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
众所周知,聋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语言,聋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同样是语言。如何使聋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校教师积极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对聋校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沟通与交流情况进行剖析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聋校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聋生语言的能力。
笔者对我校七至九年级的59名聋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平时的随堂听课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发现有84.2%的聋生喜欢上语文课,只有4%左右的聋生表示不喜欢,这表明聋生对学习语言具有很强的兴趣。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师与聋生进行沟通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手势汉语、口语、板书、口语兼手语等,聋生的自然手语也在课堂上有所体现。此外,我们的教师也常通过书信、便条、作业批语、谈话、体态语等方式与聋生进行交流。所有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清除师生间的沟通障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在沟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年级的升高与聋生在课堂主动进行交流的频率成反比,即越是高年级的聋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次数越少。
第二,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领会。因聋生的听力受损,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是边打手势边显示口型,由于教师的手语不够规范统一,口型不够标准一致,使聋生无所适从,难以完全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
第三,教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交流。笔者在多次的随堂听课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只点一两个学生发言,其他的学生则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或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爱打断学生的发言,甚至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无所适从。
第四,对教材中“听(看)话·说话”内容重视不够。聋校一至三年级教材有看图说话的要求,教师能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到了高年级教师对此项要求有所放松,以致在低年级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反而因口语能力减退而不愿开口说话。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作为聋校的教师,笔者根据多年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与聋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四点策略。
一、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课程改革提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亲历认知的过程。而聋校的课堂,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寻求“新课程框架下的聋校教学模式”,从理论的学习到教师的研讨,从课堂的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最终从根本上革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改变,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聋生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高起来,说的欲望强烈了,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此,我们应当将培养聋生沟通交流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和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收到实效。
二、注重口语,强化手语,口手并用,相得益彰
聋校低年级教学对聋生进行的语言训练,要求聋生能够开口说话。事实上,绝大部分聋生难以达到要求。教师切记对聋生不能一味地进行训练。有些教师宁可上百遍地纠正一个发音,也不愿指点学生如何去用手语表达,结果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要转变思路,从聋生的实际出发,对绝大部分的聋生进行语言训练时,要求学生掌握发音的准确度而不是去苛求发音的清晰度,只对少数能通过听觉获得有声语言刺激的聋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同时,要重视手语教学,让聋生熟练地掌握他们习惯使用的手语,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聋生沟通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认知经验与语言符号不能同步形成联结,而手语恰恰使得这种联结成为可能。实际上,运用手语正是聋生潜能之所在,通过手语去学习语言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和自尊,增强交流意识,从而提高沟通能力。
三、推广中国手语,畅通交流渠道
手语是聋人交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聋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社会交流,但手语的不规范、不统一为他们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如电视台开辟了手语栏目,但一些聋人手语不规范,对电视上的手语似懂非懂;又如全国各地特殊教育院校相继对聋校招生,聋生可以跨省市入学,但来自不同地方的聋生入学后,只熟悉地方手语,这很不利于聋人学习文化知识,不利于各地聋人之间的交流。中州大学曾做过统计,不同地方的聋人大学生一起学习,单就规范统一手语就需要32课时,为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再者,手语作为聋人的语言,不少聋人并没有真正掌握,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也不能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愿。聋人需要掌握规范、清晰、标准的手语。
为此,我们利用学生社团开设了中国手语课,让学生学习规范、准确的手语。通过学习,学生的手语能力显著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顺畅。作为特教教师的我们,熟练规范使用中国手语,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开展教师手语竞赛、教师手语技能展示、学生手语故事赛、手语交际等,提高教师自觉运用手语的意识,增强师生手语的规范性,为师生交流的畅通搭建平台。
四、创设沟通环境,让沟通从“心”开始
长期以来,沟通障碍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聋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他们都只能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即使是在学校,他们与教师、同学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学生谈话聊天,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手语,达到规范、理解和统一。我们还利用情境教室,为聋生呈现不同的生活场景,通过场景模拟提高学生实际交流的能力。此外,沟通要从“心”开始。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勇于做学生情绪的“宣泄室”,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诚然,聋生的沟通障碍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培养聋生的沟通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有待于我们特教工作者长期的坚守与努力。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我们乘着聋校课程改革的春风,加快促进聋健共融,切实解决聋生的沟通问题,共绘聋生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