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受小伙伴欢迎的孩子

2016-09-08 10:2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红鼻子鲁道夫高个子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孩子在同龄人圈子是否受欢迎,是家长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孩子能被接纳、受欢迎、具有团结并影响小伙伴的领导力,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孩子的自我形象与交际技巧也很重要。“教孩子与小伙伴相处”与“教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并不冲突。与同龄人交往,应是孩子自我发现、自我体认,了解与他人的界限以及自身需求的过程。家长应悄悄观察、暗暗思索,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切不可越俎代庖、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交际技巧

从“学话”开始

(甄女士,35岁,全职妈妈)

我家小宝1岁时还不太会说话,但大人讲话时他会有选择地跟着学。比如我跟老公闹别扭时嘟囔他:“臭男人!”小宝马上鹦鹉学舌:“臭男人!臭男人!”我立即跟老公停战,对小宝说:“宝宝不学这个,妈妈不说脏话!”小宝便认真地说:“不说脏挂(话)!”再比如,饭菜端上桌后,老公会说:“老婆大人,请上座!”小宝也跟着模仿:“老婆大人……”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能反射出家长的处世态度与社交技巧。所以,我们抓住他学话的敏感期一句一句地教他,也在他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亲自示范。有几句话,我发现能帮助孩子更受小伙伴欢迎。

第一句话是“不着急”。

我是急脾气,老公常在我火冒三丈时劝我“不着急”。小宝跟着学:“不着急。”事实上,先坐下来喝口水再沟通,人的心绪更易平静,效果更好。

小宝被同龄人抢玩具时,大哭大叫,急得说不出话。我跟他说:“你不着急,妈妈才带你去要玩具。”他努力平静后,我们很有礼貌地跟对方家长说清来龙去脉,问题就解决了。小宝懂得了,评理不需用哭闹作为武器,要有话好好说。

幼儿园的小朋友闹矛盾时,老师常被表象迷惑,处理时很容易出现不公平——貌似会哭的孩子总会占便宜——实际上则不然,因为人人都喜欢“讲理”的同伴,那些用受害者形象博得老师同情和偏袒的孩子,最终会失去朋友。像小宝这种会控制情绪,能娓娓道来的孩子,更能赢得老师的信任,成为能讲清真相的“目击证人”。

第二句话是:“这样啊。”

我老公在单位是管理人员,颇具同理心的他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习惯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断点头回应,说:“是这样啊!”

小宝受爸爸影响,跟人沟通时也会认真地听、不断地回应:“这样啊!”这一招让他很受欢迎。很多独生子女是“表演控”和“小话痨”,喜欢会聆听的朋友。即使孤僻寡言的孩子,小宝也能让人家感到受关注、很舒服。

第三句话是:“我相信。”

小宝性格温柔,有点内向。为了不让他成为“受气包”和“老好人”,我们刻意用“我相信”的句式来培养他的勇气、自信和原则。比如:“这个模型搭起来很难,但妈妈相信你能搭好!”“没关系,我相信某某还会成为你的好朋友!”“我相信这件事你错了,你要道歉!”……孩子的世界跟成年人一样,懂得坚持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易被欺负,还会有好人缘。

如今,小宝上了小学。这些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深深铭刻在他的心里。举例来说:我们小区男孩子们喜欢将树枝削光磨滑,充当打狗棍、枪、大马、金箍棒……脏棍子无法带回家,孩子们便将它们藏在树上、池塘边的草丛里或公共车库的角落里……保洁人员也不会当成垃圾收走。一个花园藏几十根棍子,但各人对自己棍子的手感和分量熟稔于心,一摸便知。

一天,小宝的棍子被人“调包”。他猜是13幢的一个高个子干的,因为在前一天,高个子提出要和他换棍子,被他拒绝。他还留意到,高个子那天手里玩的棍子“酷似”他那一根。当小宝怒气冲冲地要跟对方“算账”时,我拦住了他,先启发他思考几个问题,再有备而去。我说:“第一,因为棍子上没写你的名字,如果高个子一口咬定是他的,你俩岂不是会打起来?所以咱先不着急,先找到‘棍子属于你的证据才行。第二,假如你是高个子,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会不会偷偷换?你能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并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表达?第三,假如高个子耍赖皮,或者贿赂你、威胁你,你能不能坚持自己,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吃眼前亏?”

思考后,小宝去小区公园找高个子评理。20分钟后,他高高兴兴地拿回了自己的棍子。原来他是这么处理的:第一步,他平静地告诉高个子:“你手里的那根棍子是黑色的,但手握的地方是灰色的,还有个小洞。不信你看看?”第二步,他对高个子说:“你也许拿错了,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借你玩一下,但这根棍子的确是我的。”果真,高个子使出“贿赂”和“威胁”等手段,提出用零食跟小宝交换,还许诺给他一个奥特曼玩具。看到小宝坚决表示要拿回自己的棍子,他又威胁说:“以后我再不跟你玩了,你小心点!”

幸亏我们在教育中一直跟孩子强调,只要你做得对,你就不用怕别人孤立你。你足够优秀并且富有同情心,压根儿不用向“小霸王”低头。

小宝看到对方这副姿态,也强硬地说:“你不跟我玩,有人会跟我玩。我知道你家住在13幢,我还知道你爸的停车位。我会保护自己!”高个子一听,无奈地将棍子还给了小宝……

这件事让我欣慰。孩子既能彬彬有礼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同理心,又懂得坚守底线,这是他高情商的标志。这样的语言训练和社交技巧,能帮助孩子在同龄人圈子里受欢迎,孩子也不会因“害怕谁”或“讨好谁”而压抑、委屈自己。

为什么被保护的孩子

不受欢迎?

(周先生,36岁,企业管理人员)

我5岁的儿子涛涛有一对大大的招风耳,长得较胖,运动能力差,幼儿园里的不少小朋友因此而嘲笑他。

家中的老人们去找老师,老师得知情况后狠狠批评了嘲笑涛涛的小朋友,让他们跟涛涛道歉。但涛涛并没有因此而快乐,班上的小朋友们都不跟他玩,变着法子排挤他。平时在小区游乐场玩耍的时候,老人们总密切关注涛涛身边的其他同龄人。一旦涛涛哭了,他们马上急吼吼地跑上去保护他……

渐渐地,涛涛成了一个敏感、爱哭、动不动就告状的孩子。如果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一眼,或者随便说一句无关的话,他都觉得人家在说他坏话,并因此沮丧好久。遇到一点挫败,他第一反应就是找爷爷奶奶,以哭泣和告状作为武器。

我意识到,孩子的社交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循环——孩子越被老师、家长帮助、保护,就越被欺负;越被欺负,他就越向大人求助……老人们不分青红皂白,义愤填膺,出面为孩子讨回公道、维权,虽然表面上维护了孩子的自尊与安全,久而久之却让孩子感到一种无力感——我是弱的,我是需要大人保护的,我是不能解决同龄人矛盾的,我需要有人来帮我主持公道……

我和爱人渐渐认识到,儿子受到同龄人的孤立与排挤,是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克制而睿智地来解决。

《红鼻子驯鹿鲁道夫》是涛涛每天睡前必读的书,根据该书改编的一首歌曲几乎家喻户晓,歌词大意是:“红鼻子驯鹿鲁道夫,它的鼻子真可笑,如果你曾见过它,会说它的红鼻子放光华,所有的驯鹿都嘲笑它,不肯和它一起把雪橇拉……一个有雾的圣诞夜,圣诞老人发了话,鲁道夫的鼻子亮堂堂,今晚为我们带路吧……”

在为涛涛睡前朗读故事时,我颇受启发:圣诞老人没有责备其他驯鹿,也没有表现出对鲁道夫的维护与偏爱。他若无其事、悄悄观察、暗暗思索,让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在许多中国家长看来是“冷酷、慢半拍、有失公允”的。然而,换个角度想,圣诞老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关心的是教弱小者变得强大,强大者变得宽容。他在貌似“无为”“无能”的冷处理中,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表面上看是驯鹿们无法认同和接纳鲁道夫的红鼻子,其实是鲁道夫缺乏自信心,故而产生了一种将自己排除于集体之外的“孤儿心态”。

回想我小时候身边那些总做“受气包”的同学,在换一个班、小区或一批玩伴之后,仍旧被人欺负,甚至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仍然扮演“受害者”角色,活在怨天尤人的愤怼之中。我受到启示:当孩子受欺负时,我们首先不应责备“欺负他的人为何那么坏”,而是考虑“孩子身上有什么弱点需要调整,我们该如何帮助他”。

我看到圣诞老人在扮演一个“冷静导师”而非“甜心保护伞”的角色。他耐心等待、勇敢放手,他等到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大雾让平安夜送礼物的道路变得模糊不清时——帮助鲁道夫将那个备受嘲笑的红鼻子发挥出正面的作用,从而树立它在小伙伴中的形象,让它自信地接受自己的不同!

于是,我召开了家庭会议,帮助老人们意识到当涛涛受欺负时,大人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告诉他们,应睿智冷静、深入思考,保持一定距离,寻找最合适的时机来引导他。奶奶不同意,说:“这么小的孩子受欺负,会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爷爷也说:“咱涛涛胆小怕事,大人不保护他,他肯定吃亏。”

我耐心地跟他们沟通:“咱总不能保护他一辈子吧?其实,大人越偏爱保护他,别的孩子就越会‘同仇敌忾地欺负他。即使孩子迫于大人的威严而表面道歉、答应带他玩,但内心深处还是不接纳他。”

在一期幼儿类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教总受欺负的孩子练习“为小伙伴立界限”。主持人说,“界限”是立在自己身上,而非小朋友身上的。对于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自己的孩子,你要清楚表达你的底线与对策。

我们带着涛涛像练武功一样反复练习说“我很生气”“请你走开(停下来)”等话语。涛涛一开始唯唯诺诺,我给他演示:直视对方的眼睛,语气坚定而友好,音量要适中,表情要严肃,让对方感觉到你很认真。

针对涛涛懦弱的性格,我们鼓励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适当自卫、防守。在反击时不许打头、打眼睛,不能用武器,但一定要有底气,意志坚定,让对方感到害怕。事实上,容易被欺负的孩子自身的表情和语气往往都透着软弱和惧怕。只要他凶猛地爆发一次,挑衅者就会自觉退让,不再欺负他。

此外,我给涛涛报了跆拳道兴趣班,一方面训练他的体能,一方面改变他做事迟缓的习惯。涛涛平时很刻苦地学钢琴,这方面是他的特长,老师说他在听音方面很有天赋。我跟学校代课音乐老师沟通,希望他能给涛涛展示的机会。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同时弹出不同的音,让同学们辨识。当难度一点点加上去后,同学们一个个都傻了眼,只有涛涛自信满满地报出了老师同时弹的四个音阶。在涛涛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并报以掌声,夸他听力好。涛涛仿佛一下子知道自己“招风大耳”的好处了!

我也教涛涛树立自信,培养他用豁达和幽默来应对别人的“语言攻击”。涛涛越来越释然,偶尔听到别人说他胖,他还自信地说:“我不是胖,是健壮。我从来都不去医院打针,你难道不羡慕我?”

“+思维”,让孩子更受欢迎

(陈教授,幼教专家)

在互联网时代,“+思维”是内涵博大的一个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因为添加了一点“思维的料”而大为改观。

家长们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往往从分享零食、一起玩、送礼物、学说赞美的话等分享式的小实践开始。这些行动的背后有“减法式”和“加法式”两种思维。

“减法式的分享”建立在“礼尚往来”“别人这么做,我只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样,别人会不喜欢我”等思维模式上。家长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单向付出、出于礼貌不得不做的责任感。孩子在这种教育下会左右逢源、礼貌懂事,但难免过早成人化,拘谨又客套。

“加法式的分享”则建立在更广博、更温情的“多赢”之上。给予和接受的双方没有回报的压力,会增强自信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在第二个案例中,当涛涛遇到同龄人社交问题时,爷爷奶奶的做法是一种“减法式”思维——“我不保护孩子利益,孩子肯定吃亏!问题都在外界,孩子自身不需要成长。”涛涛爸则转化思维,从《红鼻子驯鹿鲁道夫》的经典名著中学习家教理念,扮演“冷静导师”而非“甜心保护伞”的角色。真爱是克制,更是智慧,是设身处地教孩子立界限,并且建立他的自信心。

第一个案例中的甄女士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是典型的“加法式分享”。在教孩子控制负面情绪和用同理心待人接物时,她同时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相信自己,不迎合讨好任何老师和小伙伴。这种方式让孩子对自我定位敏锐准确,更有清晰的分寸感。

潜移默化的“社交教育”,教孩子自然主动地观察别人的需求,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逐步提高发现美、表达爱的能力。在体尝共赢快乐的过程中,孩子挖掘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了反观内省的感受力和良好的共情力。

曾有一位家长为女儿的“小气自私”而苦恼。我建议他先撕去成人世界的“社交标签”,赋予孩子“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的自由。即使女儿不分享,也理解并鼓励她,告诉她与人相处时“可以空着手,但不能空着心”。

当别人向女儿表示慷慨和赞美时,引导她去重视对方的快乐,而不是行为。同时,我建议她留意身边人“细微的需要”,带领女儿去满足。比如:邻居家的地板松动了,让女儿送去一管自家用的胶水;朋友要出行,让女儿送去一顶帽子;旅游时给小邻居带个小礼物;进电梯时跟保洁阿姨聊几句……这些留心去做的小事情没触到女儿最关心的“玩具、零食、手工绘画作品”等心爱物,所以她很愿意做。做着做着,孩子的心就打开了,就会变得宽厚温润,就自然而然地愿意与小朋友分享,自然就更受小伙伴欢迎。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红鼻子鲁道夫高个子
寓言故事三章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达洋和吉坦 (八)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高个子的骆驼矮个子的猪
够朋友
一丁点儿小镇上的大乱子
特殊相见
奇怪的人熊斗智
影子和欲望