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防治技术探讨

2016-09-09 08:30蒋天梅赵丽稳周丁国赖朝晖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象山35700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350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基腐病穗肥基肥

蒋天梅,蒋 晔,赵丽稳,周丁国,赖朝晖(.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象山 35700;.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50)

象山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防治技术探讨

蒋天梅1,蒋晔1,赵丽稳2,周丁国1,赖朝晖1
(1.象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象山 315700;2.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

通过肥料和药剂试验表明,氮肥水平、施肥时期、施药期等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在象山超级稻种植户普遍使用的每667 m2施用14 kg的氮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丛率为48.0%,枯穗率为13.4%,虽高于不施肥处理,但低于高水平施肥。同等氮肥水平下,穗肥比重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高。药剂试验结果显示,各药剂处理对该病均有一定程度的防效。除氯溴异氰尿酸外,株防效均在70.0%以上;尤其中生菌素效果最好,株防效达到89.2%。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对该病的防治越早,则效果越好。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生育期;氮肥;药剂

文献著录格式:蒋天梅,蒋晔,赵丽稳,等.象山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防治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7):1016-1018,1024.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玉米狄克氏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1],在国内外均有大量报道该病的发生。据冯成玉[2]研究报道,该病具有偶发性、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对水稻的产量造成较大的损失。近年象山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持续发生,时重时轻,影响粮食生产,给农户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基于此,通过肥料和药剂试验,初步研究本县影响该病发生加重的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其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在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杭头村单季水稻田中进行,水稻品种为甬优12,栽培方式为手插。

供试药剂为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噻霉铜可湿性粉剂(细刹,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可杀得叁仟,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快爽,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重庆丰化科技有限公司)、50%氯溴异氢尿酸可溶性粉剂(灭均成,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绿丹农,丹东市农药总厂)。

1.2处理设计

1.2.1肥料试验

以不同氮肥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氮肥施用量为研究对象,共设15个处理。处理1—6分别为每667 m2施纯氮总量0、10(基肥2.5 kg,分蘖肥3.5 kg,穗肥4 kg)、14(基肥3.5 kg,分蘖肥4.9 kg,穗肥5.6 kg)、18(基肥4.5 kg,分蘖肥6.3 kg,穗肥7.2 kg)、22(基肥5.5 kg,分蘖肥7.7 kg,穗肥8.8 kg)和30 kg(基肥7.5 kg,分蘖肥10.5 kg,穗肥12 kg)。处理7—9,重基肥,基肥用量不同,分蘖肥和穗肥固定为4.9和5.6 kg,每667 m2纯氮施用量分别为5.0、6.5和8.0 kg;处理10—12,重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同,基肥和穗肥固定为3.5和5.6 kg,每667 m2纯氮施用量分别为6.4、7.9和9.4 kg;处理13—15,重穗肥,穗肥不同,基肥和分蘖肥固定为3.5和4.9 kg,每667 m2纯氮施用量分别为7.1、8.6和10.1 kg。基肥、分蘖肥、穗肥以2.5∶3.5∶4比例施用,基肥为碳酸氢铵,分蘖肥和穗肥为尿素,分别于6月10日、6月30日、8月11日施用。

1.2.2药剂试验

不同生育期施噻唑锌药剂与分蘖期不同药剂试验,共设10个处理。处理16为移栽前(6月19日)每667 m2噻唑锌125 m L浸秧处理,处理17和18分别为分蘖期(7月28日)和穗期(8月14日)每667 m2喷施噻唑锌药剂125 m L,处理19、20、21、22、23、24、25为分蘖期每667 m2施用3%噻霉铜80 g、46%氢氧化铜15 g、20%噻菌铜125 g、3%中生菌素70 g、72%农用硫酸链霉素25 g、50%氯溴异氢尿酸60 g和20%溴硝醇50 g。处理3为空白(CK)对照。

肥料试验每处理小区面积为54 m2,药剂试验小区面积为75 m2,各小区设置保护行,单排单灌。肥料试验不施杀菌剂农药,药剂试验肥料按处理3施用。

1.3调查与统计方法

穗期调查每小区随机取3点,每点50丛,计算病丛率与枯穗率。试验数据使用Oringin 7.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用量对细菌性基腐病的影响

由图1和2可见,处理1氮肥量为0的发病率最低,病丛率和枯穗率分别为29.9%和8.6%;处理6氮肥量为30的发病率最高,病丛率和枯穗率分别为76.0%和20.6%。其他处理差异不大。

图1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丛率的变化

2.2不同生育期氮肥施用对细菌性基腐病的影响

由图3可见,分蘖肥和穗肥固定,病丛率随基肥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8每667 m2总氮量为17 kg(基肥纯氮量为每667 m26.5 kg)时最高,为76.1%;基肥和穗肥固定,病丛率随分蘖肥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11每667 m2总氮量为17 kg(分蘖肥纯氮量为每667 m27.9 kg)时最高,为74.0%;基肥和分蘖肥固定,病丛率随穗肥的增加而升高后维持在一定水平。

由图4可见,重基肥和重分蘖肥处理的枯穗率随氮肥的增加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而重穗肥处理的枯穗率随氮肥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维持稳定的趋势。每667 m2氮肥总量达到18.5 kg时,重穗肥处理的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为72.1%和21.0%,发病率明显高于重基肥与重分蘖肥处理,重基肥处理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为53.9%和8.3%,重分蘖肥处理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为68.0%和12.9%。

2.3不同生育期药剂处理对细菌性基腐病的影响

图2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枯穗率的变化

图3 不同生育期施氮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丛率的影响

由图5和6可见,穗期施药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移栽期和分蘖期施药,病丛率和枯穗率分别为34.0%和4.4%,是移栽期和分蘖期的2倍左右。

2.4分蘖期不同药剂处理对细菌性基腐病的影响

试验表明,施药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病程度明显低于不施药。

由图7可见,中生菌素即处理22的病丛率最低为9.9%,丛防效为79.3%;氯溴异氰尿酸即处理24的病丛率最高为30.0%,丛防效仅为37.5%;噻霉铜即处理19的病丛率也较高为24.3%,丛防效为49.5%。

由图8可见,中生菌素即处理22的枯穗率最低为1.5%,株防效为89.2%;氯溴异氰尿酸即处理24的枯穗率最高为4.1%,株防效为69.8%;噻霉铜的株病率也较高为4.0%,株防效为70.1%。其余药剂处理的丛发病率在18%~24%,丛防效为50.0%~62.8%,株病率为2.4%~3.2%,株防效为76.2%~82.0%。同时噻唑锌和噻霉铜处理的丛防效均在60%以上,株防效均在80%以上。

图4 不同生育期施氮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枯穗率的影响

图5 不同生育期施药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丛率的影响

图6 不同生育期施药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枯穗率的影响

图7 不同药剂处理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丛率的变化

图8 不同药剂处理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枯穗率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防治时期及技术体系尚未明确。本研究中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首先是每667 m2氮肥水平在10~22 kg范围时发病程度差异较小,但明显高于0 kg氮肥水平,同时明显低于30 kg氮肥水平。其次,在苗期、分蘖期、穗期施以不同水平的氮肥发现,同一氮肥水平下,穗肥比重越大,发病程度越高。对于

甬优12品种,每667 m214 kg的氮肥水平是较为适宜及推荐的施用量[3],该水平下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丛率和枯穗率分别为48.0%和13.4%,因此,结合产量与防病效果,象山县该水平施肥较为恰当。

本研究试验表明,噻唑锌、噻霉铜、氢氧化铜等药剂对该病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均在69%以上,中生菌素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株防效达89.2%。同时发现早期防治比穗期防治的效果强,苗期防治最好。

[1] 刘琼光,曾宪铭,李伯传.广东省水稻一种新病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原初步鉴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4):128-129.

[2] 冯成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9(4):21-23.

[3] 王厚明,李韵,赵莹,等.水稻甬优12的肥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6):794-796.

(责任编辑:张瑞麟)

S435

B

0528-9017(2016)07-1016-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716

2016-02-23

蒋天梅(1986—),女,浙江宁海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工作,E-mai1:jtm0209@126.com。

猜你喜欢
基腐病穗肥基肥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连续4年基肥减量对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不同基肥对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申优26”不同穗肥施用方法试验初探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