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雯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孩子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教学具有情感性、生成性、智慧型等特点,能够唤醒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品格,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为一个善于倾听与思考、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人。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倾听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
关健词:初中语文 课堂倾听 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协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欲望,学生就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王尚文教授也曾说过:“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倾听质量?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倾听做简要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倾听。聆听他人,不仅是礼节更是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往往需要的就是一点点启示。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比如课本中《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学习诗歌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优美的画面,伴着动听的《月光曲》,孩子们朗读欲望很自然地被激发出来,练读,竞读,诵读渐入佳境。接下来的诵读展示环节,再不时地跟孩子们强调要认真倾听同伴的诵读,经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诵读课文。还学会从倾听去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经过用心倾听之后的诵读,不管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情感得把握都更准确了。这样的情境设计一举两得,知识掌握了,孩子们倾听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
2.用心倾听才能自信表达,以课本为载体,设计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课文学习的任务是放手让孩子们来完成,这就逼着孩子们必须注意力集中用心倾听同伴的看法,老师的点拨。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了,问题自然解决得很顺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比如在《黔之驴》的教学中,因为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这节课中可以先设计让孩子讲故事的环节“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并在一个孩子讲完后,围绕这个孩子的故事再提个小问题,促使孩子用心去倾听别人的故事获得感悟。紧接着再“分析“驴”的形象”的时候,孩子们有了抓手,再加上之前的用心的倾听,在表达时,方向感更强了,表达也会更有条理,更自信。再加上的老师的点拨,不仅“驴”的形象”赏析深入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倾听质量。知识的习得,需要的是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消化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中,揣摩写景妙趣的问题设计可以从易到难的,目的是先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一组句子比较相对比较简单,孩子们容易理解,可以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能够充分地调动回答的积极性。然而这样的初步感知是不够的,如何深入去理解呢?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曾说过“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作为教者倾听的关注点在哪儿呢?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因此在解决剩下两组问题时,可以从孩子们显露的错误中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优化提问的方式,从而很顺畅的解决了难点。在突破的过程中孩子们倾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倾听同学和老师的见解时,能够学会在别人的观点上,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与整合。孩子们不仅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表达也慢慢深入、精准了。语文的魅力在孩子的心中就会逐渐形成,那课堂一定更加和谐,教学质量会更高。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智慧,倾听更是一种教育。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习惯成了自然,自然也就成了习惯。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在孩子心里形成倾听意识,让倾听成为习惯。语文的魅力在孩子的心中就会逐渐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周杰.走向倾听教学[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4期
[2]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岔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