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校园公共空间应急设计研究*
——智慧校园空间的有机秩序

2016-09-09 02:22鲍小龙BAOXiaolong杨先艺YANGXianyi汪笑楠WANGXiaonan秦思远QINSiyu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导向应急校园

鲍小龙 BAO Xiaolong 杨先艺 YANG Xianyi 汪笑楠 WANG Xiaonan 秦思远 QIN Siyu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11校园公共空间应急设计研究*
——智慧校园空间的有机秩序

鲍小龙 BAO Xiaolong 杨先艺 YANG Xianyi 汪笑楠 WANG Xiaonan 秦思远 QIN Siyuan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校园公共空间的导向与应急已经成为校园应急突发事件预案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保卫学生安全的防火墙。大学作为一个大范围的建设、非机动车辆与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正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安全与保护工作。“安不忘危,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在此情况下,校园应急空间的系统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公共空间;应急;导向;标识

一、前言

早在16世纪,意大利伟大思想家、诗人波特若说过:“世上有两种把尊严和声誉提高到某种极高地步的方式,一种是武器,另外一种通过书籍,前者以冰刃求诸与战场,后者则是以书笔求诸于学院”[1]。 1911年,清华大学大礼堂落成时,该建筑被认为是公共演讲和民主的象征。大学校园被赋予重要寄托情怀,乃至对城市和地区经济有着积极作用。而当下校园公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校园角色对学生及城市发展的意义。高校整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显得相当被动,如武汉理工大学,珞狮路、工大路、雄楚大道道路建设穿过校园,将校园劈成了若干块,从而无形增加了许多安全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推广,以及高校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校园公共空间及应急的建设和发展在武汉乃至全国都已经相当迫切。

校园应急空间从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能指,校园外在形式”到“所指,校园应急空间的本质”;从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放弃康德知识与信仰的直观说”到“人类所有经验组织都是符号活动,并由感觉活动、经验至符号活动的渐变”。从设计的本质指明了校园应急空间的需求,而中国同济大学教授王伯伟先生从中国国情说到:“相当一些学校建成了巨大而又空旷的广场,壮观而又虚假的轴线以及高层标志性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大学校园膜拜学术、理性、学校竞争实力甚至是领导人的政绩”[2]。因此,在促进校园产业、实施校园自主创新战略、构建校园安全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大学校园的公共应急空间应该成为校园发展的有力保障,将有助于实现创新校园、世界校园等发展目标。

二、校园公共应急空间预警设计诉求

英国2005年出版的英国政府PPSI政策《规划政策说明:实现可持续校园的发展》中规定到:“高品质的高校空间应确保实用、耐用和可以接受的场所,是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有的高校地区内开展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及预警以避免开阔空间、应急空间的减少”[3]。

霍华德在《明日田园城市》中说到:“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不是靠反省,唯有看行动。看你尽责任的态度,便知你内心如何。然而什么是你的责任?当前的需要!”[4]预警原则作为应急设计的可持续性校园原则,指由政府、科研机构和个人所作出的决策必须承认并允许“不确定性”条件存在,特别是这种不确定性对校园规划及校园安全环境潜在影响。20世纪60年代,设计学家巴巴纳克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和《寂静的春天》的相继发表,设计师开始从设计层面重视社会责任,设计功能也发生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享”这一设计过程转变,安全应急设计成为社会属性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英国设计委员会开展了“改善学习环境运动”(Th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ampaign)的活动。2005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安全:设计承担的风险”(Safe:Design Takes On Risk)的设计展。在1992年,在UNCED高峰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为了社会安全、环境保护,各国政府应视自己的情况广泛的采纳“预警”原则,推迟采取“有效代价”的措施去阻止环境恶化的发生。高校都将准备采取预警行动去限制对存在潜在危险性的资源的利用以及存在潜在危险物的扩散,以相对低的代价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日后更严重的灾难或由于行动延迟而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的时候,预警原则尤其适用[5]。2011年,弗吉利亚理工学院教授们主持校园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发(SINERGY:Campus 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System),为开放的校园环境、安全的校园氛围提供条件。

三、校园公共应急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校城关系”(town-grown relationship),是西方语境里用来形容高校和城市关系的专有名词。早在1209年,随着校园复杂系统程度加深,市民与牛津学生之间关系不友好,部分牛津学生跑到剑桥镇建立了剑桥大学[6]14。随着校园联通程度不断扩大、互联单位互动强度的增加、互联单位数量的增加,导致校园应急不确定概率的增加。当下高校与城市也时有冲突,达成平衡并非易事(见图1)。

图1 高效应急导向的复杂性

大规模的扩招、校园空间的复杂化、经济与技术的发展都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加激烈的、综合的方式去组织空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著作中首次提出“风险校园”、“风险社会”的理念,风险校园具有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不断演变的人为非常规、非确定性因素;二是现有校园框架组织及校城关系朝着更加交织、聚合和隔离形式的转变[7]18。在高校空间复杂化条件下,校园公共空间在评估、认知和传达不确定性及风险的不同基础,在总体的空间规划决策和个别项目方案这两种水平上认识到不确定性的存在。

四、可持续的智慧校园公共应急导向系统

可持续智慧校园公共应急系统基本原则在于使校园空间成为一个合意的伙伴,在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帮助感知者形成连贯的、有意义的、动人的意向。

图2 同济大学紧急求助装置 

2011年3月7日,“完善校园公共应急响应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开题报告会在北京翠宫饭店顺利召开,中国高校安全问题已经开始在各个高校展开。现在的高校应急信息导向系统要求将空间预警及情景识别结构化和系统化,文字简洁、图形适用、符号淳朴地融入校园公共空间,融入到“校园大导向视野”,其在形式上是空间的传递者,在功能上是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动态线,在社会上则是智慧校园校应急指导方案。同济大学因地制宜地在三好坞旁设置的紧急求助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信息导向系统为其校园空间的预警和情景识别提供保证,以智能化推进新型校园(见图2、图3)。

智慧校园的应急系统,芦原义信认为:“公共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功能的外部空间环境,在形式上更加符号化,是比自然形态更有感染力的组合空间”[8]。应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校园稳定性”途径出发,以校园安全带上的“稳定地带”为中心,作为生物师生廊道、师生中心,在其周围形成外部空间;或从美国“绿色廊道”途径出发,调节群体动态结构,促进师生群体与公共空间的适应流动[9]68。在智慧校园空间设计中,一个完整的空间是由相互平衡良好的力持续作用而形成的。精致的日本校园公共空间借助于细腻的维护和一系列的复杂文化关联;正统法国校园空间同法国浪漫主义的壮丽轴线一样,借助于大范围形式的力量和显示这种力量的意愿。

图3 上海交通大学导视系统

五、校园公共空间应急导向系统的基本要素

公共空间世博会总设计师林选泉对世博会的设计思路始终贯彻的是“功能导向第一位”、“经济实用不摆花架子”、“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兼顾景观的艺术效果。

1.校园应急设施导向

现在国外一些知名高校逐渐开始使用手机基站、WI-FI嗅探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客流实时统计和预警(见图4),并根据客流量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把高校应急最重要的监测与预警结合了起来。校园公共应急设施对学生、出行、活动提供必要需求的各种公共性、服务型设施,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校园家具”,完善的校园应急设施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发展水平与校园生活质量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武汉理工大学校内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候车亭、候车廊,不能为学生井井有条的安全候车提供条件,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交通导向标识、公共厕所、时钟电子信息系统、校园避难所等公共设施,随时威胁着校园应急安全。韩国首尔大学把公用电话亭扩展为保护路人安全、免受打扰的“避难所”,可以为受到安全威胁的师生提供应急庇护,摁上按钮后电话亭会自动关闭,同时会响起报警器和警报灯(见图5)。随着学校空间复杂化、人流多样化,安全的校园设施对于视觉引导、限制有着重要意义。一件优秀校园公共应急设施除了功能良好的识别性、造型的审美性、设施的系统化、视觉的安全化,还需要给校园公共空间建构健康的安全导向,如被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的德国设计大师Konstantion Grcic的Chair One(混泥土基座),将实用性完美的融入人文主义公共设施中,可用作校园家具的公共座椅[10](见图6)。

2.校园应急标识导向

良好的校园应急导向系的基本要素是由图形、符号、文字及校徽等组成,校园导向要求信息高度概括话、凝练化,具有更加直观、直接的信息传达作用。

图4 弗吉尼亚大学应急导向系统

图5 韩国首尔大学的公用电话亭可成为应急“避难所”

图6 Chair One椅子

从校园应急标识的性质来说,高校应急标识主要有引导、说明、导游、名称、及限制应急导向五类。应急引导标识是通往避难所及其它安全目的地的方向的说明;应急说明导向标识表达的是信息生产者的意图和设计功能作用;应急导游导向标识出设施所在位置与整个高校位置的相互关系;名称应急导向标识标明单体区别于其它单体;限制导向应急标识警告注意行动环境安全及理解信息秩序。高校公共空间所要求的标志三要素对所有使用者来说都是舒适安全、容易理解并充满魅力的空间。

基本要素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应急导向系统的风格,一套完善的基本要素体系是应急导向系统设计取成功的关键。在复旦、同济大学,每一个物象的应急标识导向都存在个性特征,甚至是解析传承模板,同济的建筑风尚围绕标识的是丰富的质感肌理,复旦的人文思潮围绕标识的是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见图7、图8)。校园形态情趣及环境状况多样性,要求我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索。

(1)高校“无障碍”标识导向设计

德国设计大师恩斯特·卡西尔提出“符号的动物”,说的是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通过视觉思想这个符号,赋予设计以新的生命。高校无障碍标识导向主要包括方向标识和应急出口标识。应急出口标识应使用绿色背景下的白色字体,字体应不小于 75mm,可能的条件下可使用100mm字体;且应尽可能悬置灯具下面,这样标识两边都可得到均匀的照明,照明亮度应高于普通照明亮度,灯具功率为25 ~ 40W[11]67。高校作为人流最为密集、公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导向标识的节点应该显著。 主要目的地以外的导向标识,如询问处、卫生间、逃难出入口、火灾报警器等,需要将其设置在很容易看见的地方。如上海大学中的应急电话( Emergency Phone )设置(见图9):“按一下‘通话’键,值班员应答后即可通话,按‘通话’键结束通话”。为高校无障碍标识导向设计提供公共紧急救援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图7 同济大学标识 

图8 复旦大学标识

图9 上海大学的应急电话标识导向设计

为高校视觉缺陷者设计的标识导向,对视弱者甚至是全盲者来说,需要通过声、脚、手感三位一体来导向。醒目的字体风格、大小、字高宽比及间距使导向信息更容易理解;明晰图形标识亮度越大,情景识别度越高,可增强视觉冲击力;触知标识图与语音助手是针对视觉缺陷者的典型标识,增加弱势者正确获取信息的机会。日本校园盲人使用的指路器,校园路口的盲道设置有安全扶手、有浮雕的地图、布莱尔的点字凸字、凹凸图形等空间导向才能正确传达出信息(见图10)。根据人体工程学标准,字符可根据以下公式的建议取值:H=0.0022D+25.4(K1+K2);H=字符高度(mm);D=视距(mm);K1=与内容重要性的相关系数,一般情况下取0,重要情况下取0.075;K2=与照明条件的相关系数,根据照明调价的很好(0.06)、好(0.16)、和一般(0.26)分别取值。当人眼与目标距离小于500mm,盲人使用的指路器,文字大小不能小于2.6mm[11]77。

图10 日本校园中盲人使用的指路器

(2)校园“无障碍”标识导向设计的依据、标准和原则

美国思想家、建筑师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开明、解放的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捍卫民主自由生活信念的手段之一,而校园公共应急空间则是保证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然能留下来的那部分东西——教育与安全。我国校园公共图形导向的量化化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国际校园标准的研究和转化;二是根据国内需求,自行研究和制定部分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如《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该导向系统中定制的信息符号高校导向系统,能让不同地区、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在校园的各公共场所内有目的、快速的活动。196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交通标志会议上,确立了标志所具备的条件是明确性、最小限度的歧义、标准型和反复性等。1997年,我国《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GB/T16903.1)确定了高校标识的一般设计原则[12]:一是醒目清晰,易于理解,视觉设置的人性化;二是符号细节尽量少,易于其它图形符号相互区别;三是对称式结构,风格统一,避免使用带有隐喻方向性;四是颜色区分设计,系统的连贯与衔接性;五是艺术与地域性,形象与趣味性;六是公众参与。

上海虹桥二号航站楼标识集应急、无障碍、便利功能,体现理性和务实的精神,这也是我们高校公共空间应该学习功利性功能、可以直接全面解释事物本来面目、达到与受众沟通的目的(见图11)。

图11 上海虹桥二号航站楼标识设计

3.校园应急道路导向

道路是校园公共应急信息系统的交通模式。早在文艺复兴,达芬奇就提出了“人车立体交通分流”的天才设想,校园空间设计的目标是在应急、功能、道德、美学方面得到满足。美国建筑史学家鲁道夫斯基指出:“道路是公共空间的母体,是校园的血脉,也是校园培养的基地。道路的行为环境功能像人跟随人性似的,服务于周围的设施”[13]。交通安全导向就要求:一是通过人行地道、校门后移、人行天桥;二是引入与干道垂直相交的次要道路;三是对安全性的另一种考虑是鼓励步行方式;四是实行人车系统彻底分流。

武汉理工大学东院西院、同济大学、沈阳大学正门外一度交通繁忙、事故频繁,后来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规划了人行道、红绿灯管制及车行地下通道、开口与主道相交或垂直的次要道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校园公共空间的安全。交通导向另外一种方式是步行方式,对于高校的步行道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是能够安心居住的步行导向,二是有精彩生活的步行导向,三是看做是自己家乡的亲切步行导向。

道伯尔认为:“对于理想的步行区域,900亩适合大学校园,高校公共空间设计应当按照“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机动交通和停车场应当被限制于安全和必要区域”[9]157。人体工程学表明人的步行距离在300~400m,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m,当步行距离超过500m后就有疲倦感,就需要休息的场所和设施,贯彻步行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步道系统。因此推广道路系统节点细部设计、慢性系统、人行系统和调整校园规等策略对于补救安全空间有着重要作用。道路系统节点细部设计的大小、尺度、特征应当有利于诱发交往行为及安全应急功能,能够唤起场所感、增加空间质量供人交往;慢性系统指的是增加区域公共交通密度,设立自行车校园公共租赁点及步行系统。

4.校园应急空间形态导向

日本建筑师高桥靛一将世界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结构分成一体型(形态简单性)、分割型(特异性)、结合型(连续性)、复合型(统治性)和分散型(方向差异性)。哈佛大学教授马查多、丹尼斯提出填充概念,主张开敞空间为校园空间主体,新建筑应尊重和延续原有校园形态,确保校园空间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高校的形态对于应急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9。

俞孔坚认为,校园空间安全格局由校园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校园的空间运动反映了师生扩散和维持的动态结构,从而形成校园公共空间的“过程动态曲线”[9]88。校园安全格局强调通过控制校园景观或区域中关键点,在不同层次上维护或控制景观中安全动态曲线。北京大学行政与广场为外部,学生建筑为后部,注重校园空间形态的仪式性和序列,讲究内外区别,从而保障了校园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及应急性。武汉大学轴线对称、主从有序,围绕着珞珈山形成自然围合形,因而校园集散有了更大的有机线,建筑个体、建筑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在安全导向方他们是依据因地制宜的形态手法组织交通,在视觉上、心理上形成“安全形态线”。武汉理工大学合并后就是典型的枝状形高校(见图12),东院的桂竹园和思源广场、西院的飞马广场、鉴湖的鉴湖广场、南湖的博学广场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轴线空间,创造一些大面积的聚合空间、高潮空间,以此形成安全应急空间。

图12 呈枝状分布的武汉理工大学

一些高校空间存在“校园美化运动”、“校园化妆运动”,最突出的问题的形体问题—空间无层次、安全无动态、聚散无离合等[9]73。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由于在尺度、应急、交通等方面遭受批评,认为新校区尺度过大,并且存在“存在大构图的意志”,形体阵发性的特点导致通行距离、安全应急、交通堵塞、建设浪费等现象。福州中医大学的广场,片面追求豪华气派,把人当做蚂蚁,缺乏安全动态,违背校园初始规划的“山水学村”的美丽校园意图。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空间形体主张“理材”、“因材施教”利用校园自然山水,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如利用狮子山、野芷湖形成的生态旅游线路,成为校园公共空间应急形体细节设计的典范。在上海,所有的高校的桥都被统一为黄色,保证整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外立面色彩、肌理、凹凸等强化了视觉安全模型,以此增加视线分析,进行安全应急空间导向,达到视觉关系与安全关系的统一。

5.校园应急符号导向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指出:“人类所有的思想语言、心理环境、行为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其把行为经验活动分为符号、经验、感觉活动三个方面”[14]。传统的“自然如树,建筑如巢”符号导向、西方的“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符号导向要求我们尊重历史文脉,塑造有地域特色、思想表达、安全预警的校园符号导向。漫长的严寒使丹麦、芬兰校园偏爱砖红色的暖色彩与木材的机理质感;法国自由、浪漫的绘画流派使法国校园空间偏爱朦胧神秘形式和对色彩的暧昧;意大利不拘礼节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校园空间常常以娱乐、戏谑、玩笑的手法来表达时代的平庸;“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诗情画、“内外兼修”的清雅意境使中国校园空间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耐人寻味。

性格不同的校园就有不一样的公共应急空间,就需要校园采取不同的安全空间手法,有庄严理性的空间手法,有动态活泼的空间手法。为用户设计的美国NBBJ设计公司,为美国的卫斯里大学设计了一条著名的“詹姆士·杨步行道”的信息空间。其联系着生活与教学空间,这校园人行步道上的功能极大丰富了单纯的校园通道符号,通过观赏区、休憩区、绿化区以及步行道的设计解构,从而形成了有特色、有思想、有安全的校园文脉公共空间。日本早稻田IPS信息系统研究生院运用简洁明快的自然石头导向,自然材质作为视线引导,灵活、随意的结构空间形态与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呼应,方便这里的人流聚散,并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武汉理工大学三校合并后,对校园符号、行为环境、信息导向作系统的组织,校园内创造出马踏飞燕的文脉、光纤材料的严谨,校外创造出校城和谐、安全整洁的外部环境。

五、校园公共应急设计研究的系统性方法

凯文·林奇指出,“典型的校园空间导向分布(见图13), 校园应急导向多半是按照标准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动态顺序,形成了空间行为的递进,不但让带着行为目的人们实时感觉到‘我的行为方向没错’,而且感觉行为目的地‘就要到了’。一旦行程中包含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不断地到达或经历一些次要目标,凭借这些自身特征,出行就具有了意义,因而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体验”[15]。

图13 典型校前导向元素示意图

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专家道贝强调大学校园是动态规划设计,应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如当下基于GIS系统的校园应急公共空间动态优化设计,对校园安全应急和避难疏散通道给出定量总体的优化设计[16]。校园动态线主要由总体设计负责,并参考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去规划设计。其从空间、时间角度确定设计对象和活动特点、范围去美化日常生活,使大学生自由自在,赋予他们对于身居校园空间中的一种亲切感、领域感、安全感,能够像俞孔坚先生校园“耕读”一样,通晓行为环境、诠释校园新意义。

校园公共空间应急信息设计系统要求校园在应急信息的预警、校园应急行动小组的支持、校园应急通信手段、校园应急避难所的改进。当政府、有关组织、学生、各校园提供不同类型的灾害信息时,可以由各方方便地分享和自由地获取所需信息。如日本校园空间的PF平台(Disaster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这是日本校园一种常见的标准化信息格式的信息共享系统[17]。美国校园已经全覆盖校园公共空间应急常识(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信息平台,校园每年定期组织的“shake out”演练、“七步自救法”等有效校园应急活动。2013年,重庆的西南大学、交通大学已建成市级校园应急避难所,为校园应急不确定因素的危机事件提供保障。

六、校园公共应急空间的“引导·治理”

美国校园公共空间救灾管理机制包括减灾(Mitigation)、备灾(Preparedness)、应急(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一是校园减灾引导设计:主要采取尚未发生灾害状况之前的预防性措施及校园软硬件设计,消除不确定因素,以此降低校园危机状况发生的概率;二是校园备灾引导设计:校园整体公共空间的规划、预警政策、危机演练等都是能让校园危机或损失降到最低的设计引导;三是校园应急治理设计:当受到灾害的时候,在备灾的基础上实时掌握校园危机信息,快速、秩序的开展校园危机救援治理;四是校园复原治理设计:灾害后的复原工作治理,使校园公共空间能在短时间恢复原有的运作机能,并防范其它引发的校园次生危机灾害[7]238。

理想的校园引导治理,可以参考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的理念,让大学的使用者、管理者和设计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使得决策治理成为校园应急空间的核心。独立的校园应急空间引导与治理的日本则把校园应急空间设计分为“日常防备设计”、“危机应对设计”,由校内外、各专业领域和各层次力量组成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系统。一个整合的、多方参与的决策过程,可以优先缓解并预防因大学和城市发展而带来的安全应急及冲突问题[6]166。引导在校园公共空间内对交通流线、信息设计、应急导向实施安全预警管理。治理则是通过规则、信息进行疏导,通过对规划线、应急设施、标识等手法的配合,才能进行安全引导功能。

多方参与、合作决策、校园自主、迈向大学之都。治标仍需治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安全应急空间意愿,发展与应急的关系才能得到平衡。

[1]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

[2]王伯伟.给下一轮太平盛世备忘录—大学校园建设的人文性再思考[J].南方建筑,2009:23.

[3]鲍小龙.速度与力量:城市景观的仪式[J].设计艺术研究,2015(2):25.

[4]霍华德.明日田园城市[M]. 金经元,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98.

[5]麦克·詹克思,伊丽莎白·伯顿.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M].周玉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3.

[6]陈瑾羲.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4,9,166.

[7]万明国,陈萌.非常规灾害应急社会保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8,238.

[8]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8.

[9]吴正旺.大学校园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8,157,88,73.

[10]杨明洁,吴佳青.公共设施与导向系统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0.

[11]王小荣.无障碍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2011:67,77.

[][]

[12]戴志中,肖晓丽.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0.

[13]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97.

[14]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5.

[1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1.

[16]赵来军,王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8.

[17]姚国章.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Japan:Researches and Lesson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

(责任编辑 曾琎)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y Design of Campus Public Space: Organic Order of Intelligent Campus Space

Orientation and emergency of campus public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ampus emergency contingency plans,and to become a secure fi rewall to protect students. University as a public space with wide range of construction, non-motorized vehicles and crowded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and protection from of students. "Never relax your vigilance while you live in peace,check erroneous ideas at the outset, precautions avert perils”. In this case, a systematic study of campus emergency spac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 cances.

campus public space;emergency;guide;sign

J0-0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1.011(0050-09)

2015-12-23

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155216002,即“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鲍小龙,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杨先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笑楠,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秦思远,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导向应急校园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偏向”不是好导向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