⅰ级成矿区带、6个Ⅱ级成矿区带和9个Ⅲ级成矿区带。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花岗岩;成矿预测;中南地区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自20世纪70年代在江西被发现以来,被国内外众多地质、采矿和选矿人员关注。这是因为该类矿床规模一般较大,易于开采和选矿[1-6]。在过去20年内我国民间采选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原地堆浸技艺和浸出率不断提高,致使大量私采行为蔓延,稀土价格持续走低[7-8]。为此,国家对这种战略性金属资源进行调查和控制,旨在摸清家底、合理调配资源。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机理和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成矿潜力并对成矿靶区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寻找此类稀土矿床提供依据。
1.1风化壳划分
该类矿床一般赋存于中酸性花岗岩风化壳中。研究发现,一般中酸性岩石风化壳可以分为4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残坡积层、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但由于受风化剥蚀程度不同和具体出露条件差异,具体风化壳可能只有其中2~3个层位[9-10]:一般残坡积层靠近地表,多呈黑色和土黄色,主要受地表植被和腐殖质影响,厚度在0.2 ~0.8 m不等;风化层主要为岩石完全风化的产物,野外调查中发现上部多呈土红色,中下部多呈灰白色,灰白色层往往是野外快速识别矿层的有利标志,其厚度各地差别较大,从几至十几米不等;半风化层主要为基岩和风化层的混合,多为灰白色或保持岩石原有颜色,可保留岩石原有的基本形态,厚度一般从几十厘米到十几米。
1.2风化壳中矿物特征
风化壳是原岩风化后原地堆积的产物。一般组成中酸性岩石的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主要矿物在风化后形态各有不同。石英以独立矿物形式在风化层中;残坡积层中石英矿物较少,主要为粘土类矿物和腐殖质;半风化层中石英基本保留原来形态。长石在残坡积层基本风化为粘土类物质;风化层中长石大部分解体为高岭土、埃洛石等粘土矿物,少量保留未完全解体的残留晶形;半风化层中长石多为不完整的晶体。黑云母及其他暗色矿物一般在残坡积层和半风化层就已经解体,在半风化层偶尔可见残留晶形。研究表明:华南地区风化层和半风化层中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三水铝石、蒙脱石、白云母、叶腊石、埃洛石、伊利石和赤铁矿等[11-12]。对一些富钇、铕、铈元素的矿床,原岩中多氟碳钙钇矿、氟碳铈矿等易风化矿物存在[13]。
在湖南和广西姑婆山地区研究发现,风化壳剖面中的矿物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半风化层中云母、帘石和其他暗色矿物风化解体,钾长石多数保留晶形;在风化层中下部,钾长石风化解体,斜长石多数保留晶形;在风化层中上部,长石类基本风化解体,残留物因氧化和地表水作用呈土红色。
1.3风化壳中稀土分布规律
风化层稀土元素富集部位可分为上部富集型、中部富集型和下部富集型。在对中南五省区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一层位往往在半风化层上部和风化层中下部,广西姑婆山和广东清远地区稀土元素主要集中在风化壳剖面中下部灰白色层位。在风化壳的稀土剖面中,稀土品位垂向一般呈抛物线形,可分为深潜式、浅伏式和表露式[13-14]。
2.1成矿稀土元素来源
一般认为原岩中含有稀土的易风化矿物,如黑云母、帘石等是提供此类矿床成矿元素的主要矿物[15-16],不易风化矿物含量对成矿无明显作用。因此,原岩中总稀土含量的高低并不是成矿的主因,原岩中含稀土的易风化矿物的多少才是成矿的主要因素。
稀土元素本身是大离子亲石元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更容易在地壳富集,一般以+2价形式存在。在中酸性岩石中,稀土元素多存在于独居石、锆石、磷灰石等不易风化矿物中,易风化的含稀土元素矿物多为暗色矿物和副矿物。
从现实意义上分析,暗色矿物和副矿物很难提供足够的稀土元素。在中酸性岩石中,长石占有大量组分,长石中阳离子可以被稀土元素交代,易风化并形成粘土类矿物,在一定程度上长石中稀土元素可能对成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发现一些矿床中长石对稀土矿床的贡献巨大[17]。
2.2淋滤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吸附
林传仙等[18]提出了酸性淋滤和粘土吸附反应的耦合作用是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机理。稀土在风化壳中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以阳离子形式吸附在粘土表面的构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研究表明,这些粘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和埃洛石等[19]。粘土矿物对不同稀土元素的吸附能力大体一致,无明显选择性,相比重稀土,轻稀土更容易吸附,但差别不大。被吸附的离子不是裸露状态,而是以水合或羟基水合离子形式吸附在粘土上。影响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初始溶液的浓度:一般浓度越大,吸附量越大,但吸附率越小。当pH在低值区时,轻稀土吸附能力大于重稀土,高值区相反。此外,稀土元素的吸附性能与离子强度、粘土矿物粒度、固液比、温度及粘土矿物性质都有一定相关性[20]。
2.3岩石风化过程中稀土元素迁移富集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对REE迁移富集规律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论[21-23]:一般认为 HREE比LREE更容易在溶液中形成重碳酸盐和有机络合物,优先迁移,LREE则被粘土优先吸附[24];而Middelburg认为REE移动和分异主要发生在风化过程后期[25]。在元素迁移过程中pH值具有重要作用。当pH值在5.5~6弱酸性条件下时,除Ce 为Ce4+外,其他元素均以三价态形式存在,利于稀土迁移,因此Ce比较稳定地富集在残坡积层。而Th、Zr和Ti 3种元素在风化过程一般为非移动元素[26],在风化层上部多富集。风化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在风化壳剖面形成铈亏损效应、富铕效应、分馏效应和钆断效应[13-14],造成上层富集轻稀土、下层富集重稀土。
中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海南五省区。在大地构造上从北向南有两大板块和两大造山带,依次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结合带南岭造山带、华南板块。其中南岭造山带及北缘和华南板块区域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3.1中酸性岩体
中酸性侵入岩体是形成与花岗岩相关的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基本条件,这些岩体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稀土元素,也为形成此类矿床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南五省区岩浆岩出露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8%,其中中酸性侵入体占岩浆岩的85%以上。通过对各主要侵入体的分析发现,面积大于0.1 km2的中酸性侵入体,湖南有193个,广东超过500个,广西超过100个,而海南、湖北侵入体相对较少;但相对而言,海南地区单个岩体规模较大,琼中地区侵入岩基面积超过500 km2。总体来看,中酸性侵入主要分布在湘南、桂东北及广东大部。从武陵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到喜山期均有出露[27],其中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主要侵入期。与金属成矿有关的侵入体具有富酸、碱,挥发性及岩浆分异演化完全等特征;与三稀资源有成因关系的中酸性岩体主要集中在湘桂粤印支期晚期和燕山期的重熔型岩体附近[28-29]。研究发现,在重熔型岩浆岩中稀土含量大于300×10-6,而在同熔型岩浆中很少超过300×10-6[10,30]。
一般认为,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侵入岩具有高稀土含量,实际上指侵入岩中易风化矿物含有较高的稀土,稀土在磷灰石、锆石和独居石等耐风化能力强的矿物中,一般不易风化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而多形成砂矿。研究表明:海西期以前花岗岩中含稀土矿物的原岩种类比较少,仅有褐帘石、独居石、磷钇矿等;而在燕山期花岗岩中则出现十多种含稀土矿物的原岩。轻稀土的含矿原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其中含稀土的易风化矿物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褐帘石等;重稀土矿含矿原岩主要为碱长花岗岩或钾长花岗岩,以及二云母 (白云母)花岗岩等,其中含稀土的易风化矿物主要有长石、黑云母、萤石等,还常有钨、锡、铌、钽矿物共生。
3.2地形条件
风化产物的淋滤状况、风化壳的厚度、保留程度等均与地貌有关。不同的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发育也有明显差别,因为它影响到岩石风化强度、深度和风化物保存厚度:一般低山及丘陵区,切割浅,风化壳保存较好,厚度大,对成矿有利;平缓山顶(脊)、陡坡地形、“V”形山谷,形成裸脚式风化壳,此类风化壳矿体连续性差;尖棱形山顶(脊)、“V”形山谷、陡坡地形,不利于风化壳的形成。从广东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分布和保存情况来看,最有利于该类矿床形成与保存的地貌条件为海拔低于500 m、切割深度一般小于200 m、坡度小于30°(一般为15°~20°)的低山丘陵缓坡地貌。赣南中部、粤中南和粤东、闽西南、桂东南等海拔高程小于550 m、相对高差250~60 m的丘陵地带,有利于风化壳的生成和保存,是寻找该类型稀土矿床的有利场所[31-32]。
3.3气候条件
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第四纪以来气候湿热多雨,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不断进行,加速含矿母岩的解体。在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当的pH值(5.6~6.5)及水介质环境下,原岩中的长石类矿物易高岭土化、黑云母绿泥石化,稀土矿物也随之解体且大部分转为稀土离子溶于水中,随地表水向下运动逐步转移至深部,具有高原子价和高原子量的稀土离子被风化壳中的高岭土吸附而固定下来,并不断富集[33],从而在风化壳中形成品位较高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3.4其他条件
对华南某些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的风化壳剖面研究结果表明[23],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变介质的pH值和氧化还原环境、加速原岩的风化作用,并可与REE形成有机-无机混配配合物,对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雨水丰富,由雨水渗流形成的地下水水位直接影响了风化壳的发育程度,水的渗流是稀土元素在剖面中从上往下淋滤的重要因素。雨水及地下水的成分及pH值直接影响着稀土元素的迁移形式,从而影响其活动性和分异作用。此外,氧化-还原条件等因素也可影响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
中南五省区稀土矿床分布较广,各自均有不同类型的矿产开采和出露。其中离子型稀土矿床主要分布在湖南南部、广西东部和广东大部分地区。按照已知矿床和矿点的地理分布,可将其划分为两个超大型矿集区带,分别是湘南粤北桂东北矿集区带和环佛冈岩体成矿区带。
湘南粤北桂东北矿集区带:该成矿带是南岭造山带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矿带向东延伸进入江西境内,向西延伸到桂西北地区,呈东西向,范围广、覆盖面积大,矿床主要分布在燕山中晚期花岗岩出露和隐伏区。该区带岩浆岩发育,主要有加里东、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类,其中燕山期花岗岩与成矿有关,具多期次活动性。该成矿带有大量的花岗岩型稀土矿床出露,典型的有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姑婆山-华山稀土矿集区、广西钟山稀土矿集区、湖南蓝山-灵武稀土矿集区、湖南汝城稀土矿集区、广东乐昌-仁化风化壳稀土矿集区、始兴-南雄花岗岩型稀土矿集区等。该带矿化主要为燕山期复式花岗岩,部分为隐伏花岗岩,但稀土品位低,一般具有高Nb、Ta、Be、Li等元素,部分稀有元素与石英脉型W、Sn等矿床伴生[34-35]。在一些较大的花岗岩体,如九峰岩体、贵东岩体、姑婆山岩体边缘和周边也发现了稀土矿化。
环佛冈岩体矿集区带:该成矿带主要呈东西向展布,以佛冈岩体为中心向东西向延伸,在构造上处于华南板块的北缘。主要岩石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可分为4期,其中第3期 (晚侏罗世)侵入岩作为本区稀土矿产的主要母岩,分布最为广泛,与本区稀土矿产的形成有重大的联系。该成矿带内有雪山矿集区、来石 (回龙)矿集区、沙田-遥田矿集区、云鬓山矿集区、广宁高铕重稀土矿集区、河源重稀土矿集区、紫金稀土矿集区、丰顺稀土矿集区等。矿床多分布在海拔400~600 m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广泛出露中粒花岗岩,岩石节理与断裂构造发育,易形成风化壳。
5.1成矿有利因子提取
为对中南地区稀土成矿规律和成矿远景区进行预测,提炼出了已知矿点、中酸性侵入体和地形这3个可定量的因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耦合并定量预测。
5.1.1已知矿点因子为直观分析该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及更好地总结该区的成矿特点和分布规律,同时为圈定中南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靶区提供有力依据,笔者利用遥感并结合Google Earth对中南五省区已知矿点和矿集区进行投点。
其中,湖北省共投8个矿点,较分散;湖南省共投矿点和矿集区35个,主要分布在平江、华容、湘阴、临湘、浏阳、望城、长沙等县;广西共投矿点117个,多在贺州,桂东梧州市、岑溪市、北流市、玉林市及南部钦州市分布;广东省投点共271个,粤北分布45个,占总数的16.6%,粤东分布60个,占总数的22%,粤中即环佛冈岩体分布145个,占53.5%,其余分布粤西。
5.1.2中酸性侵入岩体因子中南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决定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分布,一般该类矿床主要分布在中酸性侵入岩及其隐伏岩体的顶部及周边。侵入岩主要岩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为主。时代为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早晚期和喜山期,其中燕山期侵入岩最有利于成矿,其次为海西印支期、加里东期,喜山期最少。通过对这些中酸性岩体圈定,为综合预测提供依据。
与该类稀土矿床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主要出露于湖南和两广地区。湖南中酸性岩体总体占总面积的8.87%,主要分布在湖南南部;广西中酸性侵入岩发育,总面积约20 800 km2,占侵入岩的96.2%,大小岩体共计1 043个,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北及桂东南地区;广东各时期侵入岩出露总面积达6万多km2,以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中酸性岩类次之,其中佛冈岩体出露面积为5 822 km2,是南岭地区规模最大的复式岩基,其主体花岗岩基为中粗粒、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局部为含角闪石的花岗闪长岩,它们在佛冈复式岩基中,面积达900 km2以上,是矿点投点分布最多的地区。
5.1.3地形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地区和相对高差较大地区亦不利于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对中南地区相对海拔高差在100~400 m的区域 (不含平原区),圈定成矿有利地形区域。
如湖南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东海拔一般为500 ~1 000 m,湘中为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台地广布地形;全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及北东倾斜,省内相对海拔高差在100~400 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广西沉积岩广泛分布北西地区,剔除这些因素后圈定相对高差有利区主要分布在桂东、桂东北和桂南地区。广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5.1.4其他因子风化壳离子型稀土矿床成矿有利因素 (气候、雨水、pH值等)较多,但大部分不能被量化,本次暂不考虑。一般低纬度区域更利于成矿,在圈定预测区时,根据情况尽量连接成片,而纬度较高时,则尽量独立处理。
5.2成矿远景预测
综合前述因素,笔者绘制了成矿潜力分布图1。中南地区利于成矿的有利区域分为5个Ⅰ级预测区、6个Ⅱ级预测区和9个Ⅲ级预测区。
(1)Ⅰ级成矿区
前述3个因子全聚齐,且已知矿点分布呈区带特征的为Ⅰ级成矿区域。共划分出5个预测区,主要分布在湘南粤北、桂东姑婆山和陆川-梧州、粤中佛冈及大帽山地区,已知矿化点265个。
图1 成矿潜力预测Fig.1 Metallogenic potential forecast map 1—成矿带界线;2—有利成矿的地形界线;3—中酸性岩体;4—砂矿型稀土矿床;5—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6—Ⅰ级成矿潜力预测区;7—Ⅱ级成矿潜力预测区;8—Ⅲ级成矿潜力预测区
广东韶关-湖南道县预测区:呈长条状,北西-南东向分布,岩性主要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及少量的印支、加里东二长花岗岩。
广东清远-广西贺州姑婆山-桂林平乐预测区:呈不对称哑铃状,北西-南东向分布,加里东期、燕山期岩体为主,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等。
环佛冈预测区:呈乌龟状,为5个Ⅰ级预测区中面积最大的区域,该地区出露以燕山期岩体为主,黑云母花岗岩占绝对优势。其他如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和石英斑岩,少量与成矿有关。
河源-兴宁预测区:呈三角状,北东-南西走向,面积分布相对其他预测区较小,岩性以燕山期黑云母为主。
陆川-岑溪预测区:长条状,北东-南西走向,以华力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石花岗岩为主,同时燕山期及加里东的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均有出露。
(2)Ⅱ级成矿区
3个主要成矿因子中至少具备2个因子重叠区,且其中至少1~2个矿集区的区域划分为Ⅱ级成矿区,共6个预测区。分别分布在湘东北的幕阜山、湘东高陇、粤北南雄市、粤东北梅州市、粤中云浮市、桂南钦州等,总体呈长条状,分布区域较广,岩性与Ⅰ级预测区一致。该类预测区矿点相对较少,已知矿化点约100个。
幕阜山预测区:为半月状,主要有幕阜山岩体,岩性主要是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其余为少量的加里东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
莲花山预测区:呈楔形,北东-南西向,岩性以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为主,印支期次之,华力西期和加里东分布最少。
粤北预测区:呈山字形,东西向分布,以燕山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次之,其余为印支期二长花岗岩。
粤东平远预测区:长条状,北西-南东走向,该区岩体出露面积小,但是数量多,主要受到构造控制。岩性以燕山期岩体为主,黑云母花岗岩占绝对优势。
粤西德庆预测区:呈水滴状,岩性以加里东期花岗岩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和印支期二长花岗岩。
钦州预测区:呈弯茄子状,岩性以印支期花岗斑岩和华力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分布少量印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3)Ⅲ级成矿区
相距不足5 km范围内至少有2个矿点,且有花岗岩风化存在区域圈定为Ⅲ类成矿区,共圈出9个预测区。集中分布在粤东沿海一带,其他海南、广西、湖南、湖北均有1~3个预测区分布。主要呈细小的扁椭球形,成矿条件较前两类差,成矿母岩无区别。
湖北广水预测区:呈圆形,岩性主要是燕山期钾长花岗岩,有少量早元古代呈带状分布的钾长花岗岩岩体。
湖南衡山预测区:呈变椭圆体,岩性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
桂北龙胜县预测区:呈豆状,主要成矿母岩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
宾阳预测区:呈丝瓜状,岩性为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浦北预测区:呈次圆状,成矿母岩为华力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揭阳-潮州预测区:为短柱状,北东-南西走向;普宁预测区为长条状,东西走向;惠东-陆河预测区为长条状,北东-南西走向。三者分布距离较近,岩性也较一致,以燕山期为主,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
海南昌江预测区:呈丝瓜状,南北走向,分布有燕山-印支期花岗岩,其中以燕山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印支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
在实际圈绘工作中,已舍去较多零散矿点,尤其Ⅲ类成矿区,同时对部分因子进行简化处理,凸显图面主要内容。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分布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湘南桂东粤北矿集区带和环佛冈矿集区带两个主要区域。采用已知矿点 (矿床-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地形这3个主要因素,结合其他因素对中南地区可能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区域进行预测,划分出5个Ⅰ级成矿区带、6个Ⅱ级成矿区带和9个Ⅲ级成矿区带。
致谢: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研究过程中桂林理工大学“三稀”项目组成员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1]王登红,王瑞江,李建康,等.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地质,2013,40(2):361-370.
[2]王瑞江,王登红,李建康,等.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3]程建忠,车丽萍.中国稀土资源开采现状及发展趋势[J].稀土,2010,31(2):65-69.
[4]周喜,韩晓英.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J].稀土,2010,31(5):96-101.
[5]黄小卫,李红卫,王彩凤,等.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现状及进展[J].稀有金属,2007,31(3):279-288.
[6]赖兆添,姚渝州.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J].稀土信息,2003(12):15-17.
[7]伍红强.离子型稀土矿抑杂浸出工艺及机理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2.
[8]吴爱祥,尹升华,李建锋.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溶浸溶浸液渗流规律的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506-510.
[9]苑鸿庆,李社宏,程飞,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风化壳地球化学与风化物粒度研究——以姑婆山养民冲稀土矿床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5(2):243-250.
[10]李社宏,潘新奎,缪秉魁,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以广西姑婆山和广东新丰地区为例[J].矿物学报,2011(S1):253-255.
[11]包志伟.华南花岗岩风化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92(2):166-174.
[12]杨主明.江西龙南花岗岩稀土风化壳中粘土矿物的研究[J].地质科学,1987(1):70-80.
[13]池汝安,田君,罗仙平,等.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基础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3(4):1-13.
[14]池汝安,田君.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评述[J].中国稀土学报,2007,25(6):641-650.
[15]赵淑权,李福生,谈明光,等.离子吸附型稀土富集物分析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1):26-30.
[16]贺伦燕,王似男.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J].稀土,1989(1):39-44.
[17]杨大欢,肖光铭.广东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1,20(6):462-468.
[18]林传仙,郑作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成矿机理的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94,23(2):189-198.
[19]池汝安,徐景明,何培炯,等.华南花岗岩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矿石性质研究[J].地球化学,1995,24(3):261-269.
[20]郑作平.桂南、桂东南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地球化学和实验研究 (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2 (6):B70-B71,B80.
[21]马英军,霍润科,徐志方,等.化学风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 (1):87-94.
[22]陈莹,王晓蓉,彭安.稀土元素分馏作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9,7(1):10-17.
[23]陈炳辉,俞受鋆.华南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分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S2):92-96.
[24]Condie K C,Dengate J,Cullers R L.Behavior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a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on granodiorite in the Front Range,Colorado,USA[J].Geoche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5,59(2):279-294.
[25]Middelburg J J,van der Weijden C H,Woittiex J R W. Chem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mobility of major,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during weathering of granitic rocks[J]. Chem.Geol.,1988,68(3):253-273.
[26]黄成敏,王成善.风化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稀土,2002,23(5):46-49.
[27]Hsieh P S,Chen C H,Yang H J,et al.Petrogenesis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granites from South China:Constraints from systematic apatite geochemistry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8,33(5-6):428-451.
[28]Feng Z H,Wang C Z,Zhang M H,et al.Unusually dumbbell-shaped Guposhan-Huashan twin granite plutons in Nanling Range of south China:Discussion on their incremental emplacement and growth mechanism[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2,48:9-23.
[29]袁奎荣.姑婆山锅状花岗岩基的构造分析[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2,2(S1):26-36.
[30]陆一敢,方科,卢见昆,等.广西龙江矿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规律对比[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5(4):660-666.
[31]阮伏水,周伏建,聂碧娟,等.花岗岩风化壳抗侵蚀特征研究——Ⅰ花岗岩风化壳物理特征[J].福建水土保持,1995(4):37-42.
[32]张祖海.华南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J].地质找矿论丛,1990,5(1):57-71.
[33]陈德潜,吴静淑.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J].中国稀土学报,1990,8(2):175-179.
[34]华仁民,张文兰,顾晨彦,等.南岭稀土花岗岩、钨锡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的对比[J].岩石学报,2007,23 (10):2321-2328.
[35]王联魁,张玉泉,刘师先.南岭诸广山花岗岩体的多次侵入活动和某些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75 (3):189-201.
Forecast on ion-adsorption type REE deposit related with granite in central-south China
LI She-hong,YAN Song,MIAO Bing-kui,YUAN Hong-qing,DING An-jun,SU Yang-yang,HUANG Hui-ping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Hidden Metallic Ore Deposits Exploration,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The structure of weathering granite crust,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forming mechanism related with ion-adsorption type REE deposit are summarized in the central-south China.Based o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the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these deposits in Hunan,Hubei,Guangdong,Guangxi and Hainan provinces are analyzed.The concentration area of known deposits(points),granite outcropping conditions,topography and climatic factors are collected that are favorable to mineraliz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5 places of Ⅰmetallogenic belt,6 places ofⅡmetallogenic belt and 9 places ofⅢmetallogenic belt in central-south China area.
ion-adsorption type REE deposit;granite;metallogenic prediction;central-south China
P596
A
1674-9057(2016)01-0009-08
10.3969/j.issn.1674-9057.2016.01.002
2015-06-14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1212011120354)
李社宏 (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与评价,359391917@qq.com。
引文格式:李社宏,严松,缪秉魁,等.中南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预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