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社会系统分析-基于AGIL模型的考察

2016-09-09 06:20杜为公高佩玉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23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市民化武汉市适应性

王 静,杜为公,高佩玉(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23)

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社会系统分析-基于AGIL模型的考察

王静,杜为公,高佩玉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23)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问题.采用AGIL模型对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发现,户籍制度引起的农民工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低,政府为新增一个城市户籍人口增加的财政压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滞后,是阻碍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推进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政府应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承担公共服务成本,依托市场资源分担成本,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改革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武汉;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武汉市达到退休年龄的老龄人口将超过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以上,预计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5%,武汉市将成为重度老龄化城市[1].为此,武汉市于2015年正式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又称农民工)有序向市民转变,保持城市发展的活力.然而,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只限于经济交换关系,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获得报酬,但城市却拒绝其社会融入[2].未整合的城市系统、不融合的社会环境和城市心理排斥,成为农民工不能彻底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3].未被彻底打破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并导致城乡福利水平的显著差异,也是造成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重要原因[4].学界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系统进行研究的较少.基于此,构建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社会系统功能的模型(AGIL模型),围绕农民工、政府、制度法规和城市职业教育培训四个子系统进行探讨,找出各子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AGIL模型

AGIL模型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用于分析社会系统功能的模型.Parsons将整个系统分解为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四个部分,各子系统又再分为子子系统,整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达到均衡状态,并根据子系统的不同功能构建AGIL模型[5].各子系统的功能包括适应(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内外交互,即适应性),目标(系统确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整合(协调各系统作为整体发挥作用),模式维持(保证系统自发良好的运转),简称为四个功能分析范式[6].相比于其他分析模型,AGIL模型最大的优点是不仅知道系统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还能方便找到系统发展变化的原因.

基于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情况,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AGIL模型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AGIL模型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四个子系统及相互关系

1.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Goldscheider[7]认为,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促进城市发展进步的基础力量,但由于农村与城市在习惯、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农民工不能适应城市生活、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的问题,实际上这又阻碍了城市发展进步.农村到城市的移民的适应性表现为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他强调变化和过程,移民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根据Goldscheider的观点,可将武汉市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性划分为经济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三个层次.

(1)经济适应性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必须的最低消费收入的能力.2015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鄂政发〔2015〕49号),拟将现行的1 300元、1 020元、900元三档依次调整为1550元、1 320元、1 225元、1 100元四档,平均增长21%.再加上各种加班和补贴,武汉市农民工人均月工资预计超3 000元.据调查显示,2014年武汉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6 976元,武汉市房租价格最低在400元/月左右[8],除了必须消费外,多数农民工群体并不进行其他消费,说明武汉市农民工经济适应性较强.

(2)社会适应性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和环境的能力.提升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原市民广泛交往是农民工提升社会适应性的主要手段.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仅占11.4%,其中占67%的受访者会选择自己的老乡及亲朋好友作为社交对象[9].武汉市农民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认定为农民身份的占57.9%[10].这说明武汉市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受到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民工与城市原市民交往不密切,社会适应性需要提升.

(3)心理适应性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标志,农民工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城市社会适应性的深化.武汉市农民工中占1 9%的受访者认同自己是城市居民[10].2015年6月,武汉市总工会发布《关于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的通知》,旨在使农民工在各行业入会率普遍达到8 5%以上,工会等非赢利性组织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农民工的归属感.且武汉市城市居民中占51%的受访者并不排斥外来打工者[9].这说明武汉市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城市,但受户籍制度影响而产生的较低社会适应性导致农民工的心理适应性难以提高.

武汉市农民工的经济适应性普遍较强,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有待提升,尽管武汉市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城市,但还没有完全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上难有较大提升.

2.政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

政府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的制定者,又是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者,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能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又能保障社会系统的稳定.新型城镇化条件下,政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目标是在城市生活的人群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需要政府在理念上重视,在制度上保障,并合理核算成本.

(1)政府理念是行动和决策的指导思想.2015年武汉市政府注重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定新型城镇化工作要点,要求按照自愿、自主等原则,到2020年前解决"3个100万人"的农民工问题,实现市内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11].

(2)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正常发展的保障,保护农民工权益成为制度设计的重要部分.武汉市政府不断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发展.如针对保护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出台《武汉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针对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出台《武汉市建设领域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办法》;针对农民工的入户问题,试行积分入户制度等.

(3)成本是政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财政支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以城镇户籍为识别标志的公共服务差异化配置机制,使得农民工能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借鉴成本测算方法,采用每增加一个城镇户籍人口所需要的全口径公共财政支出(expenditure)的增量来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12].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以全口径公共财政支出作为因变量,选取城镇户籍人口规模(urban)作为解释变量,构造线性回归模型,即:

武汉市城乡户籍人口及财政支出情况见表1.

表1 武汉市城乡户籍人口及财政支出情况

据此得到回归方程为:

目前,武汉市已在理念上认识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并在立法层面不断完善以促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武汉市应积极承担公共成本,并依托市场资源分担部分成本压力.

3.制度法规对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社会资源的规范和整合

制度法规是最权威的控制手段,是政府理念的结晶,也是政府行动的准则,承担着维护各方利益,促进社会资源规范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资源的规范和整合需要制度法规来保障.长期以来,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及维权成本的高昂,多数企业存在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农民工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此,武汉市政府正制定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法规,加快立法的完善,并不断精简维权过程,努力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针对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武汉市政府已出台《武汉市积分入户管理办法》,并努力在试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办法.

制度法规对武汉市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相关社会资源的规范和整合,表现在土地、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住房几个方面.在土地方面,以自愿为原则,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依法有偿退出的有效机制,建立并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正当权利.在教育方面,落实随迁农民工子女在武汉市本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的政策,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及异地中高考的政策予以落实.在社会保障方面,把进城落户农民工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对接,统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方面,将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住房方面,实现对"城中村"的棚户区改造,将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民工基本住房需求.

制度法规对相关社会资源的整合应以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汉市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变,但相关制度法规还有待完善,统筹城乡建设还需要武汉市政府作出不懈努力.

4.职业教育系统对农民工市民化潜在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对农民工市民化发展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培训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将农民工改造成市民的过程.从改造人的角度看,将农民工改造成真正的城市市民的过程不仅需要城市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配套环境的完善,更需要一个长期浸润式的"大教育"环境[13].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市民化的能力,而教育能有效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农民工向市民化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学院是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武汉市现有53所职业学校,但受传统教育和"学历至上"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更多采取以学历补偿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提供的教育层次较低,内容单一,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员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部分职业学校的做法等同于廉价劳动力中介,这对旨在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其向市民化的转变.近年来,武汉市社区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武汉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大多数社区教育主要以青少年素质教育、老年文体及娱乐活动为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且社区教育的规模还需要发展壮大.

武汉市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设施比较完备,但缺乏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社区教育还有待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工向市民化转变的巨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推进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下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四个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存在问题.农民工子系统中武汉市农民工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低,政府系统中武汉市政府为新增一个城市户籍人口增加约10万元的财政压力,制度法规系统中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职业教育系统中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落后,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问题相互影响,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难度加大.为推进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改革流于形式,与农民身份相关的相应制度还未完善,如劳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有条件的户口转变,积分入户制度的试行引人关注,但主要针对的还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农民工.政府应将农民工的流动纳入社会结构变迁体系,促使农民工的职业转换与居住变迁、身份变迁同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逐步放开户口迁移政策,从而降低农民工的自卑心理,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适应性.

2.积极承担公共成本,依托市场资源分担成本

公共成本是指新增城镇户籍人口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成本总和.尽管根据测算,武汉市新增一个户籍人口需要增加10万元左右的全口径财政压力,但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区服务及娱乐设施等惠及广大城市居民的公共设施,应积极承担公共成本,同时保证基本公共项目向农民工开放;对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应建立明确的制度法规并保障实施,促进社会资源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确定合理的政府、社会成本分担机制.

3.完善制度法规,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统一的,农民在城市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我国户籍制度等多方面制度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严格的身份和地域指向.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对接上,武汉市相对比较进步,但相关制度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惠及所有在武汉市生活的城乡居民的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4.改革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上都表现出不同,这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加深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了解,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培养其市民意识.武汉市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但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待创新,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提高农民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武汉市政府应主导并协调相关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对农民工采取"起点低""收费低"的办学模式,扩大农民工的受教育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1]王雪.武汉65岁以上人口首破百万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EB/OL].(2015-02-03)[2016-02-05]. http://hb.ifeng.com/economic/detail_2015_02/03/3513901_0.shtml.

[2]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67-69.

[3]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122,244.

[4]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57-61.

[5]PARSONS T.Social system[M].London:Routledge,2013.

[6]江立华,符平.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外部环境分析-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06(8):118-122.

[7]GOLDSCHEIDER C.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3.

[8]市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EB/OL].(2015-02-16)[2016-02-05].http://whwb.cjn.cn/html/2015-02/16/content_5418948.htm.

[9]万佳耘,宋倩,杨沛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边缘化影响因素问题-基于武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1 0 1份调查问卷[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7):42.

[10]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 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0 6 (6):10-17.

[11]张隽玮.武汉获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方案出台[EB/OL].(2015-01-24)[2016-02-05]. http://news.cjn.cn/sywh/201501/t2602584.htm.

[12]姚毅,明亮.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设计[J].财经科学,2015(7):123-131.

[13]朱丽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转化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5(2):153-157.

[责任编辑:李小玉]

Social System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for Entitling Migrant Workers to Being Urban Residents in Wuhan -A Study Based on AGIL Model

WANG Jing, DU Weigong, GAO Peiyu
(Research Center of Hubei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entitled migrant workers to being urban residents in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AGIL model, the analysis on all the subsystems of migrant workers' entitled to being urban residents in Wuhan proves tha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makes it difficult for migrant workers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 Each new urban resident will add pressure to governmental finance; there are no complete law and regulations;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 behind in Wuhan. All of these set back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for entitling migrant workers to urban residents in Wuhan.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efforts to further the reform i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its share in public service cost by means of market resources. Efforts will also be made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hange people's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infor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Wuhan; Migrant workers; Being entitled to being urban residents; Urbanization

F323.6;F299.21

A

1671-4326(2016)02-0030-05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31

2016-02-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JY00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4043)

王静(1990-),男,湖北荆州人,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杜为公(1963-),男,河南新乡人,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高佩玉(1991-),女,甘肃兰州人,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市民化武汉市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