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种为指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思考

2016-09-09 01:10范志勇陈沙沙
中华环境 2016年8期
关键词:东北虎完整性红线

范志勇 陈沙沙

以物种为指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思考

范志勇 陈沙沙

划定红线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自2011年以来,国内对生态保护红线(以下简称“红线”)做了大量探索和试点,有狭义的生态功能基线,也有广义的生态红线区,有的以定量的形式为指标,也有的用定性的内容来描述。虽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各方对划定红线的作用的认知逐步趋于一致,即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要求划定需要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红线应该是一条保障重要生态价值区域的闭合地理空间线,是保证生态系统长期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划定红线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1960年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时,区内有东北虎生存,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东北虎从自然保护区消失了。 WWF供图

为何选物种这一指标

生态系统完整性是生态安全的必要保障,完整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健全的、稳定的、可持续的、保持有特征性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进程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物种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生态过程、稳定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不同的生态进程中,关键物种的生存状况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完整程度、生态进程的优劣状况以及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比如现在的某些自然保护区中,野猪或牛羚等食草物种的过量繁殖就是作为关键物种的食肉动物被不合理灭杀的后果。该生态系统表面看来野生动物数量不少,但关键物种的消亡揭示出该系统是不健全、不完整的。长远来看必然会导致植被退化、生态恶化,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为人类提供长久的生态安全。

因此,我们在划定红线时可以将物种作为一个抓手。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思路,以关键物种、伞物种或旗舰物种为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划定维持一个或几个有效种群长期可自我生存的连续栖息地地理空间,该空间就构建了该物种所代表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这些空间叠加后边缘所形成的闭合曲线就是保障该完整生态系统长久安全的生态保护红线。

环保部出台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提出了若干指标和相应的计算方法,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和统计数据作支撑。实际上我国很多重要生态区域的基础数据是严重不足的,这为红线的划定带来很多麻烦。很多红线试点区域将已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边界作为限制范围来划定红线,多在主体功能区概念下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影响中徘徊,这恐怕对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保障生态安全的贡献较为有限。

长期来看,孤岛化和栖息地破碎化是自然生态系统长期存在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无法实现的最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引入物种这一指标来划定红线,为物种争取最完整的栖息地空间,或再与其他方式划定的红线区域相叠加,重叠越多的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越高,然后综合考虑各区域的重要性和其他因素,取其合集,以确保实现一条红线多重保护价值,使生态安全保障最大化。这能为红线的划定提供更为周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为生态系统增添了实现其完整保护的可能性。

熊猫与东北虎保护实践

大熊猫的保护实践就非常能说明这一问题。大熊猫就像一个保护伞,只要其种群受到有效保护并长久生存下去,将惠及其所覆盖下的所有生物多样性和所在的生态系统,包括那里的人们。

截至2014年,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达67个,面积达33520平方公里,覆盖现存66.8%的大熊猫种群和53.8%的栖息地。但严峻的是,大熊猫仅残存于川、陕、甘三省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已基本相互隔离的六大山系的局部区域。大熊猫种群在2003年就已被割裂为相互隔离的18个小群体,大的群体约200只,少的只有3到5只;到2014年栖息地破碎化进一步加剧,总数不到1900只的野生大熊猫已被隔离为多达33个小群体,100只以上的群体只有6个。大熊猫群体间隔离使得有效繁殖个体偏少,近亲繁殖致使种群衰退,对环境适应能力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种群生存力降低,乃至小种群消亡。

如果以现有自然保护区边界划定红线,以大熊猫为关键物种的生态系统就无法保证完整性,很多的群体割裂正出现在自然保护区之间,某些自然保护区承载的大熊猫个体不足以维持其群体的长久生存,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必将出现种群衰退或灭绝,生态系统无法提供正常的生态功能,就更不用谈保障生态安全了。

再如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世纪60年代建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面积达1900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然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如此大”、严格保护已达56年,却仍然没能保住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建立时自然保护区内有东北虎生存,然而到70年代东北虎从自然保护区消失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但没有保护住东北虎,其他物种的生存也出了大问题,大到棕熊、黑熊小到水禽、鱼类,已知十几个有可比时间序列的动物物种在该区域的不同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

因此,我们不能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孤立地按主体功能区规划划为红线区,而是要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需求,要把周边同质自然生态系统按更高的目标纳入红线区。如果以东北虎生存所需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来划定,红线区域将与现在的自然保护区边界大相径庭。长白山只有以东北虎这个伞物种的长期生存为目标来整体规划,才能实现长白山及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长久保护,也才能持续地贡献于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生态安全。

打破行政边界制约

在我国,讨论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时常常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行政边界。行政边界所造成的人为割裂,对保护完整生态系统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在从大尺度上考虑保护生态景观或完整生态系统时,我们有必要打破行政边界制约。

例如正在试点的“京津冀一体化”就是很好的探索。如果将区域资源作为整体,综合管理、保护和利用资源,则能使效益和效率双重最大化。又如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其他自然保护地是分属于不同市县、不同部门和层级管理的,由于管理目标、管理措施、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协调机制和整合保护利益。

大熊猫群体间隔离使得有效繁殖个体偏少,近亲繁殖致使种群衰退。WWF供图

笔者以为生态安全是需要大尺度治理和协调、长期维护和保障的。不同等级的政府在利益博弈时的考量不一样,高层政府在生态保护整体规划中所具有的全局性、长期性、持续性、公益性等服务职能是独有的和不可替代的。我国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制度,为中央和省级政府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基础。国家在实践生态安全策略时应该高度统筹、打破行政边界的制约,以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出发点,以自然地理边界为划定范围,才能使保护生态安全效果最优化。反之,则不可避免会导致破碎化的发生,自然也就无法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安全。

例如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由于开矿等开发博弈失衡做过六次自然保护区边界调整,现在已是面目全非,大大削弱了自然保护区本应发挥的景观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功能。

这不是个别现象,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有超15%的边界或区划做过调整,这些生物多样性最精华的地理空间都无法得到长期维护,其他没有覆盖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区域就更难以实现完整性保护了。因此,红线的划定一定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需求。我们考量的不仅是现在,而是更远的未来,要抛弃部门偏见和短视以寻求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是当务之急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性大,在划定红线时也必然会出现多种差异。每一个红线区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为保证区域内实现生态保护效率最大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红线区域要定制不同的管理策略,采取“一线一策”管理办法,实现对红线区域的强化管理和保护。

对红线的管理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基于现有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条件做好红线的顶层设计也是当务之急。目前环保部正在颁布《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但更重要的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条例》尽快出台。避免在没有顶层设计的摸索中浪费太多资源,甚至将来很多工作不得不推倒重来。具体实施法规如果走在前面,可能更有益于红线的发展和落实。

我们都意识到,生态安全隐患由来已久,物种的灭绝与生态系统的退化势如破竹,要扭转生态乱象,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就必须尽可能打破行政边界对自然区域的隔离,连通和治理破碎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红线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之一,以物种长期生存所需栖息地为抓手也是思路之一。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那些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物种考虑,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美丽中国生态景观,让子孙后代看到这些自然历史遗产,让他们也有选择的机会,有健康的生存环境!

(范志勇系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与政策创研中心高级总监;陈沙沙系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与政策创研中心项目协调专员)

猜你喜欢
东北虎完整性红线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保护野生东北虎,我们一直在行动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
东北虎,请你回家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老虎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精子DNA完整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