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辉
环保众筹,每一次都是唤醒
曹晓辉
钱是必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唤醒”,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与“环保”之间的相关性。
刘慈欣的《三体》中有一句经典之言:给岁月以文明。我的理解是:当下的每一天,需要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温柔以待。这是危机之后的一种觉醒。
环境关乎人人,但目前公众参与力度远远不够。如果谈及环保领域的公众筹资,在我看来,其最大价值在于“唤醒”,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与“ 环保”之间的相关性。而然筹资的效果如何,也在于你的“唤醒”工作是否到位。
筹资的范围其实很广。政府、企业、基金会、公众等,都可以成为你的出资方。其中公众筹款,又分为“线上”和“线下”。鉴于本人在互联网平台的工作经验,这里仅谈如何利用互联网渠道面向公众做筹款。
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对公益的支持,让“人人公益”成为可能。大致估算,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平台筹资的总额约15亿元,虽然在国内公益事业募款总额里占比较少,但互联网筹资会是大趋势。我们日常生活的媒介变得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公益事业领域也如此,即互联网可以为公益行业更好地连接公众、撬动更多的资源。
互联网筹资的平台有捐赠平台、众筹平台、公益网店平台等。每个平台特点和要求都不一样。在这些平台上筹款,需要开发有针对性的筹款产品。
在现有的筹款平台上,环保/动保项目的露脸情况如 何呢?通过几大平台的数据分析,项目数量占比小于10%,筹集资金量的比例会更小,估计不到5%。可见,许多的环保组织/环保项目/环保人,还没有通过互联网走到公众视野里。
是否所有项目都适合公众筹款?答案是NO。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本身是否适合面向公众;二是你或所在团队是否做好面对公众的准备,是否有这个能力。
公众筹款到底筹的什么?钱是必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唤醒”,在于人。所以,环保项目的公众筹款,其“传播”诉求非常高,也是对筹款人能力的巨大挑战。
首先,需要知道“你可能唤醒的是谁”?
公益筹款如同商业领域的销售,要清楚自己的产品要卖给谁。所以,“潜在用户分析”必不可少。这主要依据“相关性”来圈定可能被你影响的人。
从大范围来看,现在对于“环境”比较敏感或已觉醒的人群,比如70后、80后,因初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会牵动对环境的关注;高净值人群,因关注生活品质,会对好环境有强烈的诉求;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已有信仰。
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比如地域性很强的项目,那么当地居民、从这里走出去的老乡等会关注。
另外一个重要人群,就是“下一代”,比如00后,动员他们来参与、让他们一起来振臂一呼,更能直击人心。
公益筹款如同商业领域的销售,要清楚自己的产品要卖给谁。
其次,找到这些潜在人群后,需要知道“如何与TA产生连接”。
如果计划做纯捐款,其实你卖的是一份“情感”;如果是含有销售性质的众筹,卖的是一种“产品”;如果希望获得的是投资,那卖的是则一种“信仰”。
这三种方式,支持者参与的程度逐渐加强,与你的关联度会逐渐变得密切。当然,参与者的数量会逐渐缩小,呈现出倒金字塔的状态。具体的方式选择,可根据自身项目以及可触及的资源来定。
接下来分享三个环保领域的公众筹款类型和案例。
第一个类型,与故事结合,这源于一份感动。
以好项目为基础写出一个好故事,找到一个大流量平台或目标人群聚集的平台传播出去,并尽可能传递给更多人,降低参与门槛,获得支持者。好故事离不开优秀的传播,更离不开铁杆粉丝的支持,他们会帮着传播,帮着做筹款。
举个例子。万平老师在科尔沁种草十几年,治理土地荒漠化。一个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且多年来已有一批铁杆支持者。万平老师不会筹款,他的支持者就帮他在互联网上筹款。这个众筹项目筹集了10万元,有1000多人参与。
第二类,与产品结合,让参与者也能享受自然的馈赠。
这其实是用产品与支持者发生连接。在好项目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好产品,并且能够清晰地找到目标人群来消费它。
这个产品需要与你的环保项目密切相关,甚至本身就是你的环保措施中的一部分。这在传统捐赠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项目越来越多,比如阿拉善的任小米、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熊猫蜂蜜,中国绿化基金会开发的有机茶叶、枸杞等系列产品。
举个例子。锡锡是一位环保姑娘,在李子坝保护熊猫栖息地,为了保护当地环境,带动当地居民种植生态茶叶。她的环保行动,就有了产品——茶叶。支持、参与当地环境保护的人,可以获得茶叶作为回报。第一期众筹时,项目筹集3万余元,近100人支持,茶叶全部售完。
第三类,与线下体验结合:让TA来感同身受。
2015年,O2O火了。环保筹款也一样,虽然互联网有许多优点,但不能只做线上忽略线下,线上多是图文带来的瞬间感动, 而线下的参与体验则会让支持者深度了解你所做的事情。
近年来,运动筹款越来越时髦,在环保领域也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SEE的“穿越贺兰山,主要是企业家组队参与,线下徒步,线上筹款和传播;绿色潇湘的“绿行家”,主要是家庭组队参与,线下徒步,线上筹款……
大型的运动筹款活动,对于小的机构来说可能在成本上和操作执行上有难度,但也可以组织小规模的线下活动,比如生态假期、调研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只需要将这些体验与筹款结合起来。
在这个看颜值、拼气质的时代,公益组织开发互联网筹款产品,需要着重提及的是:卖相很重要。
如果计划做纯捐款,其实你卖的是一份“情感”;如果是含有销售性质的众筹,卖的是一种“产品”;如果希望获得的是投资,那卖的是一种“信仰”。
好的项目,离不开“包装”,这才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更多人理解和支持。
举个例子。同样是帮刘奶奶种梭梭树,同一个项目、同一个团队,但在两个平台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文案,筹款的结果差距非常大。
在众筹平台上,故事是以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的,并且提供了一些参与性的回报。在腾讯乐捐上,是以一个比较官方化的方式来阐述,感觉很像项目书,走的是传统的捐赠路线。按理说,腾讯的流量是众筹平台难以企及的,但最后的筹款效果是,众筹平台快速筹到了17万余元,腾讯公益平台上的项目7万余元。而且在众筹平台上,从“评论”区的各种互动中,可以看到许多人被触动、唤醒。怎样唤醒TA心中的“桃花源”
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等待着被唤醒。在环保领域,有一批代表性的企业家已经在行动,比如马云、任志强、冯仑等,愿意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而投资,这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信仰之一。除了一个个的普通人,未来,进入环保领域的高净值人群、超高净值人群会越来越多,环保组织是否准备好了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来投资你的事业呢?
对于未来,我们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环保,不是你的或是我的,是我们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为地球做点事情。
环保人、环保机构,不要怕失败,可以多尝试,通过互联网走到公众的面前,讲述你们的故事,筹集需要的资金,更是要唤醒更多的人加入你们。毕竟,我们要的不是少数人做很大的改变,而是多数人做一点点改变。
筹款会越来越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基金会回归本质,多开展联合劝募,帮助那些一线的实干家;环保领域的专业筹款人和组织需要逐渐成长和壮大。
公众参与环保的深度不断加强。从随手公益的捐赠人,到影响生活方式的环保消费者,再到视环保为信仰的高净值投资人。
互联网平台可给环保公益更多的支持,更好用的产品、更大曝光的传播,让环保走进公众视野。
(作者系众筹网公益众筹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