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晖
【摘要】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的价格也将逐步开放,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主动应对汇率市场化对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因素,企业需要充分重视汇率风险管理。其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加快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企业海外市场业务开拓步伐加快,海外收汇量也将进一步扩大,汇率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大。本文通过阐述管理外汇风险的必要性,探讨套期保值工具的多种组合,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扩大外汇收益,提升企业主动应对外汇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套期保值 外汇风险 远期结售汇合约 保本型理财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格局加剧,国别货币政策差异、国际关系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无疑增加了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产能过剩矛盾凸显,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将给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更多海外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正稳步推进,特别是2015年“811”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波动频率加快、幅度增大,外汇风险凸显,对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套期保值的必要性
(一)2016年汇率走势影响因素
第一,美元指数强势有望延续。从基本面来看,美国就业市场不断改善,美联储年内选择加息将是大概率事件,从而推升美元。而更加稳定增长的经济基本面也会增加美元资产本身的吸引力,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利好美元的因素。
第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产业表现依旧乏力,甚至成为拖累经济表现的因素;国内经济正面临核心增长动力缺失的窘境,虽然我们期待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能够激发出市场活力,但真正效果的体现或许仍然需要时间。
第三,国内货币政策取向仍将偏向宽松。宏观杠杆处于高位,内外需求整体疲弱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客观事实,这种经济组合对利率维持相对低位存在内生要求。虽然两会期间国家对经济做出了宏观部署,但短时期来看,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央行货币政策仍需偏向宽松,中美经济基本面的差异和货币政策方向的分化均不利于人民币。
第四,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压力较大。今年以来,美元对我们监测的十种交易活跃的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升值幅度接近20%,远超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的变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意味着人民币本身也必然具备新兴市场货币的属性;伴随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落实,其他新兴市场货币贬值会在时点上对人民币表现产生压力。
第五,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上午应约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通电话,就世界和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在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时,李克强强调,中国政府无意通过货币贬值推动出口,更不会打贸易战。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保持了基本稳定,也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我们将坚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同市场沟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六,G20公报确认将在外汇竞争性贬值上保持克制,这意味着未来人民币汇率主动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低。基于以上因素,人民币年内波动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大。和其他国际市场成熟货币相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明显偏低,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特征逐步加强的过程中,波动性将向其他成熟货币靠拢,波动性也会加大。汇率波动性提高同样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对其他因素的反应将会更加敏感,包括对货币政策、国际因素和经济数据的反应灵敏度均有望提高。
(二)套期保值需求的影响因素
1.外汇市场的普遍预期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价格。目前外汇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年内将会贬值,但从历史情况看,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人民币一直保持强势地位,今年以来,经历了年初贬值和阶段性升值两个阶段,市场预期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价格的贬值。一季度,在美元加息预期落空的国际市场环境下,美元资产大幅贬值引起美元指数下跌超过5%,人民币被动进一步升值至6.46附近。
2.企业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的需求。人民币汇率必然遵循震荡前行,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有结汇需求,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转,即使人民币长期趋势为贬值,但短期内未必呈现出来,这样必然导致流动资金需求与外汇即期保值需求不能同时兼得。
3.合理利用应收账款回收期的价值。一般企业本身存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期,特别是出口企业的回收期较长。
4.汇改后人民币到岸与离岸价格趋同,利用到岸与离岸价格差异进行跨境转收优势丧失。由于“811”汇改后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CNH(离岸;香港)报价与CNY(在岸;国内)优势不再突出,市场价格差距进一步缩小,即期结汇风险敞口加大。
二、套期保值的概念及其具体工具类型
(一)概念
1.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2.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还可以将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作为套期工具。
3.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且被指定为被套期对象的下列项目:一是,单项已确认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二是,一组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已确认资产、负债、确定承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或境外经营净投资;三是,分担同一被套期利率风险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组合的一部分(仅适用于利率风险公允价值组合套期)。其中,确定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预期交易,是指尚未承诺但预期会发生的交易。
(二)具体工具类型
1.衍生工具通常可以作为套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2.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通常不能作为套期工具,但被套期风险为外汇风险时,某些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可以作为套期工具。
3.无论是衍生工具还是某些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其作为套期工具的基本条件就是其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地计量。因此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由于其公允价值难以可靠地计量,不能作为套期工具。
4.在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是,只有涉及报告主体以外的主体的工具(含符合条件的衍生工具或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才能作为套期工具。这里所指报告主体,指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各企业,也指提供分部信息的各分部。
三、套期保值组合策略
(一)不进行任何操作的即期汇兑
例:假设企业每月收入1,000万美元,流动资金安全天数为90天,应收账款回收期为30天,以当月最后一天中间价记账,以次月最后一天即期现汇买入价结汇,则2016年一季度不进行任何操作的即期汇兑情况如下:
2016年1月31日以6.5516记账收入,2016年2月29日回收收入并以6.5391结汇,结汇损失125个Bp(基点),1月收入汇兑损失12.5万元;2016年2月29日以6.5452记账收入,2016年3月31日回收收入并以6.4433结汇,结汇损失1,019个Bp(基点),2月收入汇兑损失101.9万元;2016年3月31日以6.4612记账收入,2016年4月30日回收收入并以6.4662结汇,3月收入汇兑收益5万元,结汇收益50个Bp(基点),1~3月汇兑损失合计109.4万元。
以上可见,尽管贬值预期存在,但人民币市场价格的波动率却在不断加大,市场价格的走势通常是震荡前行,企业实际结汇的时点影响实际结汇价格,不一定能获取市场贬值带来的汇兑收益。放任自流的传统结售汇操作方式,往往不能抓住好的结汇价格,也无法主动规避汇率风险。
(二)远期结售汇合约嵌入外币保本型理财或外币定期存款
本文采用2016年某一天银行的远期结售汇报价表,对远期结售汇进行测算。表中T+1就是远期一天,M代表月,1M就是一个月后结汇。
■
策略一:收入记账后,在记账日立即叙做三个月的远期结售汇合约,并嵌入两个月的外币保本型理财。
接上例:2016年1月31日以6.5516记账收入,当日三个月远期结售汇价6.5847(比账面中间价上浮331Bp),两个月美元“按期开放外币”理财收益5.16万元,远期结售汇收益33.1万元,则1月收入汇兑远期合约收益和外币理财收益共38.16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50.76万元;2016年2月29日以6.5452记账收入,当日三个月远期结售汇价6.5618(比账面中间价上浮166Bp),两个月美元“按期开放外币”理财收益5.14万元,远期结售汇收益16.6万元,则2月收入汇兑远期合约收益和外币理财收益共21.74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123.64万元;2016年3月31日以6.4612记账收入,当日三个月远期结售汇价6.466(比账面中间价上浮48Bp),两个月美元“按期开放外币”理财收益5.07万元,远期结售汇收益4.8万元,则3月收入汇兑远期合约收益和外币理财收益共9.87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4.87万元。1~3月套期保值组合产品收益合计69.86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179.26万元。
策略二:按照汇率走势,伺机切割分批叙做远期结售汇合约,并嵌入相应期限的外币保本型理财。
接上例:由于1~2月汇率走势呈现“年初快速贬值后阶段性升值”曲线,故2016年1月和2月仍采用在记账日立即叙做三个月的远期汇率合约,并嵌入两个月的外币保本型理财,则1月收益38.16万元,2月收益21.74万元;而在3月末汇率走势呈现触底后震荡反弹趋势,故采用观望伺机叙做策略,于2016年5月10日叙做两个月远期结售汇合约,合约价为6.5361(比账面中间价上浮749Bp),两个月美元“按期开放外币”理财收益5.12万元,远期结售汇收益74.9万元,则3月收入汇兑远期合约收益和外币理财共80.02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75.02万元,比策略一增加收益70.16万元。1~3月套期保值组合产品收益合计140.02万元,比即期结汇增加收益249.42万元,比策略一增加收益70.16万元。
策略三:在策略一和策略二的基础上,嵌入期权。
在远期结售汇合约中嵌入期权,为企业在合约交割日增加是否交割的选择权。若交割日的市场即期价格好于远期合约价,则选择不交割;若交割日的远期合约价好于市场即期价格,则选择交割。但鉴于目前市场期权费率较高,暂不具备可操作性,可以继续关注期权市场,待期权费率降至可容忍水平,则相机进行嵌入操作。
(三)其他套期保值策略
策略四:对外币合同进行投保操作
针对外币合同的外汇风险,企业可以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约定汇率波动幅度。幅度以内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承担;幅度以外的损失,由企业承担。汇兑收益归保险公司所有。但由于企业无法获得汇兑收益,且保险成本偏高,适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故应结合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四、套期保值组合策略总结
第一,企业如果不对外汇收入进行任何操作的即期汇兑,达不到汇率风险管控的要求,放任风险跟随市场,短期趋势跟随不了长期趋势,从而很容易产生汇兑损失。如案例产生了109.4万元的汇兑损失。
第二,策略一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套期保值组合产品的操作,基本规避了外汇风险,同时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外汇收益,但是过程过于粗放,无法实现企业外汇收益的扩大化。如案例产生了69.86万元的汇兑收益。
第三,策略二根据汇率走势伺机操作,可以实现企业外汇收益的扩大化,但对外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准确地判断月度汇率趋势。若操作得当,可适度扩大外汇收益;若操作不当,会加大风险敞口。如案例产生了140.02万元的汇兑收益,扩大外汇收益70.16万元。
第四,策略三由于目前市场期权费率较高,故短期内市场操作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继续关注市场,待期权费率降至可接受水平进行嵌入操作。
第五,策略四由于企业无法获得汇兑收益,且保险成本偏高,故应结合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第六,套期保值组合策略以保值为根本目的,重点在于锁定该时间差的汇兑风险。远期结售汇汇率基本确定高于记账汇率,这样操作策略可以保证企业稳定的汇兑收益,规避汇兑风险。但由于汇率波动为市场行为,交割日远期结售汇合约价格也有可能低于市场汇率,该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影响企业所预期的实际损益。
第七,本文的前提是针对存在的外汇风险敞口,探讨套期保值组合策略。其实,规避外汇风险的方法还有多种: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模式或设置汇率波动调价机制或缩短调价周期等商务策略,也可以规避外汇风险或控制外汇风险敞口。
五、套期保值组合策略建议
基于套期保值组合策略须遵循及时性和灵活性的原则,本文对企业建议如下:
(一)针对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集团企业的策略建议
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是一种相对集权的管控模式,根据集团公司的层级管理,出口子企业有一定的决策权限,套期保值工具一般纳入集团公司的《金融工具管理制度》,属于集团严格管理业务领域,具体操作需要董事会、“三重一大”等集体决策机构的层层审批,与套期保值组合策略及时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相悖。因此,需要企业提前谋划,预先授权。
建立授权限额日常标准和特别标准。根据企业流动资金流转周期、安全资金额度和风险偏好,确定授权金额上限的具体金额,结合记账汇率和汇率走势,伺机切割分批叙做。
建立授权反应联动机制,确定叙做远期合约的上下临界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市场的资金需求曲线,较灵活地选择“T+1”-“12M”远期合约期限,集团母公司授权确定出口子公司远期贬值预期和远期升值预期的临界点值,择机叙做远期结售汇业务。
对留存或交割前的存量外币遵循期限匹配的原则,选择外币保本型理财产品或外币定期存款嵌入远期结售汇合约,从而适度扩大外汇收益。
实际操作时,企业严格按照授权确定的最高限额、汇率高(低)临界点值叙做,一旦触发临界点值,企业根据授权开展合同签订,叙做远期结售汇业务,增强业务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针对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集团企业的策略建议
与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集团企业相比,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是一种倾向于分权的管控模式,出口子企业的管理自由度较为宽松,由于本文所阐述的策略重在规避外汇风险,以保值为根本目的,不在于金融工具的套利。因此,出口子企业的灵活性较大,可以在锁定外汇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地嵌入境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期权和外币保本型理财,进一步扩大外币收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Michael Goold,Andrew Cambell,Strategies and Style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