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剖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业协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中对私募行业的影响,阐述了在现行监管环境下私募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私募基金 监管 投资 自律 发展
2016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继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的公告》等一系列监管新规及公示制度,从管理人资质、产品备案登记、机构内部控制、产品信息披露、产品合同条款到基金的募集及具体的投资操作流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源头对私募行业进行肃清、监管和规范。自此,私募行业彻底告别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完成了由自律行业向监管与自律并重行业的过渡。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6年7月15日最新公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24,09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了登记, 32,355只私募基金完成了备案,认缴规模达到6.83万亿元,其中实缴5.58万亿元。合格私募基金从业人数带到40.25万人。从正在运行的基金总规模来看,管理规模处于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367家,规模处于50~100亿元的管理人134家,规模在100亿以上的管理人117家。
2016年可谓是私募行业的监管年、改革年和重生年,虽然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后续一系列相关解释,结束了私募行业完全无法可依、自由生长的态势,但是依托2015年上半年二级市场的大牛市,以及管理暂行办法具体细节处理模糊不清的情况,私募行业依旧处于快速膨胀发展阶段。2016年起,证监会和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继出台并落实一系列监管新规及相关公示制度。随着监管层对私募投资基金不断收紧的监管措施,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争议。但从2016年上半年的私募行业市场整体表现来看,私募市场正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2016年上半年私募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登记备案的管理人总数下降,百亿规模以上管理人增速明显
截至2016年6月底,已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由去年年底的10,965家减少至10,747家,降幅约为2%。但与此同时规模在百亿以上的管理人数由去年年底的87家上涨至117家,涨幅高达34.48%,其中证券投资类23家,占比20%左右,一改前期股权投资类私募和创业投资类私募规模庞大,证券投资类私募规模较小的情况。私募行业此次虽然因新规实施面临着行业洗牌以及短期行业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行业规模有所收紧。但长期来看,最终将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对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失一件好事,私募行业小而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所改善。
二、清盘产品数量激增,提前清盘产品占比近十分之一
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有2,209只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其中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915只,占比9.2%。此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私募基金产品清盘潮,主要原因在于2015年上半年大牛市,成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呈井喷式的增长,而此类产品的期限大多为12个月以内,大部分产品到期清盘。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年初的轮番股灾轰炸之后,净值逼近或跌破止损线,管理人主动或被动提前清盘。实际上,提前清盘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风控措施,使得投资者的损失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累计超过1万家的空壳私募被注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中关于“如果不在2016年8月1日之前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空壳私募将被注销牌照”的规定,掀起了一场私募界的“保壳大战”。根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8月1日,已有累计超过1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今后,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机制将常态化,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提交法律意见书的管理人,今后仍有可能面临注销危机。
四、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步伐放缓,开始出现私募转公募的势头
在2015年掀起的轰轰轰烈的公奔私大潮下,奔私公募基金经理接近250位,其中有近20位是投研总监和总经理级别的大佬,其中还有不少高调奔私后直揭公募疮疤。然而,大部分公募大佬受高仓位投资、过度集中权益类资、追逐相对收益等公募操作的惯性思维影响,高调奔私后业绩不佳,产品出现亏损甚至提前清盘的情况。
今年以来,伴随着私募行业的监管不断从严,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谋求进入公募领域,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经理们开始谋求回归公募基金。截至目前,虽然政策上允许私募基金公司申请开展公募业务,但并无实际私转共的成功案例。必须对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清楚明。因私募业务开展情况不佳就盲目申请公募牌照,不仅耗时耗成本,对其未来的发展更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即使成功拿下公募牌照,如何做到公私募差异化、特色化管理,如何有效维护公、私募投资客户的利益以及如何有效避免利益冲突都是管理人不可避免的难题。
五、开展全球性投资的私募机构数量逐渐增长,但纯海外企业投资凤毛麟角
由于A股市场行情走弱,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开始着眼于海外市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59家私募机构发行了76只海外基金产品,但投资标的还是主要集中于在海外或中国香港上市的具有中国概念的上市公司,真正进行全球性投资的私募机构屈指可数。
六、证券类私募基金FOF数量及规模都出现大幅上涨
截至2016上半年,我国FOF产品的发行量达828只,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我国FOF产品在经历了2015年的井喷式增长后,2016年上半年势头依旧不减。中国基金业协会秘书长贾红波近期在协会举办的量化对冲论坛上表示,协会最近在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私募FOF的发展,计划在近几年培育出一百家左右比较大型的FOF机构。
FOF主要具备两大优势:一是FOF能通过多种策略的资产配置组合为自身缺乏资产配置经验的投资者争取到中低风险、中高收益的业绩目标;二是通过分散基金经理及其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来分散单个基金黑天鹅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七、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开始着手建立私募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度存在违法失信记录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1家。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私募行业出现的违法失信行为主要包括宣传虚假信息、违反合同条款、妨碍监管调查、以及登记备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资金募集、投资运作等方面的违法失信行为。这些问题不仅损害大量投资者利益,而且有损私募形象、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工作部署,本着加强金融诚信监管,提升资本市场诚信水平的宗旨,证监会和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开始着手建立私募行业信用积累和失信约束机制。截至目前基金业协会已发布《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的公告》,并于2015年11月起每月对失联私募机构进行公告并追踪前期失联私募机构的最新情况。未来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拟搭建私募行业信用数据库,并对存在失信记录的机构和基金经理进行相应的处罚甚至取消从业资格,以完善私募行业的信用水平。
八、新三版重新对私募机构准入
在对私募行业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证监会也加强了对私募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去年12月底,社会各界对新三板挂牌的私募机构融资金额大、次数多、募资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质疑,证监会因此暂停了私募机构的挂牌和融资。在2016年5月举办的中国私募基金业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明确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将恢复在新三板挂牌,同时开展私募机构新三板做市试点工作。私募参与新三板做市将有利于新三板定增基金的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刺激新三板市场活跃度,同时也帮助私募管理人扩大其现有业务模式,建立新的业务增长点。
结合2016年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私募新规和上半年私募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私募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小而散”转型为“大而精”,一些规模小、业绩差的私募管理人将逐步被市场淘汰,百亿以上规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日益做大做强,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将出现细分龙头。
第二,监管呈现常态化,私募管理人将不断加强其自身风控合规体系建设,整个私募行业的风险监测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
第三,私募基金的投资方向更加多元化,随着国家金融改革的不断加深,后续会不断开展私募基金新领域投资试点工作,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将不仅限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定增、固定收益类产品,还将更多地向FOF、海外公司股权、新三板做市等领域逐步发展。
第四,行业公示制度逐步完善,私募机构的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私募行业将逐步向行业监管与机构自律并行的趋势发展。
今后监管机构还将出台更加细分的连续性监管政策,在保证私募行业有效运作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监管机构还将鼓励私募行业进一步完善自律水平和自愈能力,鼓励行业内机构在一定的自愈周期内利用风控机制完成自我修复。通过鼓励私募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和经济转型,从而缩小我们与发成熟金融市场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吴启豪.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2.
[2]卢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现状及行业发展展望[J].中国外资,2010.
[3]田晓林.我国私募基金:威胁、出路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06.
[4]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顾问?2007.
作者简介:胡旻(1990-),女,江西人,本科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学-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