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电视媒体主题报道的创新
张鹏
主题性报道是指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闻报道,此类报道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为一体,往往会集中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思路,充分发挥舆论的主导性。做好主题性报道是新闻媒体重点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其在新闻实践中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1.传统媒体主题报道的形式相对单一。传统媒体的主题报道,一般依附在固有的主流新闻栏目里,像国家的政策宣传、大政方针解读,往往会依靠《新闻联播》这样的平台。南京电视台的《南京新闻》也承担了这样的任务,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南京的政策和重点项目,做相应的主题报道策划。但是这些主题报道的策划形式相对单一,报道形式也相对固定。附着在时政新闻里做主题报道,有一定的特色,但长此以往也因为固定的形式而显得活力不足,限制了主题报道的发挥空间。
2.新闻生产的观念相对保守。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题性宣传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39%的人认为“对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典型人物的时代特色挖掘不够”。这个调查问卷从某个侧面显示出目前主题性宣传报道面临的困境。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不再像以前那样笃信不疑,甚至产生怀疑、厌烦、排斥的逆反心理。主要原因是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观念相对落后。长期以来,主题性宣传报道在新闻语言的表述上,往往变形拔高,新闻记者在组织文字时往往会用一些极端的描述,对报道对象进行神圣化或妖魔化塑造,导致宣传报道的主题概念化,人物模式化,操作简单化。
3.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衰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于网络媒体,电视获取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各种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普及,一方面是电视开机率的下滑,使得传统媒体的主题报道影响力越来越弱,传播范围也趋于萎缩。
1.报道形式多样化。首先,在现有主题宣传报道的基础上,以直播的方式参与重大主题的报道。电视直播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比较大,影响力也比较大,对于观众而言,收看某场大型电视直播,更具有仪式化的意义。
近两年,在南京市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中,多次采取了大型全媒体直播,拓展报道方式。2014年青奥会、国家公祭日,2015年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都进行了半天到全天的直播互动,从收视表现来看,完美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南京台在青奥会开幕式当天推出了《青奥来了》13小时全媒体互动直播,观众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接收之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工作人员实时互动,参与节目制作,收视率(央视-索福瑞)达到五个多点。
2.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主题报道平台。积极寻找重大主题报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点,创新发布平台,拓宽电视媒体影响力。近年来,南京台除了直播尝试,还启动了全媒体改革,在所有大型直播中,都通过南京网络电视台、新浪微博同时实现和网友的互动。在《青奥来了》13小时全媒体互动直播中,南京台在新浪微博设置的相关话题,收到的评论和转发数量是平常的10倍,南京网络电视台和小微视频网在直播当日总浏览人数近150万人次。技术手段的拓展和传播渠道的延伸,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在生产流程上让节目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南京台还专门策划适合网络传播的主题报道。2014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南京广电集团发起了第一次“紫金草行动”,发动网友在公祭网页上虚拟种植紫金草,向社会免费发放“紫金草徽章”,倡议大家佩戴徽章参加国家公祭活动,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热爱。公祭网页吸引72万人次参与,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微信朋友圈转发近17万人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
3.运用互联网挖掘大数据。数据新闻或称数据驱动的新闻主要是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运用丰富的具有互动性的可视化手段来展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数据新闻的新闻线索是海量的数据,记者通过挖掘获取数据背后的意义形成新闻报道。不同于传统新闻的主体由对事实的描述或当事人话语引用构成,数据新闻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展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与流程。传统新闻编写阶段,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强化主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分清什么是必要信息和冗余信息, 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来编写新闻。数据新闻更多的是展现信息选择过程,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从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新闻,大数据的获取需要数据库的支持,需要专业人才。
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国家层面上“一带一路”的主题宣传报道,构建“一带一路”的新知体系,央视新闻中心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多方信息源,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数据中心、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权威数据库,动用两台超级计算机,搭建百人原创团队,历时6个月,挖掘和提炼出隐藏在海量数据里的关联本质,呈现出了“一带一路”国家间前所未见的联系图景。仅为计算“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这一数据,节目分析比对的航运数据GPS路径就超过120亿行。
节目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国家测绘局指导下,制作200多幅精确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三维地图,直观呈现沿线国家的联系与差异;首次使用卫星定位跟踪系统数据,通过大量GPS移动轨迹提升数据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首次使用数据库对接可视化工具,将数据示意图时代带入真实数据轨迹呈现的空间。数据可视化的一系列创新,使《数说命运共同体》首次准确、客观地描摹出“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重要数据分布情况。
4.精品新闻大片的话题效应。央视在主题报道的整体策划上,用精品化的新闻来强化主题报道。它通过最新的视频技术,请新闻主播欧阳夏丹走出演播室,实现瞬间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穿越,主持人“移步换景”,带观众如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民生百态。从中国杭州的跨境电商试验区到泰国曼谷的乳胶枕工厂、从孟加拉的浪漫海滩到马来西亚的老火车站,欧阳夏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场景中瞬间位移。为实现神奇的特效,前期拍摄周期40多天,辗转十多国,行程数万里;后期使用大量电影特效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了主持人冲破时空壁垒,一步穿越的神奇。
南京台在2015年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时,也尝试了一些精品策划。《南京新闻》栏目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通过一手的档案解读,揭秘当年中国人民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资料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是当年国民政府在南京遗留下来的档案,契合了主题宣传报道内容,从常规报道中找到了新角度,而且获得了大批专家学者的支持,从而完成一个精品新闻的制作。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台)新闻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